辩证方略看世界,乾坤圈里看乾坤:先发制人,后发亦制人
伟人曾说:“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换句话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综合辩证、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规律作用于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种原因,暂时还没发现事物另一面的矛盾关系,那就是我们对“无”的探索和认知还不够深入,还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领域。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然我们还有那么多一“无”所知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和发现,那我们就更应该在充分学好各种辩证法逻辑的基础上,再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综合辩证方略的真实案例,以宏扬古圣先贤的辩证方略和阴阳思维之道,进而古为今用。
先战:法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后战:法曰:“ 后于人以待其衰。”
先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①
【注释】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刚刚来到,其阵脚还没有立稳,队形未来得及整顿,应当先机 出兵急速进击它,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先发制人,有致敌丧魂破胆的作用。”
《先战》旨在阐述运用“先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作战中,对于立足未稳的来犯之敌,应当采取“先发制人”,打敌措手不及。 这样,可以迅速瓦解敌人斗志,夺取作战胜利。这里引自《左传》的“先人有夺人之心”一 语,其主旨在于论断“先发制人”原则在战役战斗上的重要作用问题。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敢于先敌发动攻击,就能迅速取得作战胜利;不敢先敌发动攻击,将会贻误战机而可能导致作战的失败。
宋襄公的妇人之仁
【经典案例赏析】
春秋时期,宋襄公率兵与楚国军队交战于泓水之域。宋军已经摆好阵势,但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这时,司马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楚军众多,我军寡少,应当乘其还未全部渡河之时,请君王下令急速攻击它。”宋襄公没有同意。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但尚未摆好战斗队列之时,子鱼再次请求宋襄公下令部队攻击它,宋襄公又没有同意。直到楚军摆好队列,宋襄公才指挥部队与其交战,结果遭到惨败。
后战
【原文】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
【注释】
①后于人以待其衰: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军志》。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后人有待其衰”。
【译文】
大凡作战中,如果遇到敌人阵容严整且士气锐盛时,不可贸然与其决战,应当坚守壁垒 以待有利时机;等到敌人列阵过久而士气衰落之时,再出兵攻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后发制人是为了等待敌人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它。”
《后战》旨在阐述运用“后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与上篇《先战》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传》的“后于人以待其衰”为理论根据,主张对于行阵严整、士气锐盛的来犯之敌,不要轻易与之决战,应当采取“后发制人”而坚壁不 出,等待敌人出现阵久气衰、师老兵疲的情况时,再出兵攻击之,便可取得胜利。
程咬金一把板斧闯天下
【经典案例赏析】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应王世充之请而率领全部兵马自河北而来援救。李世民率军东进扼守虎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于汜水以东布阵,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望见此情都面生惧色。李世民亲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观察敌阵,回头对将领们说:“窦建德自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起兵至今,尚 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 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对此,我们要按兵不与其交战,以等待其士气衰落之时;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我与诸位约定,一定要在中午刚过之时打败它。”窦建德军从清晨摆开阵势,直 到中午时分(也不见唐军出战),士卒们饥疲不堪,个个都无精打采地坐在队列里,以至又 有互相争夺饮水的。李世民(见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经敌阵之西向南急 驰,并告戒他说:“如果此举仍不见敌军有后退行动,你应引兵退回;如果发觉敌军行动 了,就应率兵向东出击。”宇文士及刚过敌阵,敌军果然行动了。李世民这时对部将说: “现在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旗列阵,从虎牢关上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插南 山,沿着山谷向东,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 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齐张旗帜,内外奋击,大败敌军,活捉了窦建德。
【阴阳之道、辩证方略看世界】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实践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的竞赛。所谓“世间万物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带兵之道首在于阴阳兼治,统筹兼顾,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厚此薄彼,执于一端,终将首尾不能兼顾,前后不能统一,带兵打仗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兵法谋略中综合辩证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对立统一、综合辩证的转化规律需要首先考量。
一、对战争中的胜与败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胜败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如打了胜仗,易产生“骄惰”“放佚”“怠忽”思想,这就成由胜转败的条件。把握了这一规律,对己可以防骄惰轻敌,对敌可诱而生骄,来促使胜败转化。这对今天的经济活动也有极其可贵的启发作用。
二、对战争中强弱众寡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强弱众寡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在对敌我兵力强弱众寡的分析中,充分利用古代兵法中“示形惑敌”的战法,启发人在临战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付各种不同形势。如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如何用“设虚形以分其势'之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我众敌寡的形势下,又如何“设虚形以分其势”和如何“置死地而战”激励战士拚死奋战精神的种种方法。
三、对战争中生与死问题的综合辩证关系:即战争中生与死的矛盾,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规律。贪生怕死,是生转化为死的条件;英勇奋战,是死转化为生的条件。
凡此种种,所体现的综合辩证思想,不仅能使我们体会用兵之妙,还能深得商战之法。
此文为东方既白《一阴一阳之谓道,辩证方略看世界》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