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得不到你的认可,酸酸甜甜还是我”

01

我认识一个学生Lucy,毕业之后去到一家很好的公司工作。

刚刚到公司,Lucy就受到领导重用,负责去跟一个重要的项目。

然而,这个项目进展得并不是很顺利,而Lucy又不是那种擅长去跟领导主动沟通的人,自己承担了很大压力,但是这个项目的进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

有一天,领导发现Lucy跟的这个项目进度过于缓慢,非常生气,于是劈头盖脸地把Lucy训了一顿,说她的能力有问题,说她辜负了期望。

Lucy进公司以来,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严厉的批评,顿时觉得心灰意冷,感觉自己毫无价值,心情非常郁闷。

她找到我,想要让我开导一下她。

于是我问Lucy说:“你知道我35岁的时候和25岁的时候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Lucy很好奇我即将给出的答案。

我接着说,“25岁的时候,我很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的话而感到心情低落。但是,35岁的时候,别人所说的一些否定的话很难直接破坏我的心情了。因为这个时候,我的自尊已经趋于稳定,我会认真考虑对方的评判是否有道理,而不会因为别人否定而盲目贬低自己。

听完我说的话,Lucy若有所思。

当受到领导的批评之后,Lucy之所以觉得心情郁闷,是因为她把领导说的话当成是“客观事实”或者说是“定论”接受了。

实际上,她并非一文不值,她身上依然有很多闪光点。只不过,她过分乎别人的评判、只是选择性地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已。

对于Lucy来说,她应当牢记一句话:即使得不到你的认可,我的存在依然具有价值。”

02

上面这句话说出来简单,但是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同时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却需要很长时间。

大概十年之前,刚刚参加工作那段时间,我很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夸奖而满心欢喜,同时也很容易因为别人一句否定的话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因此,那时的我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也特别担心自己在工作当中会犯错误、会被领导批评。

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我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我的情绪总是处于高低起伏的过程当中。这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

因为当我们把评判自身价值的权利交给别人的时候,也就顺便把掌控情绪的缰绳交给了别人。

03

如果我们对自我价值缺乏一个稳定、客观的认知,别人的评价对我们来说就会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就很容易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害怕得到别人的否定。

最近在读伯恩斯写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作者将上述心理现象称之为“认同上瘾症”。

在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认同上瘾症”的具体症状的:

“和许多瘾君子一样,你会习惯于被认同,你必须不断地获得认同,否则就像戒毒一样痛苦。如果有一个你重视的人不认同你,你就会立即崩溃,痛苦不堪,简直就像毒瘾发作的人弄不到毒品一样。”

总之,患有“认同上瘾症”的人,总是努力想要得到身边所有人的认同,同时每天又活得战战兢兢,担心得到别人的否定。

04

根据认知疗法的相应观点,有些人之所以会感到情绪不稳定,并不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遇到倒霉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中存在着很多顽固的非理性思维方式。

而患有“认同上瘾症”的人,他们大脑中所存在的一个典型的非理性思维就是——“我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我的存在就没有价值。”

只要稍微拿出一点理性来分析上述观点,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

俗话说,羊羔虽美,众口难调。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会做对所有的事情,也没有人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当我们做错事情受到别人否定的时候,心理会感到难受。但别人的否定只能说明我们做的事情没有符合对方的预期,而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价值。

比方说,无论我花多长时间去备课、多努力地去讲课,总有个别学生会听得心不在焉,甚至忍不住去玩手机。

开始的时候,我心里感觉有些挫败。后来我就慢慢发现,有很多学生是在抬头认真听讲的,他们经常会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其实,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同,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这门课程,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对于一个患有“认同上瘾症”的人来说,一定要趁早接纳一个真相: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05

有一次,一位订阅号的读者通过微信加了我好友,问了我一些问题。结果我花时间所回答的问题,没有符合她的预期。

于是,她就发来信息对我说,“什么狗屁心理老师。”

我没有做任何回复和争辩,只是把这个陌生人给拉黑了。

没有得到这位读者的认同,我很遗憾。

但是我却不会为她对我的评判感到任何悲观和难过。因为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这位读者说了一句:

“即使得不到你的认可,酸酸甜甜还是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