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路||一个笔记本,一生家国情
几页发黄的信纸上简要记录着父亲当年的经历。他于1951年5月1日未满19岁应召入伍,在蒙城、本溪经过简单集训,同年10月25日随部队进入朝鲜,属于第二批入朝志愿军。他所在的部队是驻扎在朝鲜马答山的15军44师131团炮兵营无座炮连。所谓“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父亲说那只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口号,他们过河时为了避开敌机的轰炸,就选择夜间行军,又为了不发出声响,所有驮运辎重的马匹四蹄都被裹以棉布,而战士则是一个接一个地拽着马尾巴趟过鸭绿江的。这说来有些匪夷所思,却是那个年代战争的真实样子。父亲说,朝鲜腊月的气温非常低,且又经常下大雪,白天一仗打下来,硝烟弥漫,热气腾腾,到了夜里零下三十四度,真正是滴水成冰。没有水喝,就找弹坑里留存的一些积雪挖到杯子里融化后解渴。弹药浸泡过的苦涩冰冷的雪水就着坚硬的压缩饼干,很多人的生命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父亲还说过一个细节,狡猾的美国鬼子知道志愿军补给不足,为了试探志愿军的情报,往往会利用居于高处阵地的优势,在夜里甩出一串食品罐头,那铁皮罐头顺着坚硬的雪石从山上滚下来,发出“刺啦啦”的刺耳声响,有时会极大挑战濒临饥饿极限的战士的意志力。有的人实在忍不住,冒险捡拾,就会遭到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
作者简介:马路,字无缰,号省一,籍贯安徽省太和县,安徽省作协会员,阜阳诗词学会副会长。诗文散见于《光明日报》《南方周末》《诗刊》《散文百家》《青年文摘》《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诗歌月刊》《延河》《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世界日报》《上海故事》《人生与伴侣》《百花园》《中外读点》《小说月刊》《华夏美文》《安徽诗人》等,发表作品两百余万字。著有诗集《坐在时光里等你》、散文集《浮世清心》等。
征稿启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