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补贴,企业还能 开得动新能源汽车吗?
没有补贴,企业还能
开得动新能源汽车吗?
谭浩俊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设立补贴,是为了推动行业的发展。
但是,为了补贴而上马新能源汽车,这样的企业,恐怕也长不了、活不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 2018年中央财政补贴政策已基本完成,新补贴政策中续航里程不足150公里的产品将不再享有补贴。同时,地方补贴也或将面临取消。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取消“地补”意在有效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并控制政府支出。该计划可能最早明年实施。
尽管离全部退出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补贴这条路已经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了。而且,从保留的补贴政策来看,也是把续航里程作为是否享受补贴的分界线。这也意味着,那些依靠粗糙技术谋生的企业,将无法再得到财政的补贴。那么,没有了补贴,这些企业还能生存得下去吗?显然,这是摆在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就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很多,有的甚至生产出了不少的新能源汽车。但是,真正能够拿得出手,能够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一致的企业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寥寥无几。因为,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都是奔着补贴而去的,是依靠补贴才勉强生存的。一旦补贴减少或取消,多数企业将很难再有生命力,再能够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
而从摇摆不定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情况来看,弄虚作假的问题也是时有发生的。如果企业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所研制出来的新能源汽车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就不需要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骗取国家补贴。正是因为企业没有足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才需要通过补贴来维持生存。
这也意味着,取消补贴,实质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好举措。尤其对潜心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更是一种鼓励与促进。至少,这些企业不需要再为市场的恶性竞争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了,可以静下心来搞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把新能源汽车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做出效率来。
实际也是,从光伏、风电到新能源汽车,实质走的都是相同的路,亦即起步时一哄而上,待到市场出现饱和时,尸体遍野。尽管新能源汽车尚没有发展到光伏和风电那样的危险境地,但是,从各地已经布局的情况来看,产能过剩已经板上钉钉。所不同的是,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又是十分奇缺。更多的,都是在技术低端领域发展、在技术低端领域竞争、在技术俱乐部领域消耗资源。其根本动力,就是政府的高额补贴,给了企业和投资者盲目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冲动。仔细分析一下,可能没有几家企业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与研发的条件。
也正因为如此,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就能够有效推动行业的整合,推动行业向技术高端发展,而不是在技术低端领域恶性竞争。因为,对于那些不具备条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取消了补贴,就等于抽掉了他们脚下的梯子,除了有人来救。否则,就只能活活摔死或摔伤,抑或晒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能源汽车是鼓励发展的行业,如何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决不能“一刀切”,说取消补贴就取消补贴。在新能源汽车整体还没有达到燃油汽车水平的基础上,对具有高端技术、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予以补贴,也是应该的。尤其是自主品牌,必须继续予以鼓励和支持。需要改变的是,不能以续航里程等为补贴依据,而应当把核心技术、专利、品牌培育等结合起来,实行综合补贴,从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研发力度。
从总体上讲,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尽管未来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数量仍然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是质量和技术,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竞争能力,要想参与国际市场上竞争,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能倒逼企业在技术上多下功夫、在创新上多花力气。
有人说,取消补贴将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地方保护主义毕竟是将要因素,能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多在技术上下功夫,才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最核心的问题。取消补贴,无疑能够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稳、跑得更好,能够让企业主动地接受市场竞争、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汽车生产企业的挑战。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到了该向高铁行业学习,打造一些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了。
谭浩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