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苏18 苏辙犯险
那么,在监牢之外的苏辙,是否感应到了来自兄长的这份诀别凄情呢?为了营救兄长,苏辙冒着受到牵连与责罚的风险,给皇帝写了一篇为兄求情的文章《为兄轼下狱上书》。二苏虽为兄弟,但性格上呈现出冰火两重的反差,所谓文如其人,这种性格反映在行文上,也是如此。其实,苏轼和包括本人在内的后世所有拥趸,都应该感谢他有这样一位冷静、淡定、理性的老弟,因为苏辙的存在,苏轼才能在风雨中有所遮庇,在动荡中有所倚靠,在潦倒时有所借寄。苏轼是一个比他的偶像白乐天还乐天的人,他最擅长的事就是活在当下,从来不擅长也不想擅长理财。宋代对于文人士大夫的待遇是极高的,但苏轼在余生几次贬谪中,却为钱所困,潦倒中,幸亏有这位老弟,从自家同样捉襟见肘的积蓄中周转,才让苏轼度过难关。然而,相比于后来小苏对于大苏的金钱与生活上的接济帮扶,乌台诗案之中,苏辙这一封上书,更显可贵。论到文学才华,苏辙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主要指的是文章,而非诗词。毕竟,理性而现实的性格,从来都不可能与顶级诗人相容。苏轼曾在写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的书信中有过一段对于老弟文章的点评,认为苏辙的文章实际上比我好,只不过世人不了解,所以以为没有我写得好。苏辙为人低调,文如其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为老弟的文章定了四字评语“汪洋澹泊”,实在再贴切不过。澹泊,即淡泊,这是讲苏辙的文风,汪洋又是什么?汪洋当然是在大海之中,将文章形容为汪洋,自然是指其波浪有之、浩瀚有之、辽阔有之、壮丽有之,实在是最高阶的评价了。苏辙所撰《为兄轼下狱上书》,就是这样一篇如汪洋一般的文章。人在困苦中向老天求救,在疾病中向父母求救,都是天性。臣出身贫贱,但遇到最紧迫的事,必须向天地父母求救!(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如果你了解苏辙其人的文章风格,或者到他的《栾城集》中随意翻看,可能你都不相信,这句话会出自苏辙之笔,一向冷静沉着的苏子由,怎么会有如此激动的时刻?那么,一向沉稳的苏辙,接下来会如何向皇帝施展自己的话术呢?《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更多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