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辅佐朱高炽监国,被朱棣关十年,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

杨溥是石首人,与杨荣同年考中进士,被封为翰林院编修。

永乐二年,朱棣下诏册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杨溥被封为洗马,成为太子属官。

有一次,朱高炽读《汉书》时,称赞张释之是位贤才,杨溥说:“张释之固然贤能,但如果不是汉文帝宽厚仁慈,张释之未必有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和抱负”。此后,杨溥专门把汉文帝的事迹分类整理出来呈上,深得朱高炽的赞许和赏识。

张释之是西汉法学家,官至廷尉,以秉公执法闻名。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凯旋而归,朱高炽派使者前去迎接,朱棣认为迎接得迟了,下令将杨溥、黄淮等辅佐太子监国的官员逮到北京。

见到詹事府的下级官员金问到后,朱棣十分不高兴地问:“你是何人?怎么可以侍奉太子?”

随后朱棣下旨,让司法官员将金问关押起来审问,杨溥、黄淮也被关入锦衣卫诏狱。

金问不过是一名小官,辅佐太子的官员朱棣不一定都认识,或许朱棣只是借题发挥,借机发泄对太子的不满。

杨溥被关期间,家人供给的食物数次断绝,朱棣的心思也很难猜透,杨溥身处险境,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忧。然而,杨溥却发奋学习,勤学苦读,居然把经史子集通读了几遍。杨溥没被眼前的磨难打垮,而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以书本为伴,度过了难熬的十年。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很快下令释放杨溥出狱,擢升他为翰林学士。

不久,杨溥曾上密疏发表对一些政务的看法,受到朱高炽的褒奖,这或许说明,杨溥虽然没有获赐“绳愆纠谬”的银印章,并不代表杨溥的地位比杨士奇等人低。朱高炽认为杨溥受自己的牵连而入狱十年,对杨溥格外看重。

洪熙元年,朱高炽下令在思善门左边建立弘文阁,让杨溥执掌弘文阁,并且为他配备了数名品学兼优之人,杨士奇推荐了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推荐了学录杨敬、训导何澄,朱高炽下诏封陈继为博士,杨敬为编修,何澄为给事中,让他们每天在弘文阁当值。

朱高炽亲自把弘文阁的大印交给杨溥,对他说:“朕留爱卿在身边,不是为了让你专门研究学问,而是想广泛了解民情,辅佐朕治理天下,有什么建议密封后盖上印章随时呈上来。”

朱高炽在位期间,杨溥虽然没有进入文渊阁,即内阁,但是朱高炽夫妇感念杨溥的忠诚,对他的信任程度远超过了其他近臣。

当时内阁并非正式机构,地位也不像后来那么高,弘文阁的地位并不低于文渊阁。

杨溥的地位从此大大提升,不久又被提升为太常卿,仍旧兼任其他的职务。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虽然撤销了弘文阁,而是让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宣德九年,杨溥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仍兼任内阁成员、翰林院学士。

宣德十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

朱祁镇登基后不久,杨溥与杨士奇、杨荣一起奏请开经筵,精心挑选数名学识平正、言行端正谨慎、成熟稳重之人担任讲官,而且奏请谨慎挑选朝夕随侍御前的宦官。张太后见三人想得很周到,十分高兴。

有一天,张太后坐在便殿,朱祁镇向西站立,召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进见,对他们说:“诸位爱卿都是老臣,皇帝年幼,希望你们戮力同心,共同维护社稷安稳”,然后单独召杨溥上前,对他说,“先帝感念爱卿忠诚,经常感慨,没想到现在还能见到爱卿”。

杨溥听后感动落泪,张太后也忍不住流泪,在场的众人都很悲伤。

当初朱高炽为太子时,数次遭受朱高煦等人谗言诬陷,不少东宫官员死于诏狱,杨溥与黄淮被关十年,数次濒临死亡,朱高炽在东宫时常想起这些忠心耿耿的东宫官员,张太后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所以跟杨溥说了这样一番话。

然后,张太后对朱祁镇说:“这五位大臣,历仕三朝,足以担当辅佐重任,皇帝处理政务,应与这五位大臣多商议。”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编修完成,杨溥被提升为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杨溥质朴正直,心无城府,恭敬谨慎,当大臣们发生激烈争论时,有的大臣恶语相向,而杨溥操守极好,总能以平常心淡然处之,群臣无不感叹佩服。

当时杨士奇、杨荣、杨溥被并称为“三杨”,绝大部分政务都由他们处理,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为“南杨”,“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明史·杨溥传》)。

后来,杨荣、杨士奇先后去世,马愉、高谷、曹鼐进入内阁较晚,杨溥独木难支,宦官王振的权势开始膨胀。

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被追赠为太师,他的孙子杨寿被封为尚宝司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