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榜样学子背后的故事……

少年志在四方,一路披荆斩棘

红日可追,山海亦赴

人生在勤,不学何获

让我们走进华师自强之星的故事

看他们如何诠释

“青春需早为,少年当拏云”

孙健
逆境破浪 自强不息

尽管自幼因发育不良双眼视力均只有0.4,尽管因父亲病逝、母亲下岗等不幸,生活一度陷入拮据,种种困苦却没有磨平少年的棱角,坎坷历练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他就是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孙健。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自怨自艾,凭借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拼搏努力,把自己“淬炼”成为闪耀的“自强之星”。

逆境面前  奋力抗争命运

孙健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需要带上厚厚的眼镜,但他始终坚信“Different,not less”,并坚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和生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7年初,他的左眼出现病变,先后进行了几次大手术,保住了仅有的一点视力。术后并发症十分痛苦,孙健仍然坚持在病床上学习。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不幸再度降临,重返校园两个月后,他的右眼又出现问题,再次进行了手术。

之后的日子里,孙健积极配合治疗,终于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然而由于过去一年一直奔波在医院与学校之间,功课落下了不少,学业日渐生疏,手术并发症不时地“折磨”让他无法按时到校上课。他只能在家中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全部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张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孙健的十二年寒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说,如果生活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那就靠自己的努力打开一扇命运之窗;他做,于低谷中仰望星空,在逆境中奋勇前行。

风雨之后  方见绚烂彩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命运的馈赠或许会迟到,但终究会来临。步入大学生活,陌生的环境给了孙健全新的体验,伴随而来的还有更多的挑战。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节奏,不仅让孙健有压力,也成为他前行的动力。“我不怕苦,也不怕难,我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眼里闪烁着坚定的火光,更意志坚定地努力践行。

在学校时,为了能够看清老师的板书,很多时候孙健必须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教室,保证自己坐在第一排的位置。疫情期间,网上教学,微弱的视力不允许他长期注视电子设备,只能靠书本自学和听音频学习专业知识。面对各种困难,孙健很坦然:“我不想掉队,多付出些时间加倍学习,就是为了跟上大部队。”

课前认真预习,课后认真复习,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便是孙健的“独家秘籍”。数学专业学习难度较大,但他从不退缩,敢于和难题死磕。被问起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他分享道,请教同学,请老师答疑,自己查找资料,学习重在细节,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之路上行稳致远。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和不懈的努力,孙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大一学年专业学分绩排名年级前百分之十。

自强不息 不坠青云之志

除了一丝不苟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孙健还热衷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不论是地铁站指引还是养老院活动他都积极参与。疫情期间,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组织的“战疫情,数统青年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子女提供数学学业辅导,不遗余力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分享实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克服自身困难,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我不愿在黑暗中等候炬火。”

于逆境中破浪而出,于低谷中勇敢逆行;青春正当时,少年在路上。孙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了自强的含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如其名,敢于抗争命运的他走出了一条自强之路,也展现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勇立潮头、勇担大任的风采。

勒德勐豪
逐梦新时代 青春当自强

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8年“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贵州省“优秀志愿者”、华中师范大学“华研楷模”“抗疫先进个人”……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勒德勐豪不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身份标签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人的青春活力与责任担当。

担当青春责任:用脚步丈量黔贵大地

“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希望老师少生气,多笑笑,生活才能更美丽”……100多名学生,100多封手写信,即将支教离开的勒德勐豪读着这些稚嫩中饱含深情的话语,满是温暖与感动。勒德勐豪对“志愿服务”产生兴趣始于高三时第一次参与义卖。整个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在勒德勐豪心中有了一份期待,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拥有“志愿者”这个身份标签。2017年本科毕业时,勒德勐豪选择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支教期间,原本是俄语专业的勒德勐豪跨专业承担了高一物理和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除每周22课时的教学量之外,他还申请了每周五3节晚自习辅导课。教学工作之外,勒德勐豪还主动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助理、副班主任等职务,组织筹划了余庆县足球联赛、科学文化艺术节晚会、“一二·九”诗歌创作朗诵大赛等活动10余场,带领学生开展了9次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了7场讲座培训活动。

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2018年5月,他与支教团队友筹划组织了为期7天的“筑梦华大·与爱同行”武汉访学活动,让山区的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访学活动共筹集善款27000余元,全部用于助力黔贵学子勇敢追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支教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我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这些山区的孩子们提供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开拓他们的眼界。”勒德勐豪真诚地说,“为期一年的支教或许只是学生们人生旅途中短暂的一个小片段,但是一点正面引导、一点积极改变都是具有价值的。”

“扶贫必扶智,教育当先行。”支教期间,勒德勐豪向支教学校递交了申请书,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当中,去到了余庆县海拔最高点素有余庆“小西藏”之称的狮子场。勒德勐豪与队友一同深入走访调研精准扶贫家庭共400余户,并参与了扶贫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了长期跟进,与两名精准扶贫学生组成了帮扶关系,并在支教结束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继续对结对学生进行线上帮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答疑解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砥砺青春梦想:让实践发展专业之长

支教结束后,勒德勐豪返回华师攻读研究生。专注学业的同时,志愿服务依然是他放不下的牵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将专业所学运用于实践,积极担任各种国际性活动与会议翻译志愿者。以知促行,用行动联结中俄友谊:2018年,担任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企业对接洽谈会翻译志愿者,为上合组织前副秘书长扎哈罗夫担任全程交互式传译译员,并获得高度肯定;同年7月,作为湖北省优秀青年代表前往俄罗斯萨马拉参加第五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两河流域青年论坛,担任活动期间湖北省代表团主翻……

“这种国际性的活动,紧张是必然的。”勒德勐豪也会出现“词到嘴边但是表达不出来”的状况。勒德勐豪愈发意识到做充分准备的必要性,每担任一次国际会议的志愿翻译,他都会特地购买一本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字典,“只有尽力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尽量避免失误。”

“在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年龄层次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尊重与包容。学会尊重和包容,才能更加客观和理性地看待世界。”对于勒德勐豪来说,这些志愿服务是对专业能力的考验,也让他收获了很多。

点亮青春底色:以星星之火为抗“疫”献力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人心。在了解到学校消杀物资紧缺后,勒德勐豪开始四处联系,想尽己所能为抗击疫情做些事情。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生产防疫物资的一些产商大部分都在全力供应一线医疗机构需求。”在联系了近十家厂商后,勒德勐豪终于联系到了一家防疫物资生产厂商,经过多次沟通协商争取到了一批包含7500片泡腾片(可化为5吨以上84消毒液)、200只医用丁腈手套、百余只医用口罩以及15件防护服的防护消杀物资。

如何把物资运往武汉成了勒德勐豪的第二道难题。当时发往武汉的快递有所限制,特别是医疗防疫物资,需要特殊凭证。辗转了多家物流公司后,他终于亲手打包好了所有防疫物资,将物资发出。历经22个小时,这批防疫物资顺利送达桂子山。他说:“作为一名华师学子,我希望能为身处疫情中心的桂子山师生们增加一份安全保障、为学校复学工作提供一份支持。”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作为一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勒德勐豪第一时间在支部内发起抗“疫”募捐,最终募集到了近两千元,全数捐给了抗“疫”一线。

读书不觉已春深,在华师的8年求学里,勒德勐豪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志愿服务。“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他未来的愿望是能够将专业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融合,去感受青春、去行走世界,砥砺奔跑在人生的道路上,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青年。

季宇振

投身创业实践 尽显青春担当

获评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勤工俭学积极分子”“创新创业积极分子”“校级优秀共青团员”;荣获湖北省“三创赛”一等奖、湖北省“学创杯”二等奖、“互联网+”校赛金奖、“创青春”校赛银奖……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7级本科生季宇振不断延展自己的能力纬度,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心中的大爱与青年人的自强不息。

初心不改 奉献尽显青春担当

“疫情封城期间可能是我能留在故乡最长的一段时间,我理应为养育我的家乡做点事,跟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我只是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季宇振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诚。他将自己的名字签在请战书上时,便是将自己的青春热忱与一片真心献给了故乡。在社区协调抗疫物资运输分配、积极宣传抗疫知识、踊跃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他坚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必将战胜疫情的严冬。

疫情期间,虽身在浙江,季宇振依然牵挂着母校的疫情状况。他线上联系位于武汉蔡甸区的小小生态农业农场和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历时九天的积极策划与协调下,将1000余斤爱心蔬菜顺利送至学校100余户退休教师、10余位社区工作人员手中。“这种无私大爱,这种使命担当,成为当下最能凝聚民族精神、振奋抗疫斗志的精神力量。”校长郝芳华在给季宇振任职的华大众梦科技有限公司的感谢信中赞叹道。

乔木亭亭已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季宇振的父亲作为一名党员,抗疫期间忙碌到三餐只能在防疫点吃泡面,他从父亲的奉献中认识到,国泰民安靠的是一代又代人忘我的努力与奋斗。“老一辈能如此付出,自己也应当稳稳接住接力棒,尽己所能,奉献社会。”

知行合一 实践发挥专业所长

在专业学习中,季宇振十分刻苦努力,先后获得了一项国家级立项、三项省级荣誉、两次校级奖学金、十六项校级荣誉,并于2019年9月公派至台湾中央大学交换学习。他还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他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实践,所在创业团队“华大众梦”在第四届“桂子山创业梦想秀”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以此为起点,他在创新创业领域继续深耕,在“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比赛中成绩突出,获得华师自主创业奖学金。此外,他还担任博雅创业实践班班长及三家初创公司合伙人,公司皆已入驻国家级孵化器,开始实际运营。

在季宇振看来,学业、学生工作、创业、个人爱好之间并不冲突,只要积极尝试,就会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做好各项事情之间的平衡。

心怀大我 义行承担社会责任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扶贫义卖、产业指导、帮扶留守儿童……季宇振不少创业项目都带着乡村公益属性。

在国家对农业有关创新项目的大力扶持下,他所在的公司“华大众梦”免费为贫困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的专业产业指导,为农民们提供不同种类的蔬菜、家禽的培育和养殖方法,助力乡村扶贫。季宇振和公司团队成员还利用专利为农村受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让贫困户能够高效便捷的生产出绿色产品。“科技助农,绿色发展”,他尽最大的努力为脱贫攻坚贡献一己之力。除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华大众梦团队还定期在武汉举行义卖活动,全部义卖收益用于帮扶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改善生活条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季宇振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满怀热情做志愿,坚定意志助他人,季宇振说他会脚踏实地的努力,希望在未来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肩落一程星光
他们逐梦的身姿是第三种绝色
在现实扎根,向理想生长
愿华师学子都能
守得云开见日出

最美的秋天,我在华师找到了!

收获!华师国家级“金课”建设再结硕果!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华师人重温那命运与共的抗疫时刻!

榜样!华师三名学子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美!华师神秘“花海”等你打卡~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亭豫 李宁佳(实习) 杨琪(实习)

文字:张宁 龙佳琪 刘佳怡 黄筱晗 廖海心

审校:刘志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