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创刊70年·故事】邵锦平:半生归来,仍恋你如初见 2024-06-23 07:03:24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然、刘恒都曾担任过正、副主编。70年来,一大批作家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作或在《北京文学》发表成名作,还有不少铁杆读者一直关注并阅读《北京文学》。数十年来他们与《北京文学》鱼水相依,有了许多值得怀恋并回味的故事。为纪念《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我们陆续邀请部分作家和读者为大家分享他们与《北京文学》发生的故事,敬请关注。我与《北京文学》 半生归来 仍恋你如初见 文/邵锦平 在众多文学刊物中,我对《北京文学》情有独钟。它的诞辰早于我20年,我正值豆蔻年华之时,与它相遇,从此便恋上了它。1986年的一个夏日周末,室友阿敏从外面抱回一个包裹,兴冲冲地告诉我,是在北京工作的姑姑给她邮来的。打开包裹,里面除了一些糖果,还有几本书,其中就有两本《北京文学》。阿敏知道我是书虫,尤其喜欢啃文字,就极大方地递给我一本《北京文学》送给我了。当时捧着那本崭新的、散发着墨香的书,我就像获得了珍贵的宝贝一样。这可是来自首都北京的书啊,对于我这个从山村里考出来的穷学生来说,不亚于得到了一颗夜明珠,我满脸惊喜,对阿敏更是满心感激。20世纪80年代,在同学中广泛流行金庸的武打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我也背着老师,偷偷看过几本。可是读了《北京文学》之后,不一样的感觉,让我怦然心动。这里刊登的小说就像在现实的土壤里盛开的花朵,看得见、触摸得到,且开得鲜艳芬芳,令人着迷。《北京文学》把我从虚幻迷离的世界带出来,走进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满是花果飘香的现实文学城堡。也正是因为《北京文学》,我和阿敏有了更多的话题可谈,我们之间的感情要远远地超过其他同学。记得每个月末,我俩有雷打不动的两件事要做:一是逃离学校食堂到外面的小饭馆美美地吃上一碗大肉团儿的馄饨;二是揣着从每个月18.5元的助学金里节省下来的几块钱,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买书。当时的新华书店是我们佳木斯这座小城里最大的一家书店,摆满了五花八门的书籍,可是我们却买不到《北京文学》!或许《北京文学》只能在遥远的大北京买得到吧?我俩都这么想,便把希望寄托在阿敏的姑姑身上。于是我们又有了第三件重要的事情——等待阿敏姑姑的邮包。那两年,《北京文学》让我和阿敏的青春岁月不仅有花香的弥漫,还有书香的浸润。1988年夏季,我拿到了师范院校的毕业证书,回到自己家乡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师。接下来的日子在每天批改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教参、写不完的教案中度过。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恋爱、结婚、生子、育儿……以至于有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疏离了《北京文学》。直到女儿考上了大学,为了缓冲一下我从终日忙碌到突然无所事事的落寞与不适,女儿帮我下载了几个读书的公众号。在我的极力要求下,自然不会少了《北京文学》。再见《北京文学》,我的鬓角已有些许银丝,如同见到了多年失联的老朋友,心中自是感慨万分。我感慨于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电子书的方便快捷,总能让我最早看到《北京文学》的动态更新;更感慨于在历经七十年后,《北京文学》非但依然存在,还紧跟时代的步伐,容纳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创作元素,贴合读者的心灵,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走近它如同走进了文学的春天!三十几年前读《北京文学》,一半是因为对首都北京有种崇敬的憧憬向往,一半是对书中的小说颇感兴趣。虽然当时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其深厚的内涵,但是终归是读进去了,并随着故事的起起落落或眉开眼笑,或黯然神伤,经常会把自己的心情渲染得悲喜交加。这大概就是读者的“共鸣”吧,那种感受真是痛快。如今再读《北京文学》,感觉又不一样。岁月沉淀下来的认知,似乎让自己读书也变得通透了许多。透过文字的表象,拨开纷繁的情节,愈发感到《北京文学》上刊的文章所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思想性及艺术性堪称一面旗帜!在半生光阴里细细品读它思想的深邃,感受情感的饱满,竟如同在品味陈酿老酒,芬芳浓烈不减,咂摸一下,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当我还在朱自清的《匆匆》中嗟叹时光一闪即逝的无情时,新锐作家杜怀超《一座村庄的现代抵达》已然把过去与现代链接在环境文化的浪潮里;当我还在纠结于汪曾祺《受戒》中的百般无奈时,赵丰已在2020伊始带着满腹心思的我《倾听鸟语》,感受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温馨魅力……《北京文学》总会带我在峰回路转中,体验不同的人生旅程,这让我更加痴迷与它的相伴。前段时间,我不幸患了眼疾,手术后,医生嘱咐我尽量不要看手机。为了眼睛,不得已告别电子网络,却不舍放弃《北京文学》的阅读,它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贴心的女儿懂我的心思,在网上给我订阅了一套《北京文学》的纸刊,准许我每天读一个小时。当我再次闻到《北京文学》特有的纸墨幽香,眼里竟涌出潮雾。我把它贴在胸口,喃喃自语:“半生归来,我仍恋你如初见。”的确如此,有了《北京文学》的陪伴,我渐渐老去的时光,将不会孤单,亦不会满是枯枝。有的,依然会是满眼的绿意盎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北京文学》题词 赞 (0) 相关推荐 阿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发展:“被看”到“看” 阿来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其创作广泛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诸领域.他的中短篇小说形式齐整.艺术精巧,长篇作品较少,但个个都是精雕细琢的杰作.1998年,阿来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g ... 眉姐真实故事《阿紫》(4) 阿紫跟我在一起从来都不穿高跟鞋,越平底越好. 不过在我看来她也不适合穿高跟鞋,她是属于那种休闲类的. 她穿裙子多是有民族风格,要么就是牛仔裙. 牛仔裤是她非常喜欢的,系腰带,尤其那种有些阔腿的. 有时 ... 阎连科——所谓“她们”,全是我们······ 阎连科——所谓“她们”,全是我们&#183;&#183;&#183;&#183;&#183;&#183; 小说创作的虚构与非虚构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有专家说,小说不是故事,是事故.生活无论其再真实,那也不是小说,小说必须把生活写出事故(冲突),那才成其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中一定要有虚构的成分,不然就不是小说 ... 邵会叶:相约在文学路上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 ... 华语文学作家&外国文学作家,求补充 同学们,发挥大家聪明才智的时候到了,哪位有心的同学,帮我参谋参谋,觉得你们心目中的哪些作家没有收录其中的哟,烦请尽情发挥补充哟- 华语文学作家 鲁迅 周作人 胡适 张爱玲 萧红 林语堂 巴金 穆旦 阿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乌人:改稿班的故事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陈松叶:一“艺”一“学” 一长生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江雪:寻觅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张桦:三十八年前,我去《北京文学》改稿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寻歌:三说我的朋友《北京文学》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赵萍:我为什么喜欢《北京文学》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故事】毛秀璞:难忘北京六部口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 ... 纪念创刊70年经典回顾|韩少功:《怒目金刚》(短篇小说) 行伍出身的书记当众骂了温文尔雅的乡村先生吴玉和,而吴玉和一心想着让书记道歉,便和书记较上了真.而当书记真的落魄时,吴玉和会怎样呢?本篇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呼之欲出,不愧<北京文学>创刊70周 ... 【方志四川•“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黄锦平 ‖ 半隔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纪念 编者按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四川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驰援武汉防疫抗疫.加强防控阻止传播的防止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