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密

前言

我们或者正在生病,或者走在将要生病的路上。而且会因病死亡。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大家都在努力探索不患疾病、无疾而终的方法。

在我大中华辉映千古的《黄帝内经》里,曾豪横地宣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翻译为白话就是:“说疾病不可以治疗,是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

言外之意,就是什么病都可以治好。最后,人们是无疾而终。

那么《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有效的方法了吗?

还真告诉我们了。

而且不但能治病,还能不患病,还能健康地长寿。

只不过,是隐晦地论述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惊世骇俗的思路,解密《黄帝内经》中精心隐藏的绝世宝藏。

第一章  经脉一通,百病无踪。

一、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治疗疾病、健康长寿的方法就在我们身体内。我们人体自身有一套经络系统,是可以治疗疾病的。

《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论述经络系统的:

“十二经脉,隐藏运行于分肉之间,位置较深而不能在体表看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经脉在人体内,其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向联络的叫做络脉,从络脉分出的细小脉络叫做孙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二、经脉的重要作用

“经脉……能治疗百病……”

原文整句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翻译为白话就是:“经脉,能决定人生命的长短,能治疗各种疾病,能调理人体的虚实,不可以不通顺。”

主要意思就是:“经脉通,可治病。”

三、“经脉通,可长命”

“人体的重要物质,就是血和气。”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气是人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可不郑重的调养。”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气血与寿命有什么关系呢?

“气血通畅,决定生命的存亡。”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气通,决死生,……”

"……气血整体平和,确保(人的)天年(120岁)。”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还有:“……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确保(人的)天年(120岁)。”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骨正筋柔,气血以流……长有天命。”

经脉通过运行血气,从而保证这种关系正常化,确保人的天年:

“经脉可以运行血气,血气营养人体的脏腑,润泽筋骨,利润关节。”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的前提,就是经脉要通畅:

“经脉通畅,血气运行。”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络畅通,血气可以从和。”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

既然经络通畅、血气从和后可以长有天命,那么疾病痊愈,甚至无病,最后无疾而终自然不言而喻。

四、那么怎样使经脉通畅,从而使血气从和、平和呢?

“……不用药,不用砭石,而仅用微小的针,就可以通畅经脉,调整血气。”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按摩也可以使经脉通畅,调整血气。

“可以按摩,像针刺那样……”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可按若刺耳……”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黄帝内经》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按摩可以治病:

“经络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黄帝内经》还讲了针刺的规则,对于按摩具有借鉴作用:

“所有用针的关键,必先治血气。”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所有针刺的规律,首先要掌握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第四十八》:“……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五、按摩经脉必须知道的内容

针刺只是点,按摩是线,或面,而且不用工具,简单易行。从针刺到按摩,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经络按摩需要掌握正确的理论及正确的手法。属于知难行也难。

具体的需要知道:

1、经脉的数量、名称。

2、血气在经脉中运行的顺序(简称经脉的运行顺序)。

3、按摩的手法、手式。

我们首先解密经脉的数量及名称,然后解密经脉的运行顺序。你会发现,绝不是《黄帝内经》表面记载的那样简单。

最后解密的按摩手法,更是迷雾重重。

第二章  经脉的数量

一、普通的定论

“人体上下、左右、前后有二十八条经脉,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

带手字的有六条阳脉,六条阴脉;

分别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各分左右;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各分左右。

带足字的有六条阳脉,六条阴脉。

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各分左右;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各分左右。

简称十二经脉,共二十四条。

还有任脉、督脉,还有两条跷脉。

跷脉本来有四条,阴跷两条,阳跷两条。计算人体经脉总长度时,男子计算阳跷脉,女子计算阴跷脉。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手之六阳……手之六阴……足之六阳……足之六阴……跷脉……督脉、任脉……(跷脉有四条)……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如果大家认为上段文字是实话实说,就误入歧途了。

《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二十八脉,二十八脉这个数字没问题,总长度也没问题。问题出在具体的阴跷脉、阳跷脉上。

二、如环无端的铁律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经脉内外相贯、上下相会,如环无端。

“人体的十二经脉……内外相互贯通而像环一样没有尽头……。”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经脉十二者……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

“阴经和阳经……上行与下行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象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中记载:“阴之与阳也……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脉度第十七》所说的二十八脉,其中的阴跷脉、阳跷脉,与某些经脉重合,对于经脉“如环无端”的要求,有节外生枝的嫌疑。

而且“支而横者为络……”阴跷脉、阳跷脉本来是纵向运行的,在不同性别的身上,分别充当络脉,不符合“横”的标准。

《黄帝内经》中关于经脉重合的证据:

“跷脉是足少阴经脉的支别……合于太阳、阳跷脉而继续上行,阴阳跷脉二气相合”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跷脉者,少阴之别……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阴阳跷脉二气相合……”

阳维脉、阴维脉也是同样的原因。冲脉更是重合之脉。“冲”是“重”的暗语。

最大的漏洞,是人体最重要的带脉,没有计算在内。后面我们会超级烧脑地解密带脉的重要性。

三、二十八脉中的遗漏

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在“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中,“上下”是指哪条经脉?“左右”是指哪条经脉?“前后”是指哪条经脉?

根据理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脉有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解密得知: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中的“左右”是指十二正经的二十四脉。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记载:

“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翻译为白话的意思就是:

“任脉起源于小腹部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面颊,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于眼中。”

结论是: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至咽喉,分两支进入双眼。

任脉是从下往上运行的,是升。

这说的是血气在经脉里运行的方向。以下同理。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记载:“……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百会穴,向下沿项中部下行,循脊柱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记载:

“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还另出项下行,循行两肩胛骨内,紧沿着脊抵达腰中,入内沿着背部络于肾。”

翻译为白话的意思就是:

“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还另出项下行,循行两肩胛骨内,紧沿着脊抵达腰中,入内沿着背部络于肾。”

结论是:督脉起于双眼的内眼角,是双线,在头顶百会穴相交,向后向下,沿脊柱至骶骨。

督脉是从上往下运行的。是降。

所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中的“上下”是指任脉、督脉。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中的“前后”是那条经脉呢?

是指人体最重要的带脉。也是“二十八脉”论述中遗漏的重要经脉。

这一点,需要别出心裁的严谨解密。

第三章  带脉的解密过程

一、“带脉”的位置

“带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四次,但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位置,更没有其运行的方向。

在我们大中华的中医传承中提到:“带脉的位置在腰部,环腰而行。”

关于带脉的位置,没问题。关于带脉的运行方向,是逆时针环腰还是顺时针环腰?值得深思。

要想知道带脉的运行方向,必须先解密传说中“中脉”的位置。

二、解密“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真正含义。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记载: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1、解密“根于中者”的“中”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人是天地中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们解密时思路的突破点。

所以《黄帝内经》中许多模棱两可、点到为止的论述,我们一定要与人相联系,与经脉相联系。

那么“中”的位置,在人体什么地方呢?代表什么?

我们现在开始用很普通的方法,从不普通的角度正式揭秘: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黄帝内经》中还有许多地方,论述的规律是“上中下”句式。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说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只说了“腰以上,腰以下”,那么腰在哪?答案:“腰在中!”

这是《黄帝内经》里暗藏的答案。并不是我随意按照大家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概念得出的“腰在中”的结论。也可以说,带脉位于人体“中”部的位置。

而居“中”的带脉还有“中”。

神阙穴(肚脐)、命门穴,均在人的腰部(中医界传承的定论)。

确切地讲,神阙穴在带脉的前中。

命门穴在带脉的后中。

上面的内容表明:

“根于中者”的中,主要是带脉前面“神阙穴”到带脉后面“命门穴”这一段路径,这是“中中之中”,这就是传说中的“中脉”。

所以,“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这句话,初步翻译就是:

“根是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叫做神机。”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中”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确定自己的位置,

一个是限定“根”的位置。

2、解密“根于中者”的“根”

“根”是事物的本源之意。

我们解密时的思路是“人是天地中最重要的。”

在这里,“根”与人的本源——生命有关。

并且,“根于中者”的“根”,是与“中”的位置有关。

除了前面解密的“中”的位置,还有生命在母体腹“中”发育(这是事实)

这是一个“中”。

生命靠中部的神阙穴(肚脐)的脐带从母体吸收养分(这也是事实)。

这又是一个“中”。

所以,“根于中者”的“根”,就是“生命开始并发育”的意思。简称为“生命的开始”。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说道:“善言始者,必会于终。”

翻译为白话就是:“擅长讲解开始的,必然领悟到结果。”

这是暗示我们逆向思维。这也暗示我们:

“根于中者”的“根”,除了生命的开始,还包括生命的结束。

引申为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决定因素。

同时,因“必会于终”的“终”与“中”同音。所以“善言始者,必会于终。”还有一个暗藏的意思:“完全明白生命开始的,必然知道是在中。”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这句话进一步翻译就是:

“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决定因素是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叫做神机。”

或者说:“生命的'生长壮老已’ 的决定因素是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叫做神机。”

3、解密“命曰神机”的“神”

“神”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34次。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的下面一句中的“神”字。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记载:“两精相搏谓之神。”

翻译为白话就是:“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就叫做神”。

所以“命曰神机”中的神:是“生命”的意思。

4、解密“命曰神机”的“机”

“机”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8次。含义不同。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的下面一句中的“机”字。

《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记载:“舌者,音声之机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舌头,是言语声音的关键。”

所以“命曰神机”的“机”,是“关键”的意思。

5、完整的翻译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解密后的完整翻译就是:

“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决定因素是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是生命的关键。”

或者说:

“生命的'生长壮老已’ 的决定因素是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是生命的关键。”

6、“神去则机息”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说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下一句是“神去则机息”。意思就是:“生命离去,关键(中脉)就消失。”

如此翻译,才能完美诠释“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7、解密“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说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解密后的初步翻译是:“人的'出入’功能失去作用,则生命的关键(中脉)就会消失。”

三、解密“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说道:“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翻译为白话就是:“所以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生命的开始、成长、成熟、衰老、死亡……”

这也说明“出入”的功能,决定人生命的全程。

所以加强“出入”的功能,寿命就会延长。

这就面临三个问题:出入的位置在哪?出入的方向如何?出入的加强方法是什么?

四、出入的位置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出入的位置是否就是中脉的位置呢?

前面我们的解密有这样一个结论:“生命的'生长壮老已’ 的决定因素是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

所以,出入的位置就是中脉的位置。

那么,出入方向能否得知呢?

五、出入的方向

1、自我按摩的意义

只有采取自我按摩的形式,才能解密《黄帝内经》中的许多谜团。

按摩的完整词汇,《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是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记载:“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我们看“按摩”两个字都有“手”字。

表面看来,按摩当然离不开“手”。更为神奇的是,当你自我按摩时,手上的穴位名称却暗藏玄机。

下面,我们将从手上的穴位名称开始解密:

2、“前谷”是“前顾”的暗语

我们把自己一只手的手心放在神阙穴上(肚脐位置),另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命门穴上,而且一定是手背。那么,神奇的现象就出现了。前面手掌小指侧,有个穴位叫“前谷”,我的解密是“前顾”之意。

所以“前谷”是“前顾”的暗语。

3、“腕骨”是“晚顾”的暗语

后面手腕部有个穴位叫“腕骨”,这个名称似是而非,具有极大的迷惑性。我的解密是“晚顾”的意思。

所以,“腕骨”是“晚顾”的暗语。

4、解密出入的顺序

一只手在前,在后的那只手的穴位不叫“后顾”,叫“晚顾”,

这就暗示了“出入”的顺序,从神阙穴到命门穴。

因为前后是空间概念,表示方位。早晚是时间概念,表示顺序。

这也是“中脉”的运行顺序,是从神阙到命门。

5、“阳池”是“阳迟”的暗语

那您可以说前面的手腕部,同样也有“腕骨”这个穴位呀?好的,背后那只手背的腕中部,有个穴位叫“阳池”, 我的解密是“阳迟”的暗语。而人体后背为阳。

前面那只手腕内侧,还有个穴位叫“通里”,出入的顺序无懈可击。

暗语里提到的“顾”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0次。

“晚”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4次。

“迟”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1次。

并非笔者用现在词汇,胡思乱想、生搬硬套。

有了“出入”运行的路径,又有了“神机”,我们还不能保证“延年益寿”。

因为上述的中脉的“出入”,不能达到“如环无端的结果。”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如环无端”呢?

六、带脉的运行路径

血气是如何在带脉中运行的呢?

《黄帝内经》的重要谜团“带脉”的运行路径现在揭晓。

我们继续从穴位名称上解密。

“中脉”的运行顺序,是从神阙穴到命门穴。命门穴左边是肾俞穴,再往外移动,是志室穴。命门穴右边也是肾俞穴,再往外移动,是志室穴(中医界定论)。有人会提出疑问,带脉是从肾俞穴到志室穴呢?还是从志室穴到肾俞穴呢?

肾俞穴与肾有关,志室穴也与肾有关,因为肾藏志。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记载:“……肾藏志……”。

志室穴再往外,稍微斜上方,是京门穴(中医界定论),是肾经的募穴。

而募穴的“募”,按照解密的思路,就是目的的“目”之暗语。

这就为中脉从命门而出,成为带脉,分别向左右运行指引了方向。顺理成章,带脉沿左右方向,环腰而行,汇合在神阙穴,进入腹部,成为中脉,再到达命门,完成一个循环。

带脉的运行路径解密后就是:

带脉是从命门穴出来,分别向左右延着腰部,回到神阙穴,从神阙穴进入,再到达命门穴,不断进行循环。

前面解密了“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重要结论是:带脉(包含中脉),是决定人寿命的经脉。

这就出现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如何加强“出入”?

七、加强“出入”的方法。

我们继续从手的穴位名称上解密。

前面那只手腕内的中部,有个穴位叫“大陵”。“大陵”者,“大铃”也。“大铃”者,“钟”也。所以要敲,才会振动,才会发声。

“敲”字在《黄帝内经》中明着没有出现,但暗着出现了三次,是“按跷”中“跷”的暗语。

所以,加强“出入”的方法之一,就是前面手掌掌根放在神阙穴的位置,后手手背放在命门穴的位置,按住了然后振动。振动数次后(比如七次),前后手交换位置。后手往前时,翻掌,手不离开腰部,沿着带脉的路径到达神阙穴,前手变后手,手背顶住命门穴,继续振动。

这说的是手法,包括“振理顺”。

所以,按摩的手法以“振”、“理顺”为主。是轻手法。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手法。“拍”、“撞”等重手法因人而异。

八、“劳宫”就是“老弓”暗语

还有一点需要解密,就是手式(手型)。

拍振时,手要保持弓型。即大拇指轻轻按在食指的第一节上。

《黄帝内经》中,劳宫穴的“劳宫”两个字,只出现了一次。指手厥阴心包经的溜穴。笔者认为:“劳宫”就是“老弓”暗语。“老”是经常的意思。“弓”是弯曲的意思。 “劳宫”,是暗示自我按摩时,手式需要经常弯曲,我叫他“劳宫式”。

“老”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7次。

“弓”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次。

但如此按摩中脉、带脉,延长寿命,方法略显单一,就像孤军作战。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翻译为白话就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将许多方法综合起来,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

所以,要多兵种作战。

第四章  解密“横连募原”的真实含义。

一、横连募原

“横连募原”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两次: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记载:“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

按照《黄帝内经》“藏宝”的手段,此处采用了“旁敲侧击”法。“横连募原”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应该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表面论述邪气传递的区域;另一个意思是“横向按摩募穴、原穴”。逆向思维后的结果,还可以“竖连募穴”。

经脉的原穴,基本分布在手腕上、脚腕区域。

十二经募穴的名称、位置,在《黄帝内经》中只字未提。当时,应该是国家级机密。

幸好我们伟大的中医传承有序,令这一国宝尚未失传。同时,医者仁心的中医还编了口诀,便于大家记忆: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决。

如何“横连募穴” “竖连募穴”呢?

二、募穴脉

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第十四》中内容的分析,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骨度第十四》的内容是用骨骼作为标尺来衡量人体经脉的长短和脏腑的大小。但却出现了腰围的尺寸“腰围四尺二寸。”

而这正是带脉的位置,所以“腰围四尺二寸”也是带脉的尺寸,当然包括中脉的尺寸。

《骨度第十四》还有一组人体部位长度的数字:

  • “缺盆以下至𩩲骬(音和于,指胸骨下端的剑突,鸠尾),长九寸……

    𩩲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

    横骨长六寸半。”

    分析一下这部位长度的起始点,却有重大发现:

    缺盆穴经过人体中线到鸠尾,有心包经的募穴膻中穴,缺盆穴附近是肺经的募穴中府穴。鸠尾到天枢,附近有心经的募穴巨阙穴、胃经的募穴中脘穴、胆经的募穴日月穴、肝经的募穴期门穴,而天枢就是大肠经的募穴。天枢经过人体中线到横骨中点,有三焦经的募穴石门穴、小肠经的募穴关元穴,横骨的中央,是膀胱经的募穴中极穴。

    横骨长六寸半,中极穴位于3.25寸的位置。

    下面我们画一个线路图,从中极穴开始到横骨左端(3.25寸),到左侧天枢穴(6.5寸),到鸠尾(8寸),到右侧缺盆穴(9寸),再到鸠尾(9寸),到右侧天枢穴(8寸),到横骨右端(6.5寸),回到横骨中间的中极穴(3.25寸),总长度时53.5寸。反向的路径的长度也是53.5寸。左右总途径为107寸,也就是10尺7寸,加上腰围4尺2寸(带脉),共14尺9寸,就是14.9丈,接近跷脉的长度15丈。

    如果自我按摩时加上肾经的募穴京门穴及脾经的募穴章门穴,线路图总长度就会略多余于15丈。

    ­《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第十四》还记载:“君子终折”。

    翻译为白话就是:“明达的君子还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的不同,参校计算。”

    由此得知:带脉、加上募穴的连线,约等于跷脉的长度。

    我们把募穴的连线称为“募穴脉”,与带脉共同取代跷脉,从而得出二十八脉的真正组成:正经二十四条(俗称十二经脉),任脉、督脉计两条,带脉、募穴脉。

    后面第五章我们会解密“二十八脉”如何“如环无端”的。

    三  自我按摩经络功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记载:“五藏者,中之守也。”

现在的翻译之一:“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

翻译之二:“人的五脏,其作用是藏精守内。”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内”和“中”虽然都是表示方位的名词,含义是不一样的。“内”与“外”相对应。“中”与“上下”或“四周”相对应。

所以,翻译中将“中”解释为“内”,有明显瑕疵。

“五藏者,中之守也”解密后暗藏的答案是:“五脏(包括六腑)经脉的募穴横炼,是配合带脉出入的修炼手法。”

我认为:“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的“守”,是“手”的暗语。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记载:“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也记载:“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这句话出现过两次,在惜墨如金的竹简记录时代,明显在用“旁敲侧击”法暗示我们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是守卫的守。另一个意思就是“手法”的“手”:懂得正确的修炼手法,就会成功;不知道正确修炼的手法,就会失败。

通过自我用手按摩,才能体会手部穴位名称的暗藏秘密,别人的手,不会有这种效果,别人给你按摩,永远发现不了《黄帝内经》中的千古之谜。

至此,大家可能已经发现,《黄帝内经》确实暗藏着自我按摩方法。可以叫它“自我按摩经络功”。

四、专业按摩的贡献

到此您可能会问:大街上到处都是经络按摩养生,包括医院的按摩治疗,有什么作用呢?

我认为,现在的经络按摩,对于中华经络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伟大作用。在治病的效果上,也非同凡响。但只停留在治疗某些疾病或调理层面上,对有些疾病,还是无能为力。有时可以让你身体暂时及格,但离强身健体尚有距离,更谈不上延年益寿,无疾而终。别忘了,医生也是病死的。

因为《黄帝内经》提到的“二十八脉”,许多人还没有搞清楚。

按摩经脉的顺序从哪条经脉开始开始,到哪条经脉结束?有谁知道?有人说从肺经开始,肝经结束。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按摩,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二十八脉的按摩,给人体打造一个抵抗内邪、外邪的铜墙铁壁,好比做防盗工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家里有了贼,再查遗补漏。

《黄帝内经》记载:“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不生病,第二生了病可以用按摩经络的方法治疗。

五、《黄帝内经》有难言之隐

1、《黄帝内经》语言闪烁其辞

解密至此,大家可能会认为笔者是胡思乱想,妄加猜测。

可是,《黄帝内经》自己也承认有些内容不是直言不讳的。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说道:“……阳言不别,阴言不理……”

翻译为白话就是:“……明显的讲,不能辨别,隐晦的讲,更不能理解……”

2、《黄帝内经》是国家级机密

那么“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黄帝内经》,说话为何半吞半吐、暗藏玄机?

因为在当时,《黄帝内经》是国家级机密。证据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记载:“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于是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文章藏在灵兰之室,以便流传后世。”

3、《黄帝内经》有失传的部分

《黄帝内经》不记录,怕失传。记录过于明了,又怕传乱。所以煞费苦心的用大量的暗语记录。同时,还有部分通过“口传”。遗憾的是,有些已经失传了。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记载:“……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说:我听说您的老师有些心得,没有记录在书面上。我愿意听听并保存,以便实施。这样,既可以治疗民众之疾病,又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百姓不得病,大家都精神愉快,并让这些知识造福后代,使子孙无忧,代代传承,没有结束。可以听听吗?”

文中既然提到“口传”、“有所心藏”,那么对话后面记载的就不是真正的“口传”、“有所心藏”。

4、《黄帝内经》为什么要保密

因为黄帝那时代,是冷兵器时代。人的体能往往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把真正的经络按摩方法公开,被敌人学会了,敌人的体能增强,对我不利。

所以《黄帝内经》为了保密而又有效的传承,运用了诸多手段掩饰真正的精华。

5、《黄帝内经》的藏宝手段

除了我们前面解密的单字的谐音法,还有如下藏宝方法。

1)第一种,声东击西。表面说的一个意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导致大家的理解似是而非。也叫“指桑骂槐”法。如“阴平阳秘”、“春夏养阳”。

2)、第二种,点到为止。或高度概括,或说一半,留一半。也叫“故弄玄虚”法。

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3)、第三种,旁敲侧击。多次重复一句话,暗示这句话有多重含义。也叫“敲山震虎”法。如前面解密的“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还有“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交通”。

我们会在后面的解密过程中,随机举例说明这些藏宝手段。

第五章   经脉运行的顺序

一、传统的论述是概括性的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在脉中……”。

翻译为白话就是:“……营气在经脉之中……”。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记载:“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翻译为白话就是:“约束营气,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经脉”

所以,营气的运行路径,就是经脉的运行路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也论述了经脉运行的路径,与《营气第十六》相互补充。

概括来讲经脉的运行顺序就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经脾相合——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肝阴经——督脉——任脉。

《黄帝内经》只论述了十二经脉、督脉、任脉的运行路径。

对于“二十八脉”,该论述不但“缺斤短两”,而且语焉不详。

二  解密经脉运行顺序的详细结果

1、“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掩藏的真相

《黄帝内经》为了便于论述,从肺经的血气运行开始讲述。

二十八脉的运行长度十六丈二尺,是每条经脉加起来的总长度。所以血气的运行是从单侧肺经开始。那么是从左侧还是右侧开始呢?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记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翻译为白话就是:“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

表面平铺直叙,表达了一种理论。但实用性不大。

经过解密后会发现,这是典型的“声东击西”的藏宝手段。

原文与另外一处的原文的意思相互印证:“肝经从左侧上行进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右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见《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

这才是中医传承中“左肝右肺”的真正答案。

这与经脉运行有关。而经脉系统,是《黄帝内经》最重要、最珍贵、最秘密的内容。

2、二十八脉运行的确切答案

1)经脉运行一周只有一个交叉点,有瑕疵。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说到:“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後,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如果血气在经脉的运行从右侧肺经开始,到大肠经时,在人中处交叉进入左侧,然后按照顺序,左边的某些经脉按顺序运行后,到左侧肝经,又会到右侧肺经,这样就遗漏的右侧的一些经脉。

如果血气在经脉的运行从左侧肺经开始,到大肠经时,在人中处交叉进入右侧,然后按照顺序,右边的某些经脉按顺序运行后,到右侧肝经,又会到左侧肺经,这样就遗漏的左侧的一些经脉。

二十八脉的运行除了在人中交叉后,一定还有一个交叉点,才能左右兼顾,完整地运行一周。

这就需要根据《黄帝内经》里面的有关论述进行解密。

其中突破点就在膀胱经上。

2)、经脉运行的另一个交叉点,百会穴

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百会穴;它的一条支脉,从百会穴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百会穴向内深入而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此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

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勃)内,挟脊抵腰中……”

简单说就是膀胱经从双侧内眼角到达百会穴,交汇后又分成两路到肩胛骨。

至此,我们推测,膀胱经在百会穴“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重复了手阳明经的模式。这是唯一的一种正确的答案。

如此经脉的运行顺序如下:“经脉从右侧肺经开始——右侧大肠经——左侧胃经——左侧脾经——左侧心经——左侧小肠经——右侧膀胱经——右侧心包经——右侧三焦经——右侧胆经——右侧肝经。至此,需要我们逆向思维,要想到右肝左肺。其结果就是:

右侧肝经——左侧肺经——左侧大肠经——右侧胃经——右侧脾经——右侧心经——右侧小肠经——左侧膀胱经——左侧心包经——左侧三焦经——左侧胆经——左侧肝经——督脉——任脉。“左肝右肺”,进入下一个循环。

如果加上带脉的长度、募穴脉的长度,就是十六丈二尺。

这样,经脉的运行就没有遗漏了。

同时,暗藏的一个交叉线,胸骨一段,不言而喻。

但血气运行到那条经脉时会进入带脉、募穴脉呢?

至此,我们需要解密按摩经脉的顺序。

我们前面论证了《黄帝内经》有失传的部分。我们只有通过《黄帝内经》里的种种暗示,以经解经,解密《黄帝内经》中价值连城的养生宝藏。

三、经脉功初步的判断

经过前面的解密,经脉通畅可以无疾而终,经脉功可以实现这个神奇。

传承下来的有“八段锦”、“六字诀”等功法,与经脉有关。

为什么我们还是达不到“无疾而终”的目的?

经过分析,我们推测(不是解密),发明这些功法的是“圣人”。

《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圣人驾驭阴阳经脉……血气畅顺……血气的运行的状态一如既往。”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是以圣人陈阴阳……气血皆从……气立如故。”

天赋异禀的圣人,可以用意念疏导血气在经脉里的运行,则二十八脉“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的路径如下:

右侧肺经——右侧大肠经——左侧胃经——左侧脾经——左侧心经——左侧小肠经——右侧膀胱经——右侧心包经——右侧三焦经——右侧胆经——右侧肝经——督脉——任脉——左侧肺经——左侧大肠经——右侧胃经——右侧脾经——右侧心经——右侧小肠经——左侧膀胱经——左侧心包经——左侧三焦经——左侧胆经——带脉——募穴脉。

医者仁心的圣人,为了普及经脉功,通过增加一些外在的动作,以行领气,希望达到疏通经脉的作用。

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包括笔者。

所以,“八段锦”、“六字诀”是好功法,但大多数人练不成。

而普通人可以通过按摩经脉,使经脉通畅,实现无疾而终。

自我按摩经络功的按摩顺序,另辟蹊径。下面继续解密。

四、声东击西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表面意思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表面意思就是:“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解密后的意思

经过解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暗藏的本意是“四季自我按摩经脉的顺序”。

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指季节。

我们再看阴阳的含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笔者解密后的观点认为:这里“男女”两个字,强调的是“基本”的意思。因为男女是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所以,解密后的翻译是:“所谓阴阳,血气是最基本的元素。”

就是说血气是最基本的阴阳。

那么,血和气那个是阴,那个是阳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阳化气,阴成形”。

就是说阳无形,阴有形。

所以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记载:“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意思就是:“所有血归心脏管,所有气归肺脏管。”

所以“春夏养阳”里的“阳”,指的是气,归肺脏管,暗指手太阴肺经!“秋冬养阴”里的“阴”,指的是血,归心脏管,暗指心经,包括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我们别忘了,《黄帝内经》是暗藏“自我按摩经络功”的。

既然是经脉,那么养护的意思离不开按摩了。

到此,好似春夏养阳应该重点按摩肺经。秋冬养阴应该重点按摩心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后面还有一句“以从其根”!

“根”是事物本源的意思。

3、“根”对于“春夏养阳”的意义

既然是“自我按摩经络功”,当然与经脉的运行有关。阳是气。关联的是肺经。肺经的血气来源于上一条经脉肝经。

“春夏养阳”,从按摩肝经开始,到与肝经相表里的胆经结束。胆经从头至脚,以降结束。

胆经在腰部有个“带脉穴”。按摩胆经后,通过“带脉穴”进入带脉的按摩及“募穴脉”的按摩。

1、2肝经——3督脉——4任脉——5、6肺经——7、8大肠经——9、10胃经——11、12脾经——13、14心经——15、16小肠经——17、18膀胱经——19、20肾经——21、22心包经——23、24三焦经——25、26胆经——27带脉——28募穴脉。

4、“根”对于“秋冬养阴”的意义

阴是血,关联的是心经。心经的血气来源于上一条脾经。

“秋冬养阴”按摩心经时,从脾经开始,最后到胃经结束。胃经有一对“天枢穴”,在带脉上。按摩胃经后,通过“天枢穴”进入带脉的按摩及“募穴脉”的按摩。

1、2脾经——3、4心经——5、6小肠经——7、8膀胱经——9、10肾经——11、12心包经——13、14三焦经——15、16胆经——17、18肝经——19督脉——20任脉——21、22肺经——23、24大肠经——25、26胃经——27带脉——28募穴脉。

这样,通过自我按摩加强血气在经脉里的运行,而且经脉运行的总长度满足了十六丈二尺的长度。

5、自我按摩经络顺序的关键

自我按摩经络顺序的关键,是左右成对的经脉同组按摩。

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传统名家的解释

一是以明代医学家马莳、清代医学家张志聪的弟子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二是以唐代医学家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三是以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又名张景岳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四是以清代医学家,高世栻的老师张志聪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看原文,欣赏一下。

只是我们别忘了,《黄帝内经》是暗藏“自我按摩经络功”的。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正”者,“整”也。

这是点到为止的藏宝手段。

二十八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形成一个整体。外邪、内邪就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文中“正气”的“正”者,是“整体”的“整”的暗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解密后的翻译就是:“经脉如环无端的整体在人体内运行,外邪、内邪就影响不了。”

外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记载:“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风伤筋,热伤气,湿伤肉,燥伤皮毛,寒伤血。

内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前面以穴位名称为突破口,解密了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带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又引申出二十八脉的修炼顺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俗话说,不怕活不长,就怕死不了。我们希望长寿,但还要健康,保证生存质量。

二十八脉是否与生存质量有关呢?也就是说与健康有关呢?怎样修炼呢?

第五章  经脉的升降是决定健康的因素

一、解密“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的真正含义。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经过解密,是暗藏长寿秘密的。

在《黄帝内经》中,对应“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这是否是关于健康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记载:“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1、解密“根于外者”的“外”

那么,“外”是指什么呢?

“根于中者”的“中”,我们已经解密是指带脉。

“根于外者”的“外”,是否是指除带脉外的其他经脉呢?

与“外”对应的是“内”。

我们继续在《黄帝内经》中寻找“内”与“外”是怎样的关系。

“内”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563次,“外”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406次,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

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是下面三篇文章。

第一篇《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翻译为白话就是:“荥穴、输穴适用于治疗在外的经脉上;合穴治疗在内的腑脏。”
所以,相对于内腑,经脉属外。

结论:“根于外者”的“外”是指经脉。

第二篇《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

所以,“内”关联心脏;“外”关联“分肉之间”。

第三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所以,“十二经脉”关联 “分肉之间”。而“外”也关联“分肉之间”。所以,“十二经脉”关联“外”。

2解密“根”。

前面提到《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说到:“人是天地之中最重要的……”

所以,这里对“根”的解密思路,仍然围绕“人”这个范畴。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决生死”说的是寿命,而寿命的根是带脉,我们前面已经解密。

“处百病,调虚实”说的就是健康。

应用排除法,健康的“根” 就是二十八脉中除带脉外剩余的经脉。

以下简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就是“决定人健康的因素”的根。

所以 ,“根于外者”解密后的翻译是:

“决定人健康的因素,是十二经脉。”

3解密“气”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记载“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反此者血气不行。”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所以,这里的“气”是“血气”的简称,引申为血气在经脉的运行。

4解密“立”

是存在是意思,引申为状态。

综上所述,“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解密后的意思就是:

“决定人健康的因素是位于腠理之间的十二经脉,是血气在经脉里运行的状态。”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接着是“气止则化绝。”

“气止则化绝”的意思就是:“血气在经脉的运行停止了,新陈代谢就没有了”

血气在经脉中是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才能决定人的健康呢?

总体方面讲,就是升降。针对每条经脉论述,就是逆从。

5升降

“升降”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9次。重点是“……阴阳之升降”(《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记载“脉有阴阳……”

结论是:脉有升降。

在二十八脉中,除了带脉横向的运行,其余二十七脉,存在着升降的现象。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将阴阳十二经脉与升降进行一个总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这是降。“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这是升。“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这是降。“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升。

任脉、督脉的运行路径我们前面已经解密。

任脉从下往上升,督脉从上往下降。

督脉在脑后有个穴位叫强间。倔强的强,不应该念强壮的强。

“强”是“降”的暗语。

督脉运行到尾骨,有个穴位叫长强。倔强的强,不念强壮的强。

“强”是“降”的暗语。

脊椎的“椎”,是“坠”字的暗语。证明督脉沿着脊椎的方向向下运行。

督脉是沿着脊椎的方向下降的。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一句,解密后的翻译就是:“经脉的升降停息了,则血气运行的状态就孤立危急,带脉就会孤掌难鸣。”

6、点到为止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怎样健康活到一百岁呢?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解密是:“以阴阳经脉为准,了解经脉的按跷之术及经脉的数量。”

整句话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是因为知道养生之道,以阴阳经脉为准,了解经脉的按蹻之术及经脉的数量。”

这是“知道”,理论上知道“养生之道”。

如何“得道”?

二十八脉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经脉需要升降通畅我们也已经知道,下面就是要得到“按跷之术”的时候了。

也就是如何加强血气在经脉中的升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陈阴阳”为“臣阴阳”,驾驭“阴阳”之意,阴阳指经脉。。

解密后的翻译为:“圣人驾驭阴阳经脉,经筋与经脉调整和谐, 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五脏六腑与经脉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血气的运行的状态一如既往。”

怎样加强血气在经脉里的升降呢?

7、自我按摩经络功。

普通人自己按摩,通过最普通的方式,加强经脉升降功能。

第六章  解密按摩与按跷的真正答案

《黄帝内经》讲述经络时是从肺经开始的,我们就从肺经的按摩开始继续解密。

一  肺经是“逆从阴阳”的另类解释。

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一节:“吐故纳新,清宣润肺”。

按摩肺经及与其互为表里的大肠经。

具体按摩的手法、规矩,按摩专家比我懂得多。这里我只是解密一下按摩手法以“顺逆”结合的理论依据。

右手手掌成“劳宫式”,沿着右臂肺经的位置上下按摩,“顺逆”结合。若干次后,左右手互换修炼。口中发“咝”音。

肺经的运行路径是“从胸到手”的。肺经的募穴是“中府穴”,在胸部。这是一个在本经上的募穴,而且是起始穴。按照我们的解密,募穴的“募”,是目的的“目”的暗语。所以按摩肺经要从胸至手,还要从手至胸。用顺逆的手法按摩。双向调节,达到清宣润肺的效果。

大肠经是“从手到头”的。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按摩时以肩部为分界岭,在胳膊区域,以向下为主。是逆手法。

关于“逆顺”的解释: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

也就是说,沿着经脉运行的方向按摩为顺手法;迎着经脉运行的方向按摩为逆手法。

关于“逆顺”与“补泻”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记载:“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逆手法为泻,顺手法为补。”

我们接着说补泻。

“补泻”的作用是泻有余,补不足。

人体什么有余、什么不足呢?

人体平时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刚生病时,往往是阴不足,阳有余。我们应该“补阴泻阳”。

证据一:《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病之生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证据二:《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记载:“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证据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记载:“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因此,按摩肺经与大肠经时,是采取顺逆结合的手法按摩。

人在得病以后,还可能出现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现象。应该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按摩手法。在这里,治病不是我们解密的重点。

“逆顺”按摩手法与寿命的关系。

《黄帝内经》用暗语,已经告诉我们按摩经脉,应该用逆顺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有贤人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逆从”作为一个词组,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十九次。十八次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 大多数表示病情。

“……有贤人者……逆从阴阳……”的“逆从”,现在解释为“顺从”,变为偏正词组,不合常理。但如果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又违背了顺应大自然阴阳规律的常识。

真相是“……有贤人者……逆从阴阳……”里的“阴阳”,解密后的答案是指“阴阳经脉”,“逆从”与其他十八个“逆从”一样,仍然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

所以,“……有贤人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解密后的翻译是:“……有称为贤人的人……用顺逆的手法按摩阴阳经脉,追随上古真人,符合养生之道,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也就是说不一定活到一百岁。

二“按跷”是自我用手按摩及用脚敲击的锻炼方法

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二节:“厚德载物,健脾和胃”。

按摩胃经及与其互为表里的脾经。

1  按摩胃经时,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站立,双手为劳宫式。右手手心按在上腹部,左手手背顶在背后与右手对应的位置,振动;同时,左脚后跟敲击右腿的足三里穴位若干次。然后再左右互换修炼。口中发“哼”声。

“按摩”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四次,侧重于治病。

“按跷”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三次: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记载:“故冬不按跷。”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冬不按跷”解密后的意译是:“冬天不适合借助外力的按摩。”

因为按摩会令人体发热。就像冬季洗完热水澡,寒风一吹,很容易生病。

但冬泳的或洗冷水浴的人,在接触冷水前,都要自己将身体擦热再下水,就不会生病。

所以,冬天自我按摩是没有问题的。

“按跷”的“按”除了按摩的意思,还是“明暗”的“暗”的暗语。

“按跷”的“跷”是“敲击”的“敲”的暗语。

“按跷”者,“暗指敲击”也。

解密后的答案:“故冬不按跷”里的“按跷”,是用脚跟敲击自己腿部的一种经络按摩方法。

你不可能用脚跟敲击别人,那已经突破按摩的范畴了。不是敲击,是攻击了。

这就是按摩胃经时,自我用脚跟敲击足三里的来源。

用脚敲击腿部的穴位,在自我按摩经络功里,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

因为“按跷”一词,在本人解密之前,还是一个“迷”。是《黄帝内经》中“阳言不别,阴言不理”之一。

2  “三阴交穴”暗示的是三种按摩腿法,并不是三条阴经相交。所以有些严谨的经络穴位图中,三条阴经在三阴交穴是不相交的。

按摩与胃经互为表里的脾经时,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双手成劳宫式,左手无名指按在“胃上穴”上,中指按在“腹衰穴”上,右手手背顶在后背“脾俞穴”上;振动。

左腿稍微弯曲站稳,右腿在后交叉,然后向前、向上与左腿摩擦,然后再向后、向下返回摩擦,含有退步的姿势。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呼”声。

这个动作,使脾经的“血海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与右腿腿弯处相互按摩。

这是“三阴交”的第一交。

三“阴平阳秘”暗藏按摩心经的手法。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三节:“心平气和,补血益气”。

按摩心经、小肠经。

1、《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界,这是一句千古名言。

2、我们先研究前半句:“阴平阳秘。”

解密后的直译就是:“心经要平,肺经要低。”

如果按意思翻译,答案就比较完整:“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垂,手法用逆。”

这才是“阴平阳秘”这句话的真正意义,《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只是有分散论述的。

我们首先看看“阴平阳秘”里阴阳的答案:

3、阴阳

我们在前面,已经解密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里面“阴阳”的真正含义:

“所谓阴阳,血气是最基本的概念。”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所有血归心脏管,所有气归肺脏管。”

所以“阴平阳秘”里的“阴”,指的是血,归心脏管,暗指心经,包括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阴平阳秘”里的“阳”,指的是气,归肺脏管,暗指手太阴肺经!

4、“平”与“秘”

“阴平阳秘”里的“平”,为什么解释为“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呢?《黄帝内经》里面没有明说,我们可以推论:

  1. 我们测量血压时,手臂要与心脏部位同高,基本是放平的。

如果手臂高于心脏部位,测出的血压值就偏低;如果低于心脏位置,测出的值就偏高。

所以,当你按摩心经,促进血液回流时,应该保证血压的正常。

第二,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传承,在一些成语里也略现端倪:如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暗藏的经络按摩功第三节:“心平气和、补血益气”的理论根据。

5、“阴平阳秘”里的“秘”,为什么解释为“自我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手法用逆”呢?

前面已经解密了肺经修炼用逆法是为了“补阴泻阳”。

6、“精神乃治”是说明“阴平阳秘”后,达到“心肾交通”的结果。(No.1)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记载:“肾藏精……”

“精神乃治”的“精”,是指肾。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心藏神……”

“精神乃治”的“神”,是指心。

所以,“精神乃治”解密后的翻译是:“心肾达到安定”。就是心肾交通,就是水火既济。

“阴平阳秘”是心与肺的修炼,怎么会变成心与肾交通呢?

这就关联到肺与肾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记载:“……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翻译为白话就是:“……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肾上连肺……”

7“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解密后的翻译就是:“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垂,手法用逆。这样肾水与心火就会和谐安定,达到水火既济的态势。”

8、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口中发“呵”声。

按摩小肠经时,其中一式是采用逆的手法时,以肩部为分界岭,胳膊区域由上向下。

四  按跷的一种变化,用脚背撞击腿后。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第四节:“上善若水,固本培元”

按摩膀胱经、肾经。

1、按摩膀胱经时,其中一式为双手贴紧后背腰部,振动。同时左脚脚背撞击右腿委中穴。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哈”声。

2、按摩膀胱经时,还有一式。左脚脚背撞击右腿委中穴后,贴紧右小腿,然后沿着小腿后侧向下滑下。若干次后左右互换。

3、按摩肾经时,其中修炼一个方式是右手成劳宫式,掌根按在肾经的商曲穴上,左手手背顶在后背“肾俞穴”上;振动。同时,左腿稍微弯曲站稳,右腿在后交叉,用右小腿的三阴交区域向上、向下反复摩擦左小腿右后侧的肾经区域,含有退步的姿势。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吹”声。这是“三阴交”的第二交。

4、按摩膀胱经与肾经交替的时候,有一式是双手前后按摩小腹及后面对应的区域,双脚脚跟相撞。

五  三焦是“三交”之意,暗示上下、左右、前后经脉的交通

解密自我经络按摩功第五节:“心旷神怡 清心安神”。

按摩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1、    按摩心包经时,被按摩的手臂依然采用平举的姿势。口中发“哈”声。

2、    按摩三焦经时,以肩部为分界岭,手臂低垂,向下按摩。口中发“嘻”声。

3、关于三焦的概念

《黄帝内经》中有如下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记载:“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这说明三焦是六腑之一。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翻译为白话就是:三焦是负责全身水液通行的脏腑,有疏通水道的作用,统领膀胱。是孤腑。是六腑之合。

这说明三焦是六腑的总称。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三焦者,上合手少阳……三焦下腧……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这说的是三焦经,是联通上下的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翻译为白话就是:……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下焦……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

文中的中焦、下焦说的是三焦腑。上焦说的是经脉之气,随全身经脉按顺序运行。

《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记载:“……三焦理横……肝举而胆横……”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三焦的脉气在腠理之间横向联通……肝气上升而胆气横溢……”

4、综上所述:

1)三焦作为一个脏腑,是六腑的总和,内分上、中、下三焦。

2)三焦作为一条经脉,上下联通阳明经。

3)上焦产生的经脉之气,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三焦产生的经脉之气,还可以在腠理间横行。

5、因此我们得知:

三焦分为明三焦、暗三焦: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三焦”概念,是明三焦,暗三焦是“三焦”作为脏腑及经脉的作用。

6、解密后发现:

三焦的“焦”是交通的“交”的暗语。

“焦”者,“交”也。交通的意思。

“交通”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三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记载:“……交通不表……”。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气行交通于中……所谓交通者……”

按照解密的思路,“交通”一词出现了三次,已经暗示与“三焦”有关了。再加上有两次“交通”一词与“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对“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交通暗示,显而易见。

解密结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交通,只是小三交。进一步发现,还有大三交。

7、大三交是:

1二十八脉按顺序交通。

2脏腑与经脉内外交通《灵枢·海论第三十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3脏腑交通(《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六  “左肝右肺”说的是肝经运行到肺经

解密自我经络按摩功第六节:“天道酬勤,疏肝理气”。

按摩胆经、肝经。

1、按摩胆经时,从上到下按摩,口中发“嚎”声。然后按摩带脉。

2、按摩肝经时,有一式是:双手成劳宫式,鱼际穴分别按在腰部的章门穴上,振动。口中发“嘘”声。

同时,左腿稍微弯曲,右腿向左后退去,向前迈出时,小腿内侧的蠡沟穴、中都穴与左腿小腿内侧摩擦。这是三阴交的第三交。至此,三阴交的谜底揭晓。

3、“左肝右肺”的来历

按摩肝经最后一式,双手鱼际分别按在章门穴上,左掌按摩章门穴到期门穴一段,然后按摩膻中穴、璇玑穴、天突穴,缺盆穴,最后进入右侧肺经的按摩。这就是“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

第七章   国家机密是有时效性的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解密的这些,《黄帝内经》为什么不明说?”

黄帝有好生之德,对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坦诚相告,不会隐瞒。

但正常人想修炼强身的方法,肯定要保密,而且是国家级机密。

《黄帝内经》中有“口传”和“有所心藏”的内容。时至今日,关于真正的养生方法已经失传了。既能够令人无疾而终的养生之道还未能发现。因为专业的医生也是病死的。

传下来的,只是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食饮养生等。这些就像一个国家的农业。一般的身体锻炼,包括搏击,就像一个国家的工业。真正防止内忧外患的是国家军事力量。

通过解密得到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就是抵御内邪外邪的人体军事力量。

真正的养生之道,应该是老病治好,不得新病。普通人都可以练习。

自我按摩到底管不管用呢?

天冷时,你将双手互相摩擦,就会发热,手不再感觉寒冷。

因此,自我按摩适合大多数人。

身体有外伤的、有皮肤病的,肯定不能按摩患病部位。

有血栓的、血管畸形的,肯定不能用重手法按摩。

在《黄帝内经》中是否还有其他暗示呢?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翻译为白话就是:“从前有个黄帝,生来就是神童,很小就能言善辩,幼年时对知识领悟很快,长大后敦厚、勤勉,成年之时,登上天子之位。”

因为“黄帝,生来就是神童,很小就能言善辩”,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黄帝说的话,小心《黄帝内经》里的话。正确领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解密后的翻译是:“从前有部《黄帝内经》,横空出世,内容神秘奇妙,语言暗藏玄机,我们开始拜读时,一定要迅速掌握本意,正确地、持之以恒地修炼,方能达到目的。”

《黄帝内经》的本意就是就是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自我按摩经络功”。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记载:“……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翻译为白话就是:“……得到了养生之道却随便泄漏,上天将会厌弃他。”

时代在变。《黄帝内经》暗藏的“自我按摩经络功”,不再是国家级机密,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资格知道。

“得而泄之”的“泄”,解密后,应该是“谢”。

我们应该感谢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感恩上苍对我中华民族的眷顾。

“得而泄之,天将厌之”的“厌”,解密后应该是“宴”。

《黄帝内经》中暗藏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就是一场盛宴,让我们一同分享。

《全文完》

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