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诸侯建国录之郑:他放弃了首封之地,却让国家真正地建立起来
周幽王继位以后,的确任命了父亲一朝的股肱之臣皇父为卿士。可是,他非但没有利用好皇父等人的才干,还做出了增加税赋、荒淫无度、不理国政的恶行,让一班老臣伤心不已。随后,昏聩的幽王更是变本加厉,又做出了废立太子的蠢事,令皇父彻底寒了心。因此,皇父决定离开朝廷、东迁到向城,去守护自己心中周朝的未来了。
而上一篇文章中,在下也提到了,皇父离开丰镐并不是独自上路的,与他同往的还有另外六名朝廷高官,这就让幽王身边一下子变得无人可用。为了缓解这个燃眉之急,幽王只得重新任命了一位高官(即司徒,乃地官之长,专门管理民事、郊祭等事务),来替自己打理朝政。并且,这位被幽王看重的人也不是什么外人,而是他自己的叔叔郑桓公。
郑桓公姬友
那为什么姬宫湦会选中桓公来做司徒呢?难道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叔叔么?答案当然不是这样的。其实,郑桓公在被幽王任命为司徒以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管理民生方面的工作经验,只不过这话还得从宣王时期说起。
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宣王姬静的庶弟(即非同母所生的弟弟)。早在宣王二十二年,姬静便将先祖穆王所营建并居住过的西郑之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一带)敕封给了姬友。同时,还安排了姬友居住在雒邑,管理东都一带的民生事务(此事记载于《竹书》“(宣王)二十二年,王锡王子多父命居洛”,“王子多父”即郑桓公姬友),有点类似当年周公旦、毕公高的工作,即雒邑的行政长官。
周初曾管理过雒邑的周公旦和毕公高
说到这里,在下还要插一句题外话。大家看上一段中我只提到了宣王赐给姬友土地,却没有说他如何立国。事实上姬友此时根本无暇去建立封国,因为他接受了管理东都的事务,身居雒邑,西郑之地对他而言更像是个采邑。所以,鄙人在宣王时期并没有开讲“郑国建国录”,而是留到了幽王时才开启这话题。不过,西郑之地对姬友来说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这里是他的始封地,他日后所建立的国家才称为郑国。
好了,说完题外话咱们继续往下讲。姬友听从兄长宣王的安排,在雒邑管理民生事务一下就干了三十三年,并且,据《史记·郑世家》记载,姬友这段时期的工作还是相当出色的,即“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也正是有了这三十多年的管理经验,姬友的才干被侄儿姬宫湦所发现,便于幽王八年,皇父等人都出走后,他被天子锡命为新的司徒,来管理整个王朝的民生事务。当然,姬友也不负所托,将司徒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周朝的百姓彼此和睦,无不感念他的恩情。
可是,姬友在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也一直在观察着朝廷的动向。他发现幽王整天除了与褒姒花天酒地以外,什么正事都不做,让国家政务完全荒废了下来,甚至都有诸侯开始反叛了。这下郑桓公终于明白了皇父等人离开幽王的原因,连他自己在担任了一年的司徒之后,也产生了去意。但是,司徒之职就算可以不要,他又能躲到哪里去避祸呢?
天子昏聩,桓公产生了去意
回到自己的封地西郑吧,一是那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合生活、防御的城市,二是那里夹在两都之间依然很容易卷入日后的战乱,因此不太适合自己栖身。而其他的地方他又拿不定主意该去往哪里,只能整日唉声叹气,为此事烦忧。正当姬友举棋不定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便赶快派属下把这位先生请了过来。
这位被郑桓公寄予希望的人,史书中并没有写明他具体是谁,但从书中所记“太史伯”的称呼上来看,此人要不就是此前咱们提到过的太史伯阳父,要不就是姬友属下一位才智过人的太史官。而鄙人更倾向于太史伯阳父的这种说法,毕竟他曾预见到周朝将亡,此时帮郑桓公的避祸出出主意,既合情合理,也最能让人信服。于是,太史伯来到郑桓公的居所,二人开启了一大段的促膝长谈。
那他们都谈了些什么呢?当然是姬友先提出自己对王朝未来的担忧,希望太史伯能给自己出出主意,去哪里可以躲避灾祸。太史伯也不绕弯子,直接提出了“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的观点。并向郑桓公解释道:此地虽地处中原,但周围多是子、男小国,不会对郑国产生威胁。而当地最强悍的两个诸侯虢国(应为东虢)和郐国,他们的国君又贪婪好利,不受百姓们的拥护。反观桓公自己,此时正担任司徒之职,又被人民所爱戴,如果迁居到那里的话,虢、郐二君为了讨好姬友,肯定会各自拿出土地来送给桓公。那样的话,桓公就可以拥有当地的人民和土地,把郑国真正地建立起来。
郑国故都“京城古城城墙”遗址
但是,太史伯刚把自己的一番观点陈述完毕,姬友立刻提出了疑问。也许是郑桓公觉得只搬到河洛之地还不够安全,他想搬到长江流域才能更稳妥一些,可桓公此言一出,太史伯马上反驳了回来。太史伯告诉桓公,长江流域远离王畿,到了那边看上去虽然安全,但今后无论再立什么大功,都会像祝融的后人楚国一样不被朝廷所重视,逐渐变得边缘化。更何况周王室日渐衰弱,楚国势必会兴盛起来,郑国迁过去的话,一点好处也没有。
一番话说完,桓公若有所思但仍不死心,又提出将郑国往西部迁移是否可行。太史伯依然否定了姬友的想法,并且这一次他非常直接,仅用了“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这一条理由,就堵了桓公的口。这下郑桓公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了,不过他并没有马上认同太史伯的观点,而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周王室衰落后,会有哪些邦国兴盛起来呢?
太史伯看出了桓公仍有顾虑,便直言不讳地说出了齐、秦、晋、楚四国将会傲视群雄。太史伯解释道:齐、秦、楚三国分别是伯夷、伯益、祝融这三位上古圣贤之后,三位圣贤都曾有功于当时的圣王,也为百姓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上天一定会保佑他们的后人成就一番霸业。而晋国乃是周朝开国武王之后,又由成王亲封,其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周围小国更是无法与之抗衡,早晚都会归入晋国疆土,所以晋国将是姬姓诸侯中最有可能称霸的。
齐、秦、楚三国先祖:伯夷、伯益、祝融
这样一番论述,太史伯好似是在说未来天下的形势,其实也是再一次告诉郑桓公不要再犹豫了。因为北面有晋国、西面有秦国、东面有齐国、南面有楚国都阻碍着郑国的发展。唯独河洛一带居中,与这四个未来的霸主都有一定的距离,最适合郑国在那里创建基业。于是,姬友终于下定决心,随便找了个借口请示了幽王,就将自己的部族先迁到了河洛一带。并且,也正像太史伯预言的那样,姬友的族人到了河洛一带以后,虢、郐两国国君果然共同划分出十座城邑送予桓公,让他们在此有了落脚之地。郑国族人就这样在离开了首封之地后,开始营建新城,算是把国家真正意义上地建立起来。
现在大家应该了解了,这个早在宣王时就获得敕封,却在幽王时才另辟新址营建新城的郑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吧?不过,这次“建国录”,在下所讲的还都是姬友立国选址时顺利的一方面。而在桓公寄孥、筹建郑国新城的时候,他还办过一件看似成功,实则在日后威胁到了自己性命的事情。那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先给各位留个悬念,等讲到郑桓公遇险的时候,咱们接着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郑国立国、桓公姬友、幽王命司徒、意欲远走、咨询太史伯、河洛之地佳、论四国兴盛、桓公迁居、虢郐献城。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