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刘天振:《水浒研究史脞论》
《水浒研究史脞论》,刘天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即使从明朝嘉靖年间《百川书志》、《宝文堂书目》著录《水浒传》版本算起,《水浒传》研究也已走过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伴随学术观念的变迁,学术方法的更新,其研究视野不断得以拓展,研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广泛延伸至文献研究、文本研究、传播研究、影响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
该书不求面面俱到,惟冀于所探讨的话题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仅就明清以来《水浒传》研究方法的演进、文献学视域中的作者、版本、本事及成书研究、文本视角的思想意涵及叙事艺术研究、影响层面的续书现象及版画插图研究等现状,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偏重于20世纪初以来现代学术语境下《水浒传》研究历程的梳理与透视。因此该书拟以“脞论”命题。
作者近照
在上述几个方面,力求梳理出最具实证力的材料,提挈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然后讨覈材料的可信度,辩析观点的说服力,表达自己的新见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改进、提高的具体思路。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水浒》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综述明清时期《水浒传》研究方法及其在现代的承传,尤详于20世纪以来现代学术语境下《水浒传》研究方法的演进,并进行深入反思。
第二、三、四章为《水浒传》文献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检讨。主要涉及《水浒传》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本事研究及成书研究几个方面。
第五章、第六章为《水浒传》文本研究综述。主要包括明清至现代,学界对《水浒传》思想意旨认识的历史变迁,对《水浒传》叙事艺术的探讨与争论。注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对《水浒传》研究施予影响的分析。
第七章为《水浒传》影响研究述评。主要对《水浒传》续书研究、《水浒传》版画插图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
书中部分内容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水浒争鸣》等期刊发表过,或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在这次出版之前又做了一些修改。
绪 言
第一章 《水浒传》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明清时期《水浒传》研究方法及其现代传承
第二节 20世纪《水浒传》研究方法的演进与检讨
第二章 《水浒传》作者研究面面观
第一节 扑朔迷离的“罗贯中”说
第二节 疑云重重的“施耐庵”说
第三节 苏北“施耐庵文物史料”真伪争论述要
第四节 调和二说的“施、罗合著说”
第五节 普泛笼统的“集体创作说”
第三章 《水浒传》版本研究
第一节 《水浒传》的原本
第二节 简本系统研究述评
第三节 “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论争述评
第四章 《水浒传》本事研究
第一节 《水浒》人物原型考证
第二节 宋江形象研究
第三节 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形象研究
第四节 杨志、关胜、燕青等人物原型研究
第五节 关于《水浒传》中“梁山泊”之由来的争论
第六节 《水浒》人物绰号研究
第五章 《水浒传》思想意旨研究
第一节 明清时期《水浒传》主旨二元对立争论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反政府说”及其它
第三节 《水浒传》“农民起义”说之反思
第四节 九〇年代以来的《水浒传》多元主题论
第六章 《水浒传》叙事艺术研究
第一节 明清人对于《水浒传》艺术价值的论述
第二节 对《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的论述
第三节 《水浒传》结构艺术研究
第四节 金圣叹的小说创作论和《水浒》文法论
第五节 对《水浒传》语言风格的评论
第七章 《水浒传》影响研究
第一节 《荡寇志》研究史述评
第二节 《水浒后传》研究
第三节 《后水浒传》研究
第四节 《水浒》版画插图研究述略
第五节 黄肇初刻本《陈章侯水浒叶子引》作者辨正及考索
参考文献
后记
即使从明嘉靖间《百川书志》、《宝文堂书目》著录《水浒传》版本算起,《水浒传》研究也已走过了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但真正立足于学术立场的《水浒传》研究实有三个时期:
一是晚明清初,重要研究者有李贽、汪道昆(天都外臣)、袁无涯、叶昼、胡应麟、金圣叹等人,其研究重点集中于《水浒传》意旨、作者、版本、叙事艺术等方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明代通俗类书研究》
二是20世纪二〇至四〇年代的三十年,代表性学者有胡适、鲁迅、余嘉锡、孙楷第、郑振铎等人,胡适、郑振铎的《水浒传》成书研究,鲁迅的《水浒传》版本研究,余嘉锡的《水浒传》本事研究,孙楷第的《水浒传》版本著录,均有开创性之功,他们的研究共同打造起《水浒传》研究的现代学术品格,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〇年代虽有何心《水浒研究》、严敦易《水浒传的演变》、张政烺《宋江考》等功力深厚的论著,但意识形态之力逐渐将包括《水浒传》在内的古典文学研究驱离学术研究的轨道,终致《水浒传》研究于六、七十年代陷入政治斗争的泥沼。
三是20世纪七〇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伴随学术思想的解放及与西方学术的全面接轨,《水浒传》研究视野不断得以拓展,涉及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影响研究、传播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自研究方法角度而言,新时期形成了以传统文献学手段为主导,各种现代学术理论竞擅胜场的繁盛格局,其成果形式以论文、专著为主体。同时,许多省、市,甚至地级市均有群众团体“水浒研究会”。
研究力量形成了以高校与社科院古代文学专业教师、学者为主体,社会各领域《水浒》爱好者广泛参与的格局。关于《水浒传》的学术交流也空前活跃,除了山东省水浒研究会、浙江省水浒研究会等经常举办“水浒传研究研讨会”,另如全国性的明代文学研究会议、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会议等,《水浒传》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众所周知,依照现代学术观念,《水浒传》只是一部小说。但《水浒传》的学术命运在所有中国古代小说中,应该是最为坎坷的,堪称绝无仅有的。主要表现为其经常遭受三种外力的干扰:
一是意识形态之力。明清时期历次官方禁书,几乎每次的黑名单中都有《水浒传》。明清时期主流学界对《水浒传》争论的焦点是其主旨究竟是“诲盗”抑或宣扬“忠义”的问题。清朝末年,《水浒传》在社会上突然走红,民主革命家们竞相为《水浒传》贴上“民权”、“平等”、“社会主义”的标签。
20世纪五〇年代至七〇年代,在中国大陆,因为《水浒传》被认为是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而被大力宣扬,频繁出版,广泛传播,甚至被当做组织学习的政治文件,宋江、李逵、鲁智深等都被称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而受到膜拜。
1975年至1976年,《水浒传》又突然被说成是“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宋江则一下子变成了“投降派的典型”。
21世纪之初,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水浒传》因传播暴力,描写杀人放火,而又被认为是一种“破坏因素”,以至有的全国人大代表公开提议要禁止《水浒传》小说的出版,停止《水浒传》影视的播出。
《明清江南城市商业出版与文化传播》
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如20世纪九〇年代以来,对于《水浒传》中“梁山泊”的现实出处、具体方位,就有山东、浙江、江苏多个区、县政府竞相宣称,其地某某景点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泊,他们通过举办研究会、旅游推介会等各种场合、形式来扩大宣传。稍微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小说有别于历史,小说中的场景不能等同于现实中、历史上的地理空间。
再如《水浒传》作者的争论,主要有“罗贯中说”、“施耐庵说”两种观点。对于罗贯中的籍贯,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载为“太原”,但也有的文献记载为“东原”、“钱塘(杭州)”等地。近年来,山西太原、山东东平、浙江杭州展开了“先贤罗贯中”争夺战,参与者不仅是地方政府,更有许多罔顾学术理性的学者。
而20世纪二〇年代以来关于苏北所谓“施耐庵文物史料”的争论,尽管在八〇年代基本已有定论,认为“苏北的施彦端并非著《水浒传》的施耐庵”,但是当地政府与一些学者却继续扩大宣传。
以上两种“闹热”现象的实质都是经济利益之争,而并非学术争鸣。其负面结果之一是,历史真相、学术理性距离《水浒传》研究越来越远。
三是研究者学风浮躁,热衷于名著争鸣,以沽名钓誉。众所周知,与其它所有古典文学名著研究一样,《水浒传》研究的核心任务主要有二:一是发现材料,二是解读材料,后者依存于前者。目前,后一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相当充分,各种解读性成果已有叠床架屋之虞,许多问题已经有了共识性结论。但是前一方面的工作却基本上原地踏步。
上世纪八〇年代以来,《水浒传》文献资料,除了版本方面有一些简本的新发现,其作者、本事、成书这些最基本的材料方面并未有突破性的新发现。但因为《水浒传》是古典小说名著,新世纪以来,《水浒传》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成果越出越多,这就难免造成重复研究以及研究成果泡沫化的现象。
《水浒传》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甚至近年有人提出“水浒学”的概念。我们认为,《水浒传》研究至少应包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传播研究、影响研究、文化研究等宏观领域。
《明代类书体小说集研究》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曾发表众多关于“《水浒》研究历史回顾”的论著,这些成果或通代,或断代,或全面回顾与反思,或仅就某种现象、某个问题、某种角度进行回望与检讨,检阅成绩,发现不足,指出未来的努力方向,对于继续拓展《水浒》研究视野,丰富《水浒》研究内涵,推进《水浒》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均有积极意义。
而这本小书无意于对《水浒传》研究史作宏观、系统的回顾与检讨,仅就明清至现代《水浒传》研究方法的演进、《水浒传》文献视域中的作者、版本及本事研究、《水浒传》文本层面的思想意旨及叙事艺术研究、影响研究维度的续书现象、版画插图研究等现状,进行回望与检讨,故以“脞论”命题。
在上述几个方面,力求梳理出最具实证力的材料,提挈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然后讨覈材料的可信度,辩析观点的说服力,表达自己的新见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改进、提高的具体思路。
本书动笔始于2002年底。书中部分内容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水浒争鸣》等期刊发表过,或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宣读过。
在这次出版之前又做了一些修改。但这些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的部分与其他新撰部分仍可能存在些许重复、冲突之处,还请读者诸君海涵。
即使从明朝嘉靖年间《百川书志》著录《水浒传》版本算起,《水浒传》研究也已走过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伴随学术观念的变迁,学术方法的更新,其研究视野不断得以拓展,研究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广泛延伸至文献研究、文本研究、传播研究、影响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
本书仅就明清以来《水浒传》研究方法的演进、文献学视域中的作者、版本、本事及成书研究、文本视角的思想意涵及叙事艺术研究、影响层面的续书现象及版画插图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偏重于20世纪以来现代学术语境下《水浒传》研究历程的梳理与评论,检阅已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
面对深邈难测的《水浒》研究资料,本书所涉及不过如万木丛中一片叶而已,所表达的认识仅为一隅之见,故以“脞论”命题。
本书动笔始于2002年底。书中部分内容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水浒争鸣》等期刊发表过,或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其中第三章第二节“简本系统研究”,我的硕士生王辉曾参与撰写。
在这次出版之前又做了一些修改。但这些曾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的部分与其他新撰部分仍可能存在些许重复、冲突之处,还请读者诸君海涵。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过邓绍基、史铁良先生主编的《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