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时期“宫廷御用瓷器”的烧制与运输
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瓷器共计 31 万余件,而咸丰时期的仅有 560 余件且器形很少,如此悬殊的数量对比使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时的生产状况又是怎样,到底都烧造了哪些品种,清宫档案中所记载的烧造品种是现在库存中的哪些器物呢?它们又是如何被运进都城的?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瓷器库房所藏咸丰时期瓷器的认真整理,并查阅了清宫遗留的档案,希望通过实物与档案的对比,解决以上问题。
清代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物,为后人研究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瓷器一项清宫就留存了31万余件,而在如此庞大的数量之中,咸丰一朝仅为560余件。是因为咸丰帝在位时间过短(那么雍正帝在位13年,仍留下了26000余件),还是经济实力过弱(同治朝经济应不及于咸丰朝,同样留下了6000余件器物)?笔者试图通过下文抽丝剥茧的分析,弄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此时,作为战略要地的江西也陷入了战乱,由于景德镇处在太平军和清兵交战的军事腹地,一直战争不断。自咸丰三年(1853)六月起,太平军 “入江西取九江湖口进围南昌” ,且“分军入扰江西腹地”‹2›。咸丰五年(1855)四月,“江西官军复饶州”‹3›;咸丰六年(1856)六月,“贼陷饶州”‹4›;咸丰七年三月,“江西官军攻景德镇,不利”‹5›;咸丰九年(1859)秋七月,“曾国藩奏克景德镇,复浮梁”‹6›;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左宗棠兵复饶州既都梁”‹7›。由此看来,自咸丰五年起,景德镇就已完全被战乱所困,QZ府疲于应付战争,对于御瓷烧制已是无暇顾及。御窑厂在咸丰朝的前四年还烧制了较之前朝大幅减少的大运瓷器及一些传办祭器和年节贡瓷,自咸丰五年起,因制瓷业备受经费及战乱影响,清宫御用瓷器已停烧。
二 故宫博物院藏咸丰时期瓷器状况
故宫藏署有“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款的器物共计569件,其中清宫旧藏523件。这些器物继承了道光时期的制瓷工艺,并无创新之举。器形主要有瓶、花盆、奓斗、茶碗、盖碗、酒盅、盘、碟、尊、罐、爵、登和簋等,釉色包括青花、斗彩、白地粉彩、色地粉彩及霁红、霁蓝、天青、白、黄、仿哥釉等,其中又以白釉和黄釉为主。装饰纹样多为宫廷常用图案,如云龙、团凤、云凤、夔凤、云鹤、仕女、童子寿星、山水人物、花鸟、吉祥花卉、八卦、八宝、博古等,尤以象征富贵和寓意吉祥的纹饰最普遍,如太平有象、五谷丰登、八仙庆寿、福寿连绵、群芳集瑞、灵仙祝寿、艾叶祥符等。此时的款识一改自雍正朝起署本朝款常用的篆书形式,大部分使用了楷书,只有祭器中的黄釉登上采用了红彩篆书的形式。楷书款中以青花双行〔图一〕及红彩双行〔图二〕为主,在个别器物上亦有使用青花双圈三行、青花双圈二行款〔图三〕,以及在盘底足为无釉砂底的情况下使用暗刻双圈三行款〔图四〕,其款识书写整齐划一,字体清秀,既承袭了道光时期“慎德堂”款以侧锋书写的方式,字体又极似咸丰帝做太子时所书字迹。笔者认为,由于烧造量小,这些款式似为同一两名工匠所书,只是刻款略显粗糙,经笔者认
〔图一〕 大清咸丰年制青花楷书款 〔图二〕 大清咸丰年制红彩楷书款
〔图三〕 大清咸丰年制青花双圈款 〔图四〕 大清咸丰年制无釉刻款
真核对,这些瓷器中,凡在清宫档案上有记载的,均件件署款。这些器物又分为大运瓷器、传办祭器及年贡御瓷三类,笔者将分类给予介绍。
(一)大运瓷器
所谓“大运瓷器”,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大批运输的瓷器,从实际烧造情况看,是指御窑厂每年年底在清宫内务府奏销、按年例不用皇帝另外下旨按固定的瓷样定式烧造且统一运至京城,交付清宫瓷库收贮的瓷器。其中有些陈设器品种来源于宋、元、明时期的瓷器造型,颜色釉器多是沿用明代形制,但真正形成固定瓷样且按例烧造则始于乾隆十二年,据清宫档案记载,“内务府大臣具奏呈览,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奉旨将选定瓷器交唐英,嗣后烧造俱照现今发去样款为定,琢器五十二件样式,尺寸不许更改,其颜色、花纹或于此内酌量互相更换尚可。圆器一百六十四件样式,尺寸、颜色、花纹总不许有更换,此外从前奏准样款及该监督新拟样款总不许用,仍于一年定项钱粮内酌量撙节,烧造年款俱依新定篆书乾隆年款字样,勿致胶柱鼓瑟,如发去有大明宣德年款者即仍用大明宣德年款也,该监督年节进贡,偶尔随意用洋彩吉言新式之类不在此限”‹1›。由于乾隆朝经济强盛,加之乾隆帝对瓷器烧造的重视,创烧出许多新的品种。大运瓷器一般分琢器和圆器两种,由于这类器物为定式烧造,画样均放置于御窑厂中,窑厂工匠均为世代相传,因此从表面上看,各朝器物的造型、釉色及装饰图案并无多大变化,如若将雍乾器物与嘉庆至咸丰朝器物进行排比,就可看到由精到粗的渐变过程:坯胎由坚硬变疏松(扣之声音会由清脆变得发闷,这主要是陶泥淘洗的精细程度不同造成的);胎体由薄变厚(尤以碗口最为明显);胎色由洁白细腻变得灰青;所施釉面薄厚不一,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显得干涩,缺少油腻感,一般底足处施釉较厚,多出现了浪荡釉,这一时代特征,不仅存在于道光、咸丰两朝,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现象;装饰图案的釉色由淡雅变浓艳,尤其是彩器中的艳粉色;装饰图案由精细变得粗率;装饰效果由泾渭分明变得有些模糊;由于胎体变厚,器物的尺寸有所放大,有些器物的底足足墙变得越来越矮。笔者所述以上情况,由于变化极为细微,唯有将其进行排比才能观察得到。
1. 琢器
据清宫档案记载,咸丰元年至四年所烧制大运器中的琢器共8种,计638件。即青花芭蕉栏杆玉壶春瓶、霁红玉壶春瓶、青花玉堂春瓶、均釉四方杏元贯瓶、哥釉四方杏元贯耳瓶、哥釉四方琮式瓶、花厂官釉太极纸槌瓶及天青釉四方太平有象瓶,大部分为颜色釉器。玉壶春瓶是明清官窑的传统品种,故宫现藏咸丰款青花芭蕉栏杆玉壶春瓶2件,均来自于WL局收购〔图五〕。瓶撇口,长颈,圆腹下垂,圈足略高微外撇。颈部绘蕉叶纹,下绘卷草和变形如意头纹,腹部主题图案绘翠竹、芭蕉、洞石、花草和栏杆,近底处绘变形莲瓣,足外墙绘朵花纹。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款。此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胎质细腻,但瓶颈部较之前朝变得粗短,腹部加大,有下垂感,青花发色趋于灰淡,装饰图案趋于粗糙,代表了清代晚期玉壶春瓶的发展趋势。霁红玉壶春瓶在故宫瓷器库中从康熙至宣统朝均有,但康熙、雍正朝器,器形较小,真正形成定式则始于乾隆时期。咸丰时期虽然四年内烧造了109件,但故宫已无旧藏,只有2件由WL局收购而来〔图六〕,其釉色及造型均同于乾隆朝制品,只是釉面显得有些粗糙。
〔图五〕 大清咸丰年制款青花芭蕉玉壶春瓶
〔图六〕大清咸丰年制款霁红玉壶春瓶
玉堂春瓶见于清宫档案,又被称作赏瓶,其瓶式始于雍正‹1›,终于宣统。器形有一定之规,有青花缠枝莲纹、白地粉彩百蝠纹、白地粉彩百蝶纹及蓝釉描金团花纹四种,咸丰时期只烧造了青花瓶一种,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其主题图案为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有肩部起线及肩部无饰两种形制,咸丰时只烧制了肩部起线的一种,故宫博物院现有4件,无一旧藏〔图七〕。杏元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传统品种,自清雍正以来几乎历朝都有烧造,且有均釉、仿官釉、冬青釉、仿哥釉、仿汝釉等多品种。此瓶式由仿宋代官窑贯耳扁瓶变化而来,自乾隆朝开始流行,各朝均烧。咸丰时期烧制了均釉和哥釉两种。均釉瓶以红色为主色调,杂以条块状黑彩,蓝、红釉色渗透交融,故宫博物院藏有4件,均来自于Wl局收购〔图八〕;哥釉瓶,外壁以仿哥釉为饰,釉色肥腴,开片自然清晰。故宫博物院藏有1件,为清宫旧藏〔图九〕。
〔图七〕大清咸丰年制款青花起线玉堂春瓶〔图八〕大清咸丰年制款均釉四方杏元双琯瓶〔图九〕大清咸丰年制款哥釉四方杏元双琯瓶
〔图十〕大清咸丰年制款哥釉四方八卦瓶
琮式瓶出现于宋代,是仿先秦礼器“玉琮”而烧制的一种瓶式。故宫瓷器库中藏有大量的乾隆时期制品,但咸丰时期仅有2件,且非旧藏〔图十〕。笔者曾将乾隆时期制品与咸丰时期琮式瓶进行过排比,其釉色开片基本相同,只是折肩部的处理略有不同,乾隆时期得棱角分明,咸丰时显得有些拙笨。另外,乾隆时期足部釉色呈酱色,釉面平整;咸丰时期色黑且厚,并有掉釉现象。
厂官釉太极纸槌瓶因形似荸荠现被称作荸荠瓶。瓶直颈,扁腹,圈足,釉质润泽,釉色深沉,能呈现多种变化。此瓶咸丰朝烧造量较少,库房已无存。
天青釉四方太平有象瓶,圆口,短颈,平肩,四方体,圈足,器身上方两侧饰象首衔环耳,通体天蓝釉装饰。此瓶式始烧于嘉庆时期,故宫瓷器库中除无咸丰朝制品外,其他朝制品均有存,尤以光绪朝为多。
2. 圆器
据清宫档案记载,咸丰元年至四年共烧制圆器48个品种,7633件,包括了斗彩、粉彩、五彩、青花、霁红、霁蓝、黄釉等多种釉色。其中碗、盅类5328件,盘、碟类2305件。碗类、盅按尺寸大小分为大碗、瓷碗、中碗、饭碗、茶碗、茶盅、酒盅八种;盘分满尺、九寸、七寸、六寸、五寸及五寸以下碟。经笔者将档案记载与实物认真比对,得到了以下结论:一般称为大碗的口径尺寸大约为17.5厘米,中碗14.5厘米,饭碗11.5厘米,茶碗10.5厘米,茶盅9.5厘米,酒盅5.9厘米,称作瓷碗的有大也有小。满尺盘一般口径为26.8厘米,九寸盘为25.5厘米,七寸盘为21厘米,六寸盘为18厘米,五寸介于盘、碟之间,有称盘也有称碟的,一般口径为15.5厘米,五寸以下称碟。现故宫库存咸丰朝圆器共计345件,其中宫中旧藏330件。
(1)碗、盅类
碗类烧造数量最大的是中碗及茶碗,中碗有青花云鹤八卦纹碗、彩宝莲碗、霁青碗、娇黄釉暗龙墩式碗及娇黄暗龙碗五种,以上碗式与前朝相比,无论造型还是釉色均基本相同,只是细部有细微变化。如青花云鹤八卦纹碗〔图十一〕,笔者曾将康熙至宣统九个朝代此类器物摆放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比对,可以明显看出其装饰纹样由精细向草率的变化。如“彩宝莲碗”之名只出现于清宫档案中,在《故宫藏品登记总帐》中并未找到,仅见诸多的缠枝莲碗。笔者在对档案与实物进行比对时,产生了很大困惑,难以确定哪种碗式为档案所记载的宝莲碗。因为故宫藏品的定名是1924-1929年博物院成立之初由清室缮后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登记完成的。限于水平与资料,无法遵循清宫原始定名,而是重新定名,所以造成二者之间差距较大。通过对画有缠枝莲装饰图案的排比分析,笔者确定了现称为五彩缠枝莲的碗就是档案所称的“彩宝莲碗”。现彩宝莲碗故宫仅有旧藏1件〔图十二〕。其他霁青、黄釉碗自康熙朝起就大量烧造。
〔图十一〕 大清咸丰年制款青花八卦云鹤纹碗
〔图十二〕 大清咸丰年制款彩宝莲中碗
茶碗有青花双龙纹、青花木樨花纹、蓝地黄云龙纹、五彩鸳鸯荷花纹、霁蓝白里碗、粉彩八宝纹六种,以上制品在故宫瓷器库中从清早期至晚期均有大量收藏。口径尺寸9.5厘米的茶盅有蓝地黄云龙纹及娇黄釉茶盅两种。酒盅的烧造量虽然很大,但由于尺寸较小,使用频率高,造成消耗量大,因此库存量较低,旧藏中仅有2件咸丰朝五彩水仙纹盅〔图十三〕,其纹样是对康熙十二月杯简化的结果,是乾隆朝不再生产十二月杯后的一种替代品。从嘉庆到宣统朝都有烧造,其造型、纹饰大体相同。另一图案的酒盅为白地红龙撇口盅,是清雍正时期以明成化器为样本烧造的‹1›,雍正后历代均有烧造。
〔图十三〕 大清咸丰年制五彩水仙花酒盅 〔图十四〕 大清咸丰年制款三友人物盘
此外,有些清单上有的品种,故宫库房中现已无存,包括青花三果中碗、填白釉宝烧红团凤中碗、紫金釉汤碗、内青花外彩荷花碗、四号黄瓷碗、深娇黄暗龙中碗、娇黄暗龙撇口汤碗及彩龙凤瓷碗。
(2)盘、碟类
盘子分满尺、九寸、七寸、六寸、五寸五种。满尺盘有青花夔凤纹、青花双龙纹及青花蚕纹寿字纹三种,口径在26.5-27厘米之间,其青花发色与道光时期相比,并无多大区别,由于产量较小,呈色较道光时期更加稳定;如若与乾隆时期青花发色相比,显得有些浅淡、漂浮。九寸盘有口径25厘米的粉彩八吉祥串花盘及蓝地黄云龙盘。七寸盘仅有口径21厘米的霁红盘,六寸盘有白地暗海水绿龙纹、青花双龙纹及青花岁寒三友人物纹盘三种,口径大约18厘米。五寸盘为口径15.5厘米的青花西莲纹及青花云凤纹盘。五寸以下碟只有一种,为口径10.5厘米的黄地紫绿龙纹,其中青花岁寒三友人物盘〔图十四〕,盘心绘松、竹、梅,外壁绘庭院栏杆,一女子坐于院中,两孩童则嬉戏于一旁。咸丰朝另外有紫龙大黄瓷碟、小紫龙瓷碟及二号紫龙瓷碟,已无藏品。有关咸丰朝大运瓷器的整体状况详见[表一]
[表一] 大运瓷器烧造品种及旧藏情况表‹1›
[续表一]
注 :(1)从彩八宝茶碗往下为咸丰二年新增品种,娇深黄暗龙中碗以下为咸丰三年、四年新增品种。(2)新购件数中包括了个人捐赠物品。(3)始烧年仅指清代,而且器物尺寸、装饰图案完全相同。
(二)传办祭器
清代宫廷的祭祀包括祭天、祭神、祭祖,是宫廷中重要的礼仪活动,包括了大祀、中祀、群祀的朝廷传统祭祀,满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坤宁宫祭神,以及与汉族相似的祭祖活动,如祭太庙、祭奉先殿和祭陵等。其祭祀时使用的瓷质祭器,清承明制,均交由江西景德镇烧造。雍正《大清会典》卷二〇一“工部·窑冶”条载,“凡坛庙陵寝需用祭器,照太常寺图式颜色数目,颁发江西烧造解部”‹1›。
按雍正时定制,咸丰年间烧造的祭器也是由内务府传办交景德镇烧造的。其传办祭器只烧了两
〔图十五〕大清咸丰年制款白釉把莲盘〔图十六〕大清咸丰年制款白釉把莲盘盘心
年,咸丰五年虽也曾传办烧造祭器,但因战乱未能完成。《清宫瓷器档案全集》卷三十三载:“查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二日,奉总管答开恭照礼部具奏,十月十九日大行皇太后神牌升祔白瓷罇一件,供果小磁盘十二件,供鲜大白瓷盘一件,供鲜大瓷碗一件,盛银勺小白瓷盘一件,膳房瓷登一件,供鲜大白瓷盘一件,供肉小白瓷盘三件,赶紧解京,以备应用等因。当因时值隆冬,泥坯冻结,须俟春融开工,照式赶办,即经其文呈覆总管内务府在案,讵自本年开春以后,逆匪窜扰抚州建昌等郡,景镇界连,人心震恐,工匠纷纷迁避,职关屡督厂役设法招募,无如已避者迄未覆业,在镇者仍多惊散,所有奉文饬烧前项瓷器,一时骤难制办。”‹1›烧制完成且送至京城的是咸丰元年、二年为寿皇殿、太庙、西陵、三坛及奉先殿所造之器,共计1195件,釉色以白釉为主,还有酱釉、黄釉及天青釉,器形包括了罇、罐、爵、登、簋、盘、碗、茶碗等。白釉盘、碗大部分是为寿皇殿及奉先殿供鲜、供果、供肉或盛酱所用。
现故宫旧藏品中署“大清咸丰年制”款的罇、罐、爵、簋等均已无存。藏有口径分别为18.8、21及35厘米的素白盘86件,其中口径35厘米的大盘经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2›得知,宣统时放置在故宫奉先殿的东院东间内,且注明为供鲜大瓷盘,说明一直在使用着。此盘由于尺寸较大,因此釉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上釉不均的现象,具有明显的“浪荡釉”痕迹。另有11件大盘,盘心刻有把莲纹,宽沿收口,为刻意仿宣之器,内外壁装饰有不同花卉纹样,根据装饰纹样的不同,其底足落款有所不同,以所绘菊花纹的不同而且所区分,画扁菊花纹的〔图十五〕,底足上白釉,以青花书双行款,所画菊花带枝叶的〔图十六〕,为砂底刻双圈内刻三行咸丰官款,其刻款较之书款略显粗糙。刻有把莲纹的大盘均放置于奉先殿内。白釉碗有12件,口径均为21厘米。其中有5件为内外光素碗,其款识为青花双行“大清咸丰年制”,另外7件为暗刻龙纹碗〔图十七〕,其款识为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咸丰年制”青花双行款,此碗晚清时同样被放置于奉先殿内,按档案记载此碗应烧于咸丰元年。黄釉碗仅存1件。存有黄地五彩云龙瓷登12件,清晚期时置于奉先殿内。
〔图十七〕 大清咸丰年制款白釉暗刻龙纹碗
〔图十八〕 大清咸丰年制款福寿连绵瓶颈部
(三)年贡御瓷
清承古制,每岁凡逢年节、帝后万寿时,各省总抚督大臣、地方GY及边远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均要进献方物给皇帝,向有年贡、例贡及岁贡之说‹1›。年贡一般分年节、端阳、中秋、万寿四贡,嘉庆四年“停止督抚、盐政中秋节贡”,嘉庆后仅有年节、端阳、万寿三贡。由于年贡瓷是九江关监督在御窑厂专门为皇帝精心烧造的御用器皿,因此其纹饰及造型均有别于大运瓷器,且质量要优于大运器物。年节贡一般于每年的十二月底DJ,是为春节而来,题材多为喜庆吉祥之类;端阳节,为每年的五月五日,此节贡一般于四月底前DJ,内容多是吉祥、祈祷平安及装饰辟邪之物;WS节一般为皇帝生日前几天DJ,内容多与福寿有关。对于每个年节贡瓷上的装饰图案,乾隆皇帝曾下御旨,“太监胡世杰交御用青花白地膳碗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烧造,其碗大小、厚薄、深浅、款式俱照此膳碗,外边俱烧五彩各色地仗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边花样俱要青花白地。年节用三羊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节用鹊桥仙渡,万寿用WSWZ,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之类,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花样烧造五彩,要各色地仗,每十件地仗要一色,按时令每样先烧造十件,钦此”‹2›。此碗式作为大运瓷器的样式,烧制到道光时期。而艾叶灵符、三阳开泰、五谷丰登等纹饰常常装饰于年贡御瓷器表面。
从清宫档案记载可知,咸丰元年、二年九江关监督曾五次向咸丰帝进贡了御瓷,共计638件,器形有瓶、尊、花盆、盖罐、盖碗、渣斗、羹匙及碗、盘、碟、茶盅[表二]。从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看,除整器以青花装饰的制品、羹匙及黄釉碗外均大量使用了金彩描绘,其金彩色调不及乾隆鲜亮,与道光时大体相同。笔者正是通过这点区分出大运瓷器中彩八宝茶碗及贡瓷中八吉祥茶盖碗的(茶盖碗的盖已遗失)。在这五次进贡中有两次是年节贡,分别于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DJ,其装饰图案确有喜庆祥和之意,其中琢器有吉祥如意瓶、福寿连绵胆瓶〔图十八〕、年年吉庆罗汉罇、歌舞升平太平罇、江山万代太平罇各1对及各式花盆10对。圆器有五谷丰登大碗、中碗、饭碗、汤碗,同庆丰登大碗、中碗、饭碗、汤碗、盖碗,成窑彩洋花茶盖碗及里外娇黄瓷碗,娇黄暗龙,青花双龙及青花牡丹纹茶盅,另有青花奓斗。两次是为端阳节而贡,于当年的四月底DJ,内容以艾叶祥符为主,含有吉祥平安之意。琢器有宋釉描金艾叶祥符双喜瓶、艾叶祥符葫芦瓶〔图十九〕、洋彩群芳辑瑞转施瓶、洋彩太平有象瓶〔图二十〕、洋花双连瓶、鹭莲荷叶盖罐各1对。圆器较少,仅有八吉祥茶盖碗、天中瑞景茶碗、艾叶祥符五寸碟、艾叶祥符九寸盘及里外娇黄瓷碗。咸丰二年六月初五日抵京的咸丰帝万寿节贡,内容均为庆寿祝寿。琢器有瓶、罇、盖罐各1对,分别为灵仙祝寿、万寿一统、万福万寿,碗为八仙祝寿及里外娇黄,而八仙庆寿又分大碗、中碗、盘、碟四种,另有10件粉绿梅花纹羹匙〔图二十一〕。
〔图十九〕 大清咸丰年制款艾叶祥符葫芦瓶
〔图二十〕 大清咸丰年制款洋彩太平有象瓶
〔图二十一〕 大清咸丰年制款粉绿梅花纹羹匙
故宫现有旧藏外表娇黄釉瓷碗共计12件;罇及盖罐已无存。而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盖罐应置于古董房内。笔者认为该器并未损坏,应藏于台北或南京。瓶现旧藏4件,笔者对所藏花瓶的装饰图案与贡品清单上的名称进行了比照,能够与之相对应的有艾叶祥符葫芦瓶、洋彩群芳辑瑞转施瓶、洋彩太平有象瓶及福寿连绵瓶。此外,在《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一件“大清咸丰年制”款的冬青釉双耳开光瓶及一件五彩花瓶分别陈设于慈宁宫东跨院和位于养心殿之南的南库,从报告中所记载的名称看,笔者认为应该是贡单中的宋釉描金艾叶祥符双喜瓶及吉祥如意瓶,此二种瓶式应随文物南迁存于他处。清宫旧藏花盆9件,包括紫地粉彩缠枝莲海棠式、粉彩山水人物长方式、粉彩花蝶长方式、绿釉暗刻云龙纹圆盆各1对及黄地紫绿龙纹圆盆1件。经查《故宫物品点查告》,这些花盆除粉彩人物盆置于盆库未使用外,其他花盆分别陈设于咸福宫、宁寿宫、慈宁宫及敬事房内。青花奓斗现藏2件,装饰图案为传统的缠枝莲纹,其釉色、造型及尺寸均同于道光制品,查咸丰年咸福宫陈设档,在其后殿明间的北床上、东次间床上及西次间床上于咸丰二年均安设了青花白地奓斗‹1›;羹匙现库房中留存了8件,没有使用痕迹,说明当时并没有像档案所记交膳房使用;五谷丰登大、中〔图二十二〕、饭碗,同庆丰登中〔图二十三〕、饭碗及八仙庆寿大、中碗,库房中均有收藏。八吉祥盖碗及成窑彩洋花茶盖碗〔图二十四〕
〔图二十二〕 大清咸丰年制款五谷丰登中碗 〔图二十三〕 大清咸丰年制款同庆丰登中碗
〔图二十四〕 大清咸丰年制款成窑彩洋花茶盖碗 〔图二十五〕 大清咸丰年制款艾叶祥符五寸碟
均有存,但数量较少且盖均已遗失。而天中瑞景茶碗、同庆丰登茶盖碗、青牡丹花茶盅及娇黄暗龙茶盅均已无存,青双龙茶盅因大运瓷器中有烧,已归入大运器中。盘碟类仅存两种艾叶祥符碟:一以黄釉为地,粉彩绘并蒂莲、梅花、菊花等花卉纹,花间以艾叶相隔,盘内心则绘五福捧寿;另一碟则以白地粉彩为饰,外腹部绘四组宝相莲纹,间饰五色彩符,内口沿以金彩绘如意云纹一周,盘心绘一花篮,篮内插满艾叶、桃子、苹果花及菊花,一旁挂有五色彩符〔图二十五〕,此两碟为典型的端阳节贡器。
[表二] 年贡御瓷清单‹1›
续 [表二]
三 咸丰三年后咸丰朝大运瓷器的运输情况
清宫档案对于咸丰朝瓷器的烧造情况有十分详尽的记载。咸丰元年、二年进呈到清宫瓷库的清册上就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烧造的品种、数量及使用银两情况[参见表一]。而咸丰三年以后由于景德镇陷入战乱,所烧瓷器已不能正常运至京城。咸丰三年档中江西分巡广饶九南兵备道九江关税务监督与内务府广储司来往文件就清晰地反映了此种状况。 九江监督义泰呈文给内务府称,“九江关每年例于盈余项下提存银一万两,烧造琢圆器一千数百件,由关雇船水路赴瓷库交收,历经遵办在案。职关查,咸丰三年分应烧大运琢器八十件,圆器一千一百三十四件,业据厂匠烧造齐全,现因粤匪占据金陵,江路梗阻,未敢造次运解,所有前项已烧琢圆器,只可暂存窑厂,一俟剿除粤匪净尽,水路疏通,即当循照向例,雇船运赴瓷库交收”。总管内务府大人查核后,认为“查咸丰年款瓷器库存无多,如遇上传以及御茶膳房行领实不敷用。今奉中堂大人谕,著严催九江关监督,务将本年应交大运瓷器,赶紧解京交库,勿得藉词稽迟”‹1›。咸丰四年一月,江西关新换税务监督后,内务府再次呈文,催促景镇尽快将已烧器皿运京交库“查大运瓷器,例应上年十月解运到京交库,今已谕年仍未解到,应即再行答催该监督,务于本年三月内委员运京交库,其窑工余剩银两,查照前行一并呈覆,勿得再迟”‹2›。咸丰四年四月,其新任江西分巡广饶九南兵备道恩龄覆称:“现在沿江一带时有贼船往来,江路仍属梗阻,容俟剿除贼匪净尽,江面肃清,即当赶催船只,运赴磁库交来,未敢藉词稽延,其窑工余剩银两亦俟道路肃清,随同关课一并起解等因咨呈前来,查大运瓷器内有黄瓷器皿,系供上用及内传之件,咸丰年款库存为数不多,现在不敷传用,一俟江路稍为疏通,即行委员运京交库。”‹3›清宫在万般无奈下于咸丰四年五月初一日,由皇帝亲下御旨:“磁器贡著暂缓呈进,俟全江肃清,军备完竣,再行呈进,钦此。”‹4›由于战乱,此批瓷器一直未运至京城。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被QZ府压后,清宫内务府再次催促起解大运瓷器,终于在同治三年运至京城瓷库。清宫档案记录了起运过程、运输方式、运费来源及运送数量‹5›
查同治三年二月十八日,廷前监督任内,奉兵部火票递到,总管内务府答开广储司瓷库案,呈查九江关咸丰三年、四年大运圆琢器。经前监督奏明,移解藩库收存在案,前于上年六月、闰八月两次答催该监督,随时体察情形,设法运解。仅据现任监督,仍以江路不通,未便运解等因呈覆,惟现在内廷陆续传用,以及钟郡王、孚郡王分府、公主下嫁应预备各色瓷器,所存俱不敷应用,相应再行答催现任九江关监督,虽江路仍不免梗阻或设法绕越,将咸丰三年、四年大运圆琢器由海运京,其一切运费,该监督自行妥筹,奏明办理。至同治年款瓷器虽尚未派烧,该监督亦当体察情形能否烧造,随时奏明后咨呈本府备
案。倘遇内廷传办,以免临时贻误致干处,可也。等因到关奉此,当经廷前监督,移查藩司所存瓷件是否一律完全,旋准覆称点验瓷桶,核与解存储库数目相符。本署关随即遣丁前赴藩库,领取瓷桶回浔查看。桶多霉朽,饬令厂匠逐桶开看,除将破损圆琢器件挑出不计外,兹起解咸丰三年、四年两年分大运圆器两千一百零八件,备用二百七十一件,琢器一百五十一件,共装三十六桶。开造花名件数细册,签差家丁李贵,搭坐轮船由海运赴天津,再由陆路运解瓷库验收,以免延误。所需川资运脚,遵奉总管内务府大人答饬,自行妥筹,奏明办理。本署关因无关款筹垫,现于同治二年分,新收三分平余项下,动拨银五百两,交付家丁,尊节支用。一俟解交事竣,仍由本署关开明实用银数,奏请饬令造办处核销。合就移明贵瓷库,请烦验收给发库,以回关备案施行,须至移者。计起解咸丰三、四年分大运圆器二千一百零八件,备用二百七十一件。琢器一百五十一件,共装三十六桶,又花名件数清册一本。
至此,咸丰时期大运瓷器的运输画上了句号。咸丰时期的战乱摧毁了景德镇的制瓷业。窑厂的坍塌,库存瓷样的毁失‹1›,窑工的纷纷迁徙,使其窑业生产处于停烧状态数年,这无疑对景德镇乃至全国制瓷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后,景德镇虽然恢复了生产,但乾隆时期窑厂延绵二百余里的壮观景象已难再现。瓷样的丢失、制瓷工艺的失传,致使咸丰以后的制品品种单一、质量下降,加之慈禧皇太后的掌权,瓷器的装饰图案已一改前朝风貌,日趋女性化,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四季花卉及描摹日趋笨拙的程式化的图案。由于战争及经济因素,咸丰时期宫廷御用器产量的骤减,致使现在所见的传世品极为稀少。但咸丰一代虽然短暂,毕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作为能够见证这段历史的物证,虽然制作水平较之前朝有所下降,但仍然能够起到以物证史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