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十一年(二)葬郑庄公

零 前言

公元前702年,庚辰,周桓王十九年,鲁桓公十一年。
继春天四国会盟之后,刚进入仲夏,郑国的国君姬痦生就崩了,史官商议后,决定给他一个“庄”的谥号,史称郑庄公。
“庄”不算是个美谥,算是个平中带贬的谥号。谥法中对庄的解释如下:
  • 兵甲亟作曰庄;

  • 睿圉克服曰庄;

  • 胜敌志强曰庄;

  • 死于原野曰庄;

  • 屡征杀伐曰庄;

  • 武而不遂曰庄。

历史上谥号为庄的皇帝有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五代十国时后唐的开国皇帝,前期英明神武,骁勇善战,后期昏庸无道,任用奸臣,后在兵变中被杀;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斩杀权臣尔朱荣,前期屡战屡胜,后期被尔朱兆攻破洛阳,勒死于晋阳佛寺之中;
明朝崇祯帝的谥号中也有一个“庄”字,众所周知崇祯是国破身死;
清代咸丰帝的谥号中也有一个“庄”字,咸丰帝时代鸦片战争加上太平天国,咸丰帝是被气死的,也可算是死于非命。
由此可见,拥有这个谥号的君主,基本上要么是打别人,要么是被人打,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心愿不遂。可见历史对郑庄公的评价并不是很友好。
但郑庄公毕竟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人,《春秋》第一篇由他开始,就像《水浒》中的九纹龙史进,虽然戏份不多,但因他引出梁山聚义,揭开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郑庄公的一生做一次回顾,并力争透过文字的背后,还原一个相对真实、客观的郑庄公。
一、克段囚母

一般读《春秋》的人会较多关注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件事情发生的时间。郑庄公14岁即位于公元前743年,因母后庄姜被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头后出的心理阴影所惑,喜欢小儿子共叔段,故而郑庄公即位后,在庄姜的支持下,把共叔段封到了京城(现河南荥阳市)。然后郑庄公隐忍22年,任由共叔段一步步坐大,最后在共叔段发动叛乱的时候,一举击溃共叔段,并且把支持共叔段的母后庄姜囚禁起来。
对后世坚持以孝悌治天下的儒家来说,郑庄公此举不仅“不悌”而且“不孝”,故而在记载中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时间这个关键因素。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为弟弟的共叔段起兵谋反,郑庄公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必然要镇压而不是退让。谋反被镇压以后,作为支持谋反的最大势力——王太后,郑庄公也必然要做出一个姿态来安抚那些在平叛战争中的牺牲的家庭。
有人说,难道郑庄公就不能像他儿子郑昭公一样,听到弟弟共叔段谋反就放弃君位流亡他国吗?
首先,从郑庄公的性格上来说,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郑庄公隐忍、心思缜密、对国际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从后面他领兵对抗周王室的行为看,郑庄公的性格中也有叛逆,不完全屈服于权威的特点,这种性格在遇到谋反时,必然不会惶惶如丧家之犬而逃之夭夭。
其次,从共叔段坐拥王太后这个大靠山,又有京城这个郑国重镇,还长时间控制郑国一半以上领土来看,这么多的优势,又加上22年的经营,竟然挡不住郑庄公的雷霆一击,可见共叔段战略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跟郑庄公差的不是一点半点,郑国如果真的交到共叔段的手里,断然不可能如郑庄公主政时期,称霸中原二十多年。
因史书多是儒生写,故而我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会感觉到郑庄公的狡诈和心计,但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假设自己是郑庄公,在母亲不爱,弟弟不喜,国内一半的贵族都与自己不一条心的情况下,试问,你该如何去做?投降,还是放弃,还是反抗?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纵观“克段”与“囚母”,郑庄公都是被逼,“克段”是被逼着做了反抗,所以他把共叔段打垮之后就理智的收手,知道共叔段又与卫国的弑君贼州吁联合起来,他才又一次反击;
“囚母”则是被逼着做了选择,他必须把共叔段在国内的靠山打倒,让摇摆不定的人们看到共叔段的彻底失败,让忠于共叔段的人彻底放弃不切实际的希望,让忠于自己的人们看到自己赏罚分明,因此他先囚母,后又挖地道与母相见。
在西方的电影中,不被父亲喜爱的儿子往往通过出格的行为希望得到父亲的注意,由此引发出连串的悲剧。我想,在地道中与母亲庄姜见面时,郑庄公会不会对庄姜说:“你看,你宠爱的儿子搞乱了国家,而你不宠爱的儿子又让国家安定下来。”
对于庄姜,她对郑庄公的憎恶来源于生郑庄公时差点难产而死,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郑庄公脚前头后的出生方法有极大可能会造成一尸两命,这让她每一次看到郑庄公都想起当年九死一生的局面,在记忆的不停刺激下,她脑中最后留下的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厌恶感。
郑庄公出生的方式也让庄姜成为贵妇们闺中窃窃私语的话题,她应该不止一次看到不认识的贵妇们看到她时捂着嘴小声的交谈,甚至听到有人给不认识她的人介绍时说:“这就是那个生孩子时脚先出来的国君夫人。”这更加重了她的羞耻感。
所以,郑庄公的出生就是个悲剧,这个悲剧可以媲美西方众多著名的戏剧,因为在那些戏剧中,国王对王子的厌恶是后来产生的,但庄姜对郑庄公的厌恶是与生俱来的,几乎可以算是原罪,这,更有戏剧冲击力。
当然,即便依照我们现代社会宽容的道德观,对郑庄公“攻弟囚母”这件事也无法完全理解与无视,这也是郑庄公始终无法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即便他后来成为实际上的中原霸主,也不行,这又是郑庄公的悲剧,这悲剧属于他个人,也属于时代!
二、远交近攻

在平定内乱之后,郑庄公在国际上就采用了胁天子以制诸侯和远交近攻的策略。我们熟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三国时期曹操挟持汉献帝,实际上早在700多年前,郑庄公就利用身为周王室卿士的身份,对周边各国进行压制。先后讨伐郑国周边的小国——虢国和邾国。东周的开国君主周平王敢怒而不敢言,反而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这是继天子下堂之后又一次损害周王室权威的行为。也是郑庄公与齐桓公“尊天子”、曹操“挟天子”不同的地方。
曹操之所以用“挟天子”,是因为汉朝从桓灵二帝后,帝国权威扫地,到董卓之乱后,大汉天子从实力到道义都变成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对曹操来说,汉献帝是能算是个吉祥物,是自己夹袋里的人,是无力反抗,所以用手轻轻的“挟”着,哪里需要就拎去哪里即可。
而齐桓公后来的“尊天子”则完全是因为郑庄公执政43年间,两次重大打击周王室权威,后又经20年中原五国大战,周王室在实力上虽然已经没有,但在道义上还是占据制高点的,这时候尊天子一不用担心周王室武力反抗,二还能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因此齐桓公要尊天子。
而郑庄公时代,周王室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能发动繻葛之战,还能派出王室直属部队领导对诸侯国的讨伐。从实力上来说,周王室还没有到最低点,从道义上来说,周王室还在高点,因此这时候只能以武力威胁周王室,让周王室听郑庄公的话,以此达到郑庄公远交近攻的目的。
远交近攻这个词,一提起来,我们自然想起的是战国时代范雎,用远交近攻之策屡次打破反秦同盟,这是因《战国策》深入人心之故。实际上,当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想要崛起,在国际上要采取的政治军事策略无非就是“远交近攻”,春秋初期的郑国如此,争霸时期的齐国如此,战国时代的秦国如此,西汉的汉武帝如此,甚至现在美国,欧盟也如此。
为什么远交近攻策略能够屡屡成功?皆因人性中“自扫门前雪”的自私一面作祟,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邻居的事情与我何干?一直到远方的小国慢慢靠着吞并邻国变成了大国,才会感受到深深的威胁,但往往这时候,反抗已经不起作用了。
这一点,有一首德国人的诗歌写的很好:
他们杀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杀工会分子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人。
当他们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随后他们向天主教徒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当他们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
Martin Niemoller, 马丁·尼默勒,德国新教牧师.1945
所以中国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唇亡齿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因为这个亘古不改的人性,故而郑庄公以及后世像郑庄公一样的帝王,他们采用“远交近攻”策略的时候,屡屡得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三、射伤天子

也因为郑庄公采用的是“胁天子以制诸侯”,因此威胁失败的时候,必然会兵戎相见。所以繻葛之战爆发,周王室可以号召多国部队讨伐郑国。但繻葛之战的戏剧性结局却再一次暴露了周王室的虚弱,周天子竟然被射中左肩,周王室的权威再一次下降,其军事实力被重新评估,政治影响再次缩小。
如果是被郑庄公一直威胁惯的周平王,周郑断然不会发生繻葛之战。但周桓王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周王室曾经辉煌的过去,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诸侯俯首称臣的荣光,在这种教育下,一个躁动的年轻王者必然不会受郑庄公的胁迫,必然要反抗。
周桓王的反抗一方面是对祖父周平王的反抗,一方面也是在进行自我证明。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男人从幼稚向成熟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心理上的“弑父”行为,即从心理上推翻父亲的权威,否定父亲的做法,这在西方和东方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做出了详细的描写。
这种现象在表象上就是叛逆,男人要一般要经历两个叛逆期,一个是青春期的叛逆期,一个是青年时代的叛逆期。周桓王的父亲早亡,因此祖父周平王在他的心中就替代了父亲的角色。
当一个男人在表象上通过叛逆,心理上通过“弑父”的历程,最终走出父亲的阴影后,才会真正的成熟和强大起来,这是人类一代比一代强的原因。当然,大多数人在经历过两个叛逆期后,其实最终并没有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而只是他认为他走出来而已。
就像刚刚被上海法院悬赏的曾经的山西首富李兆会,他就是自认为从父亲李海仓的阴影中走出来,让人们称呼他为李兆会而不是李海仓的儿子。事实证明,他的急功近利就像一切急于表现自己的富二代、官二代一样,他们认为的成功并不是他们的父亲希望看到的。
就像周桓王急于打败郑庄公,在周平王的眼里就是无谓的行为。周平王一生颠沛流离,本来没有做天子的命,硬是被岳父扶植上位,又靠PK掉兄弟才能坐稳王位。
经历战乱的他很清楚周王室不经历几代韬光养晦是无法再现祖先荣光的,因此他认清现实,一改诸侯朝觐天子时,天子稳坐堂上的做法,主动走下堂去,与诸侯平起平坐,以取得诸侯的支持。也正因周平王的现实主义作风,他在与郑庄公产生冲突以后,再三向郑国低头,甚至让一个王子去郑国当人质。
因此,浪漫主义的周桓王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因小事而讨伐郑国的做法,在周桓王看来是证明自己,在周平王看来就是飞蛾扑火。事实证明,浪漫主义的领导人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周桓王如是,项羽如是,明英宗亦如是。
在射伤天子事件中,郑庄公表现的很克制,事后马上派祭足前去慰问,而浪漫主义的周桓王表现出了富二代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即“未遇挫折时高歌猛进,一遇挫折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郑庄公死后,郑国内乱20余年,此时正是周王室扩大势力的时机,但周桓王任由齐鲁宋卫郑打成一锅粥,却并没有任何作为,可谓是“未战信心十足,一败则从此丧胆”,颇有凯申物流创始人面对日本人时的作风。
四、存国续祀

郑庄公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有三个,一个是共叔段谋反,一个是卫国弑君者州吁联合五国联军进攻郑国的东门之役,第三个就是繻葛之战。繻葛之战后,郑国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然后他开始伐宋、伐卫、伐许,宋国与卫国都是报复性战争,而讨伐许国则是实实在在扩张版图。在讨伐许国的时候失去重要的忠臣颍考叔,也由此导致了郑国国内政局的天平慢慢偏向祭仲,埋下了后来四公子争位的导火索。
《古文观止》中收录的《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就是郑庄公在攻下许国之后对许大夫百里的一番诫勉谈话,文字非常优美,有条有理。
他先是撇掉自己的责任,告诉百里是“天祸许国”,而“假手”于我郑庄公来惩罚许国君主,侧面告诉百里,他只是“替天行道”,并不是想长久占有许国。
然后郑庄公又用实例让百里打消疑惑,郑庄公说他在郑国连自己的几个亲戚尚且不能和睦相处,连自己的弟弟都成了生死仇敌,现在弟弟共叔段在外面虎视眈眈,他又怎么敢长久的占有许国,在国内和国际上落下话柄呢?
说到这里,稍微有点国际形势敏感性的人都会觉得确实如此,郑庄公如果占有许国,国内的国际上的反对者借此抹黑他,发动舆论战,也够他喝一壶的。
看到百里疑惑尽消后,郑庄公又说:“我让公孙获来帮助你治理许国,如果我将来死了,上天原谅了许国,许国复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句话把公孙获从殖民地总督的身份变成了国际观察员,又给了百里一个希望和一个理由。百里从此以后可以名正言顺的跟许国人说:“公孙获是郑庄公派来观察我们是否得到了上天眷顾的,郑庄公也说等他死后,我们许国可以复国的。”
这一下让许国的反对派也没话说了,人家郑国是来帮我的,是来让我们发展经济的,我怎么攻击郑国呢?
然后郑庄公说出了他真实的想法:“不要让其他族群逼迫、占领许国,因为他们一旦占领许国,就要跟郑国争领土了。如果郑国自顾不暇,还怎么能帮助你们许国复国呢?所以我让你们从许国国都迁移到这里,不单单是为了许国着想,也是为了郑国着想。”
我记得当时上销售培训课的时候,老师说:“让顾客认同的并不是你有多好,你有多先进,这些对顾客都不重要,你要让顾客明白你所有的好,所有的先进都是建立在对顾客好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优点不重要,优点使顾客收益,很重要。”
有人问老师:“如果顾客说你只说对我好,难道你是单纯的做雷锋吗?”
老师说:“那你就要很坦率的承认你通过这一单会拿到佣金,会得到好处,会升职等等。不要讳言你得到的好处,不要把顾客当傻子,因为即使你不说,顾客会想得到。”
郑庄公的这段话基本上就是这段培训教学的现代翻版。如果郑庄公只说对许国如何如何好,百里不一定相信,但郑庄公如果说守住许国,对郑国也是有好处的,百里就一定相信,且不怀疑郑庄公的用心。
人都是有私心的,每个人都不傻,大多数情况下,你越是想掩盖,越让别人觉得你虚伪。
郑庄公这种把自己的利益讲的很清楚的谈话方式,反而让百里彻底放心了。而郑庄公是怎么安排公孙获的呢?
他对公孙获说:“你们所用的所有器物财宝都不要放到许国,如果我死了,你马上撤回郑国。”
郑庄公的理由是:“许是大岳的后代,气数未尽。”其实他这时候应该已经知道自己死后必然会出现内乱,这时候许国如果趁机发难,郑国就危险了。而公孙获一旦主动撤走,许国反而真的认为郑庄公是来帮助许国的,反而没有任何名义攻打郑国。
同时,郑庄公死后,许国趁郑国内乱攻击郑国的目的也是为了复国,公孙获一旦撤走,许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战斗意志马上瓦解,就不会得陇望蜀了。
那么,难道郑庄公是真的不想占领许国吗?不是的。郑庄公攻打许国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死是公元前701年,这时候郑庄公45岁,正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应该是有信心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步蚕食许国,但他为人谨慎,未虑胜先虑败,所以给公孙获提前安排了退路。
那么公孙获有没有按照郑庄公的指令行事呢?没有。郑庄公死后,发生四公子争位事件,郑国内乱,许国趁机打败郑国军队,复国。一切都在郑庄公的意料之中,但是他料到了开头,没有料到结尾。
我很感谢左丘明在《左传》中留下了这篇文章,让我可以一窥郑庄公治国用人的高妙心术,他对列国关系和人心的把握,简直是叹为观止。也无怪乎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老人家生平阅人无数,郑庄公能在他这里得到一个“很厉害”的评语,对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略孙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语,郑庄公可算是此生不虚了。
五、总结

我常想,假如郑庄公出生时是正常的体位,他会不会得到母后庄姜的支持,而不用浪费22年在弟弟共叔段身上;
如果郑庄公不是生活在春秋初期,不是在四战之地的中原,而是生活在春秋中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或者东方的齐鲁之地,他会不会成为真正的春秋一霸,而不是成为“中原小霸”。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陷入内乱,这一切都是源于郑庄公错误的安排,他明知郑昭公斗不过祭仲,而不去给郑昭公找一个好的辅助大臣;
他明知祭仲是权臣,而不去提前削弱祭仲的势力;
他明知郑昭公和高渠弥不和,却偏偏安排高渠弥辅佐郑昭公。
他对郑昭公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到底是想让郑国内乱还是想让郑国平安呢?
这些都不得而知。
有人把英雄、枭雄、狗熊做了个分类:
不自欺,不欺人,为英雄。
不自欺,欺人,为枭雄。
自欺,欺人,为狗雄。
这是从做人做事上来讲,从开创和继承的角度来讲,
  • 开创一个时代,并且能让后人继承下去,为英雄;

  • 开创一个时代,但后人无法继承,为枭雄;

  • 不能开创时代,反而破坏了当前的时代,为狗雄。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