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房
书房在我的记忆中是非常奢侈的梦想,特别是儿时,家中姊妹多,睡觉的地方都成为难事,还谈得上什么书房,能有个地方安身就算不错了。何况在那个年代,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已被打倒,“臭老九”关进牛棚。“读书无用论”泛滥,无书可读,谁家还有书房呢?但每家只有一样与书有关的东西不能少,这就是“宝书台”(马恩列斯毛著作),那怕地方再小,也要想方设法,甚至吊在半空中,以示对领袖的虔诚。
真正渴望有间书房,哪怕有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是“文革”结束后的1983年,我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那时我的女儿刚刚呱呱落地,工厂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还要带孩子,根本没有时间看书,自学考试是没有老师、没有教室和围墙的大学,全凭自己看书,十平方米的房子还是房改房。每当夜深人静,女儿熟睡时,才是我学习的最佳时机,办公桌挨着床,翻书都要小心翼翼,灯光还要罩着,防止惊醒。早上天刚亮,就要背书,因为是大杂院,不能吵醒邻居,只能在院子里转圈,嘴里默默的背诵课文。那时我想,我们这辈子就算了,一定要给女儿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地方。
1984年落实房产政策,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交给了原来的房主。单位安置了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面积虽然不大,但有抽水马桶,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商品房是筒子楼,地处北郊,住的都是房改搬迁户,虽然偏辟,但它的后面是二里干渠,渠两边是成片的水杉林,真是天赐的大自然书房,不再需要蜗居在家中读书。春天是鸟语花香,夏天是林荫清凉,秋天是满眼的霜叶,冬天是雪源茫茫。与鸟儿共鸣,与野草共吸,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完成了自学考试大专学业。水杉林中留下我的汗水和足迹,同时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第二年招干我考进了法院。
1998年单位在外环城建了宿舍,这是货币分房的末班车,而许多同志嫌远而放弃,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90平方米大套可以把书房解决。等到房子交付后才发现,三间一厨,女儿一间卧室兼书房,老母亲一间,自己一间,书房的愿望又落空了。装修时我就在琢磨,能否挤出一间做书房,经过反复设计,终于在阳台上挤出一隅。因为是双阳台,故把自己卧室的朝南窗打通,改为拉门,在阳台上设计了一个书橱,书橱上按一个活动板,不用时收起来,外观看是个柜门,看书时放下成为一个书桌。日上阳台功能不减,晚上关上拉门,灯下看书,互不影响。我给书房起了一个雅名“半瓶书屋”。“半瓶”在宝应方言中含有贬意,我却不以为然。满遭损,谦受益,学无止境,知识永远不会满瓶的。况且我这个书房只有0.7平方米,是阳台的一半不到的一半,名符其实。在这里我完成了大学法律本科专业。
时过境迁。老母西去,女儿出嫁,房子一下子又多出来了,赶紧把多年尘封的书籍放上书架,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书房。望着排列整齐的书,充满了成就感。有时好像觉得空荡荡的,没有在半瓶书屋中那么充实,那么悠闲,那么执着。两鬓染霜,才有一块静地,迟也?非也。心中有书,书房无所不在,无房胜似有房;心中无书,有房也是一介叶公。夕阳西下,桑榆非晚,这里将成为我人生的最后驿站,描绘出更美的人生画卷的地方。
梁永胜 作者单位:宝应县人民法院
不容错过的精彩,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