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征文】尚印||红旗中学情缘

编辑:肖龙  审核: 黄振义                                         总第369期


红旗中学情缘
文/尚印

父亲今年八十有五了,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个贫农,亲眼看到和享受到了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日子,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毛主席。老实巴交又一字不识的他总把红旗当做心中共产党的领导和毛主席的指引。多年来,只要一看见红旗、甚至一听见红旗二字就会激动起来。平日他只看战斗影视片,每当看到影片中战斗胜利时飘扬的红旗,他就好像情不自禁。
1985年,我参加了中考,成绩还可以。我一直想上高中,考大学。上阜阳城里哪所中学呢?回家征求家人意见的时候,父亲不加思索地说,那还用问,上红旗啊——中学的名字带着红旗,肯定是最好的。只可惜当时家中兄弟姐妹多,经济实在困难,农村人大都想让孩子考取中专或师范,能及早拿个铁饭碗,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最终上了师范。从此,上红旗中学就成了我一个未圆的梦。
没想到,我的愿望在我大侄子身上实现了。那时候,我已经师范毕业分配到本镇一所中学教书,家庭境况开始好转。平日我骑自行车带着侄子上学回家,还给他辅导功课,所以他很听我的话。中考后填写志愿时,我越俎代庖,不假思索地替他填写了红旗中学。
侄子安徽师范大学电子计算机系。毕业后,很想回到母校红旗中学教书。可是,当时大部分高中都还没有开设电脑课,无奈之下去了一所职业高中。到红旗中学教书就成了我大侄子的一个梦。
2004年,我的另一个侄子也从安徽师大毕业,且他学的专业和他哥哥一样,也是电子计算机。全家人一致希望能去红旗中学。可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几年大学生找单位难。人家告诉我家说,找工作不仅要有才,还要有有财有关系。况且,红旗中学是颍州区,我们家是颍泉区,不在同一个区,更找不到什么关系。也许是侄子的学业成绩优秀,也许是红旗中学坚持以才取人,也许……侄子被红旗中学录用了,且一没请客,二没送礼——我大侄子的心愿最终在他弟弟身上实现了。
侄子到了红旗中学教书之后,他告诉我红旗中学的校长名叫李振川。我一听,猛然觉得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但一时想不起来在那个地方见过。好半天,我才想起去翻阅《阜阳日报》。原来,2003年前后,《阜阳日报》每周有一版教育专版“教育在线”。在2月份同一期上,我一篇短文《我又回到了校园》发表在左上角“特别关注”栏目里,右上角“校长随笔”栏目里刊登的《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思考》一文,作者就是红旗中学校长李振川。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李校长百忙抽暇还能发表文章,足见他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校长。从此李校长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爱思考、重实践的校长形象,一个这样的校长怎能会办不好一所学校呢?红旗中学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全体教职员工集体的汗水和智慧外,离不开李校长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在我20年的教书岁月里,见过的好校长不少,但是能提笔写点东西的校长实在不多。听侄子说,李校长还出版过个人诗集呢!他还遗憾地说,早知道红旗中学有这样好的校长,我高中就到这里来上了。我说,那行,你堂妹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到时候让她填报红旗中学就是了。遗憾的是,这个侄女当年中考成绩不太突出,何况我们家和红旗中学不在一个区,所以只能填报本区的高中了。
2003年,我们学校申报了我区第一个农村中学市级语文课题,我担任组长。结题后,又参加当年度安徽省教科研成果评选,荣获二等奖,同时获奖的就有红旗中学的一个课题。从此以后,我认为红旗中学是一个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我们都知道,只有坚持教改的学校才有发展潜力,才有生命力。不要说是我侄女,就是我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也应该上这样的学校。
说着说着,我的儿子也要上高中了。作为一名市老龄委认定的“双合格”学校的中学教师,作为阜阳市中学语文教学理事,对自己孩子的择校自然更是重视。儿子从学校拿回志愿卡,到底上哪所高中学校呢?一家人商议过来商议过去,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意见,由他自己决定:儿子拿起铅笔,填报红旗中学了学校代号:1006。
2012年7月20号上午,我带着儿子和七岁的侄孙子去红旗中学交学费,之后到校园里随意走走看看。路上遇到一位我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他是十多年前调到红旗中学的。聊叙了一会儿,一转眼发现侄孙子不见了,我慌忙四下里找。他正在花池边看蝴蝶呢!我问:“红旗中学好不好?”。他回答:“好呀!长大了,我也到这儿上学。”
是的,红旗中学好,它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向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是莘莘学子的乐土。红旗中学好,还因为颍州区重视教育,尊重人才,把全区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时刻放在心上。但愿在今后的岁月里,颍州区红旗中学高举教改旗帜,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加大课改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鲜艳红旗下的满园桃李更加美丽芬芳。

个人简介:尚印,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阜阳市中学语文教学理事,阜阳市网上家长学校家教专家,有散文、小说、诗歌(诗歌、儿歌、数来宝等)及曲艺作品等二百多篇散见于《中国教师报》、《北京日报》、《家教周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和《城市周报》等;编印《教师下水作文》(初二)《单元作文训练》(人教版初一)和个人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的中小学生作品集《走出作文本的佳作》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