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黄崇:交公粮的记忆
交公粮的记忆
文/黄崇
说起交公粮,那是我国农业史上一段沉重的历史,公粮 ,实质上就是农业税。交公粮的事,对于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的农民子弟来说,大部分人应该还有清晰的记忆,八零后特别是从小出生在大城市里的青年人,估计不会知道交公粮是怎么回事儿,也是体会不到交公粮的滋味的。
交公粮,通俗地说,就是农民要把粮食交给国家。在那个年代,哪家分得田地越多,要交的公粮就越多,种田就要交纳农业税,用稻谷抵交农业税,也就是交公粮。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迷惑,不知道为什么要交公粮,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要交公粮,当时的理解就是国家规定,认为交公粮天经地义,就像是学生要交作业一样。
我曾几次参加过交公粮,一直到现在,交公粮的那些事儿还记忆犹新。
在交公粮的年代里,公粮是要自行拿到粮所去交的,每个村都基本上有一个粮所,粮所就是国家用来专门存放公粮的场所。每年到了7、8月份,就是交公粮的时间。夏收夏种的时期,粮所的工作人员便拿着一张张粉红的通知书到屯里来发。工作人员发放公粮通知并不是一户一户地给送上门,为了省事,就拿着一个手提喇叭走到屯中广播:“交公粮了…交公粮了…”,广播声在巷子中不时回荡,喊了好几个回合后,各家各户闻声纷纷自行前来领取交粮通知书,那个时候屯里的群众领取通知书和交公粮非常自觉,收到通用后不久便会按时去交缴公粮,基本上没有尾欠。
交公粮是一件非常严格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交的粮食必须得接受检验员的验收。验收人员出于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要求交缴的公粮必须粒粒饱满,干燥干净,这是硬性规定。要是哪一家谷子不干净或是不干燥,则验收不合格不能通过,验收人员在当时就像是一个严肃的主考官,点头或摇头,通过或不通过由他说了算。
验收员验收稻谷,是我参加交公粮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分。那个年代交通条件比较落后,只能依靠肩挑马驼运送粮食。大多数人家没有马匹驼粮,只好用箩筐装满谷子一担担挑到粮所去排队等待验收,当时我就在等待验收的时间里亲眼目睹了公粮验收的整个过程。
公粮的验收可不是那么容易就通过的,个别群众投机取巧,在装着粮食的箩筐或袋子的上半部分放一些比较干净的谷子,下半部分则是装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稻谷,想以这种方法蒙骗工作人员检验过关。验收员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一般都是身经百战、明察秋毫、久经考验的老将,验收谷子有他们一套特别的土办法,任何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的做法,在验收员的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完全徒劳无功。
验收员检验谷子,就像华佗看病一样望闻问切,俨然一副认真负责的样子。他们不只是看谷子的表面,还拿着一把平时装粥用的长柄勺子,专门挖到箩筐的下半部分去取出谷子进行检验,若是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一样的干净,再取一粒谷放到嘴上,用上下两颗门牙在谷子的正中间一压一咬,如果另一半谷子飞弹出来或是有一种干脆的感觉,说明谷子是晒得干的。要不就是取三五粒谷子放到水泥地板上,用穿着鞋子的脚踏踩上去,用力下压再转个90度角,把谷子的表皮弄掉,若是出现一颗颗完整的大米,说明稻谷是晒干的,则符合要求检验通过。如果弄不掉谷子的表皮或者是米粒压碎呈粉末状,说明谷子未晒干,就得退回重新晒干再验收。这种检验方法看似原始简单,但行之有效。一般群众都知道利用这种方法来识别谷子是否晒干,面对验收人员的验收结果也就无话可说、毫无争议。个别验收不通过被退回返工的群众无可奈何,只好挑谷子回去或者是直接在粮所的晒场上重新晒干后再验收,这对那些弄虚作假、偷工减料、走歪门斜道的个别群众是最好的惩罚。所以说,公粮既然是交给国家的,还是老老实实地上交高标准的公粮,千万不要搞这种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花样手段,不仅仅是交公粮,其他事情同样也是如此。当然,部分挨返工的群众也不是故意这么恶搞的。
排队—验收—上秤—交谷—取票,这是当时交公粮必经的程序。谷子验收过关后才能上秤,多退少补,上完秤,各家的公粮由各自扛到粮库中倒放在粮堆的最上面,最后领到交粮凭证才算是交公粮工作的完成。
我的母亲向来是老实农民,为了一次性通过质检顺利交完公粮,早早就叫上我把原本已经晒干了的谷子挑到晒场去再晒上一个上午,我们一面晒一面用簸箕在谷子上扇来扇去,把那些少量的秕谷全部扇走,弄得干干净净后再挑到粮所上交,做到了粒粒干净饱满,因此,我家上交的公粮从来是没有被返工过的。由于粮所距离我们家比较远,我们把公粮挑到粮所还得排队等候接受检查验收,加上来回两三趟路程,交公粮就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回到家里已经天色渐黑,感觉身心疲惫不堪。
2006年,中央颁布了新的农业政策,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宣告了一个农业税时代的终结,这一规定,让中国的老百姓大为振奋。前几年,国家还给农民发放了种粮补贴,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发展粮食生产,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种田种地的群众还得到了奖励补助金,这样的利好政策,恐怕群众做梦都想不到。
如今,我们国家富强起来了,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了,群众不但不用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等费用,还得到了国家的种种补贴,交公粮已成为了历史,昔日催交公粮的广播声和交公粮的情景也已经离我们远去,渐行渐远,消失在乡村的田地间,消失在村屯中的巷子里,消失在岁月的年轮中。
尽管这些年,群众已不用再交公粮,但每当我走过田间地头,每年看到群众收稻谷的繁忙情景,就勾起了我当年交公粮的点滴回忆。交公粮的时代,已成为了一种记忆,成为了一种怀想,我在记忆和怀想中,回味和咀嚼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于是写上此文,并无他意。
作者简介:黄崇,广西民族学院毕业,现任马山县乔利乡纪委书记,马山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和写作,用眼睛发现真善美,用笔尖记录新鲜事。
责任编辑:杨建华
排版编辑:丁 村
“乡土文学社”有关链接
乡土文学社章程
《长篇小说月报》征稿启事
《中国乡土文学优秀作品选》征稿启事
《今古传奇》合作项目投资策划
《当代商报·人物专访》收费标准
2020年作品推广稿费发放启事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兼小说组长)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第一流 排版工作室主任 陈缘 散文组长 陈淑娟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寿林 孙成纪 石海天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彼 铭 郭良美 皇 甫 谢文兴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