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无边话南音(中)
各人听过哩段歌音,
果然的确喺有心人。
哩啲乃喺旧时艺术品,
所以感领众人一点心,
希望你哋众人行好运,
如今老幼个个爽利精神。
——招锦成《收场曲》
广州中山大学门口卖唱的盲人夫妇(免胄堂摄)
而今讲到南音,反倒是港澳相比省城广州为盛。澳门前面已经提过,香港则有名唱家唐健垣挂牌教唱自作南音,也有荣鸿曾余少华等一辈学者致力于南音的保存和恢复。细说起这几位的渊源,却都绕不开一位香港地水南音的宗师级人物——杜焕(1910-1979)。今天便是要将银筝一拂,檀板一拍,讲一讲漂泊香江五十年的杜焕瞽师。
杜焕的生平被灌录成唱片,名为《漂泊红尘话香江》
杜焕所唱为地水南音。这一说法关乎南音的分类。一般南音分为两种。妓女在妓寨演唱者称为“妓寨南音”,而失明艺人所演唱者,则称“地水南音”。所谓“地水”,乃是《周易》第七卦“师”卦的卦象,此处作为“师”字的隐语。“师”是当时社会上对盲人的尊称,男性称“瞽师”,女性则称“瞽姬”或“师娘”。其实,这一说法十之八九出于瞽师自谓。因为当时瞽师的本业乃是占卜算卦,一如江南地区所谓“算命瞎子”是也。演唱南音,反而是瞽师招徕顾客的业余技能。瞽师既能算卦,必然谙熟卦象,其讳言自身残疾,乃以卦象自譬,也在情理之中。换了别人,倒未必有心给这帮瞽师们起一个如此典雅的别称了。
六十年代在香港街头的失明艺人,高胡与洋琴合作,应该是演奏粤乐而非南音
虽说粤人对盲人尊称为师,但是瞽师仍然属于社会的低下阶层,谋食艰难,多在酒楼、娼寮、烟馆等场所卖唱为生,随着香港依法取缔妓院和烟馆,瞽师这一职业也在上世纪中叶逐渐消亡。杜焕则是最后一代在妓寨演唱南音为生的瞽师,他不但是传统地水南音演唱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近代民间盲艺人生涯的一个历史见证。杜氏出生于广东肇庆的一个乡村,幼年时由于意外,疏于医治而双目失明。后来遭逢水灾,家道中落,无力谋生,便跟随瞽师学艺来到广州。学成之后,先是在广州卖唱。1922年,处于军阀时期的广州开始动荡,到1925年省港罢工,时局不稳,杜焕无以为生,1926年乘船渡海逃来香港谋生,从此与香港结下不解之缘,最终成为香港本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
杜焕在演唱龙舟
杜焕的唱法,行内人称“烟屎喉”,并不像一般南音唱得那么低沉,而是高亮又带些沙哑,与明代昆曲家魏良辅所谓的“沙喉响润”倒是有暗合之处。他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又擅长以丰富的节奏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因此很受时人欢迎。初到香港时,杜焕在当时庙街的妓寨卖唱,收入甚丰,于是有了在香港长期生活的的念头。数月后杜焕回广州拜别业师,回到香港,开始在油麻地吴松街一带的娼寮卖唱为生。彼时香港歌舞升平,一晚卖唱所得有两三元之多。手头阔绰之后,杜焕娶了一位女歌伶为妻,育有数子。然而1935年开始香港禁娼,杜焕开始生活无着,生活一落千丈,数年内妻儿病故,又加以二战期间香港沦陷,境遇极为凄惨。战后电台广播出现,瞽师卖唱已经无法吸引顾客,杜焕不得不落魄街头。幸而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电台邀请其每周在电台演唱才得以度日。七十年代开始,流行曲兴起,电台取消了南音节目,杜焕又失去经济来源,终于1979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杜焕1975年在香港大会堂演出的节目单
今天我们能够听到杜焕的演唱,必须要感谢一位著名的民族音乐学者荣鸿曾教授。荣鸿曾当时正在哈佛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师从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的长女赵如兰教授。当其回港进行粤剧的调查研究之时,偶然有一次机会听到了杜焕的南音演唱。民族音乐学的训练立刻使得荣鸿曾感觉到杜焕演唱的价值,并计划为其做一系列现场录音以保存珍贵的资料。
荣鸿曾与杜焕在富隆茶楼
1975年,荣鸿曾在上环水坑口的富隆茶楼为杜焕安排了为期三个月左右共42小时的演唱。不但保留了杜焕毕生所学的精华曲目,也忠实还原了当时茶楼生活的各种音响效果,如鸟鸣声,交谈声,“虾饺烧卖”的吆喝声等。听去恍如一幅旧时香港社会的民俗风情画。录音后数年杜焕去世,富隆茶楼也不久结业,地水南音从此绝迹于香江。
富隆茶楼录音现场,远处为杜焕,墙边挂着的是茶客带来的鸟笼
回首荣鸿曾与杜焕的相遇,几乎可以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荣鸿曾出身于无锡巨族荣氏,曾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双料博士,弹得一手好钢琴,还是香港琴家蔡德允的高足,旅居美国的古琴名家,又在香港和美国执掌教席多年,一手开创了香港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其胞弟荣念曾毕业于加大伯克利分校的建筑学专业,是当今香港文化界和戏剧界的泰斗人物。可谓是满门精英。而杜焕则是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典型畸零人。荣鸿曾之所以垂青杜焕,与其说是从杜焕的草根音乐得到了心灵上的共鸣,倒不如说是其以研究者(同时也是“他者”)的身份对某种异质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荣鸿曾的古琴老师蔡德允女史,年近百岁仍不失闺秀气度
实际上,从荣氏一贯的研究中,就可以发现他对精英文化的认同与迷恋。荣鸿曾在港时曾随泛川派名家蔡德允女史习琴,而蔡女史最终也成为了荣氏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他为蔡德允女史所作的传记中(这也是荣氏的代表作),荣鸿曾不厌其烦地对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与审美规定者的“精英(literati)”角色进行说明。精通古琴诗文书法,相貌娟好的大家闺秀蔡德允,显然是精英文化的天然代表者。而其貌不扬,人称“拐(粤语:青蛙)师傅”的杜焕,一生混迹烟花,颠沛流离,还染有鸦片烟瘾,这样的形象在精英世界中几无容身之处。因此,在荣氏后来的研究中,古琴的声音不断回响。而杜焕则悄然失声,从荣氏笔下逐渐淡出。人海茫茫谁非过客,荣博士与拐师傅,亦只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留下匆匆一瞥而已。
豚父,幼生廣陵,弱冠南渡,僑居吳門,遊學四方。浙江大學音韻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語言學博士,論文致力於漢語雙元音數理模型之構建。能洞簫,嘗與粵中老曲師遊。亦略知吟哦,好金石書畫而不工。有語音學著作及譯著數種行世。
听雪馆,音乐、书画与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