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欲望,人会变成“鬼”!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4卷,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
【原文】
丁、傅宗族骄奢,皆嫉傅喜之恭俭。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孔光、师丹共执以为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依违者连岁。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朱博与孔乡侯傅晏连结,共谋成尊号事,数燕见,奏封事,毁短喜及孔光。丁丑,上遂策免喜,以侯就第。
【译文】
丁、傅宗族的人骄横奢侈,都对傅喜的谦恭节俭十分忌恨。还有,傅太后要求称尊号,想与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一样尊贵,傅喜与孔光、师丹共同坚持认为不可以。哀帝难以违背朝廷大臣的正当议论,又内受傅太后的逼迫,犹豫不决,拖延了一年多。傅太后大发雷霆,哀帝不得已,就先把师丹免职,希望借此使傅喜受到影响和触动。傅喜却始终不顺从。朱博与孔乡侯傅晏勾结,共谋促成变更傅太后的尊号。他们多次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并经常呈递密封奏书,攻击诽谤傅喜以及孔光。丁丑(疑误),哀帝下策书免去傅喜的官职,以侯爵的身份离开朝廷,返回宅邸。
【解析】
之前提到,傅喜和王莽很相似,包括在上面的材料中,傅喜被傅丁外戚中的自己人嫉妒,与当年王莽被王氏外戚中人嫉妒都如出一辙。
傅喜的情况相对特殊,王莽获得了王氏外戚中上层的支持,而傅喜没有。
傅太后也非常不喜欢傅喜。再加上材料中的朱博、傅晏在其中搞事情,导致傅喜被免。
本来开局非常不错的傅喜为什么惨淡收场,还要从这几个方面说说。
1.标杆性人物
丁、傅宗族骄奢,皆嫉傅喜之恭俭。
注意,傅喜此时是大司马,是丁傅外戚的台面支柱人物,他表现出恭俭好像是他一个人的事,怎么别人会嫉妒?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心理层面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很多时候,一个人优不优秀并不在于他自己,而在于它和谁比。
但问题来了,没有人愿意做背景板,尤其是用自己来衬托别人优秀,更别说用自己的不堪来衬托别人厉害。
傅喜恭俭没错,是丁傅外戚的骄奢衬托出来的。
对于这些人而言,傅喜如此不就把他们给衬托的混蛋了嘛?
再加上一个群体心理效应,如果一群人中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是大概率的会排斥甚至打压此人。
其二,利益层面上。丁傅外戚从原本的诸侯王外戚成为皇族外戚。
本来想着能够好好地享受、作威作福,现在傅喜上位,搞这一套,让其他人想玩了、想造作都不了,如此挡着大家,自然是要被嫉妒被针对。
再加上,大家都是丁傅外戚,凭啥傅喜上位?凭啥不是我?
2.理念冲突
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孔光、师丹共执以为不可。
傅太后和傅喜作为丁傅外戚上层,本来应该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
但是傅喜却在很多事情上与傅太后对立。
傅太后预想是通过傅喜来释放影响力,并实现对朝堂的控制。
傅喜有自己的想法,并与傅太后背道而驰,如此不但代表不了傅太后的利益,更与丁傅外戚整体利益相悖,最关键傅喜的存在造成丁傅外戚撕裂。
傅太后越发不喜欢傅喜,甚至到最后起了收拾傅喜的心思。
从傅太后的角度看傅喜也理解,本来一家人指望能帮衬,结果都头来不但不帮,而且还拆台。
这种被寄托期望的亲人所背叛的感觉,只会比敌人更怨恨。
3.利益冲突
朱博与孔乡侯傅晏连结,共谋成尊号事,数燕见,奏封事,毁短喜及孔光。
如果看原文,朱博、傅晏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但细细思考,这也是两人必然的行为。
一方面,傅晏、朱博等人为了把这事办成,自然相关阻碍人即傅喜要摆平。
另一方面,也是朱博、傅宴,希望通过上傅太后尊号一事,来获得傅太后支持,进而上位。
再者,傅喜的位置也是傅晏想要的,傅喜不下来,傅晏怎么上去?
诸多方面的因素汇聚在一起共同造成傅喜免职。
【闲扯】
看完上面的材料,如果从傅喜的角度其没什么东西。
无非就是坚持本心、不做妥协、实事求是。
但是如果从傅太后、丁傅外戚、朱博傅晏三个方面去看他们为什么要动傅喜,关键还是人的欲望在作祟。
丁傅外戚是害怕当前利益的失去;傅太后是欲望想要而不能得;朱博傅晏则是对贪念在躁动。
这其实也反应了咱们在面对欲望时候的三种常见心态。
害怕失去的恐惧、得不到的愤怒、索求更多的贪婪。
欲望这个东西,不好定性,关键在于欲望是什么、用什么来体现。
就好比说在职场,升职加薪和升官发财其实某种程度可以等号起来,但是两种表达的初心完全不同,高下立判。
又比如,升职加薪你用什么方法?是踏实做事提高个人价值输出,还是拉帮结派给领导送礼。
两个方面,可能各有得失,但是显然在社会观念中后者就是糟粕。
所以,面对欲望应该报以平常心,更应该时刻警惕自己不能被欲望所吞噬,变成反被欲望所驱使的奴隶。
有句话在以前的内容中提过几次。
看《资治通鉴》不应当只看到权谋,更应该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来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
学东西或许不会学一辈子,但是内心的修炼却是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