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写下一首词,将心酸写得热血沸腾

作者:凯紫

来源:凯紫的诗词之美(ID:kaizisc)

他是南宋词坛霸主,一个能和苏东坡并称的豪放词人;
他还是著名爱国将领,一个能在万军中取敌人首级的勇士;
他豪情万丈,又嫉恶如仇,他就是被称为“大宋第一古惑仔”的辛弃疾。
有人说,他将别人的苟且活成了热血。
我深以为然,即使是满腹心酸,他也能将词写得热血沸腾,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甚至被誉为“辛词之首”。
全词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66岁了。
我们都知道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所以一直被排挤,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闲居老家。
直到1203年,韩侂胄成为宰相,执掌朝政,提出“北伐”,辛弃疾这些主战派才重新得到重用。
但是韩侂胄的“北伐”是有目的的,他希望通过打败金兵来赢取更多的政治威望,说白了这不过是他为了巩固势力所使用的一种手段罢了。
韩侂胄急功近利,而辛弃疾却认为战场瞬息万变,需要知己知彼,辛弃疾与他道不同,自然是不会得到重用。
后来辛弃疾就被贬为镇江知府,本以为终于可以为国效力,没想到最后还是空欢喜一场。
在镇江的他经常登上北固楼,遥望远方,思绪纷飞,写下很多怀古诗词,这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词的上阙开头两句写的是他最欣赏的英雄——孙权。
北固亭坐落于镇江(京口)的北固山,三国赤壁之战,孙权为了更好地指挥前线,曾将治所迁移到京口,所以词人才会一登上北固楼,就想起当年英姿勃勃的孙权。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在词中盛赞孙权,他在另一首词中曾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在他看来,19岁便继承父兄基业,统领江东子弟,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的孙权,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接着的两句感慨世事沧桑。
如今不仅是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无处可寻,就连当初他修建的舞榭歌台,也在风雨吹打下,杳无踪迹了。
这种人也非,物也非的感慨在怀古诗词中也算是很常见了。
上阙接下来的几句,写的又是另一个和北固楼息息相关英雄人物——南朝宋武帝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南北朝人,原本是北府(京口)军将领。
后来他以京口为根据地,对内平定叛乱,消灭各诸侯割据势力,取代东晋政权,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曾两度挥军北伐,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后世甚至有人称之为“南朝第一帝”。
对于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辛弃疾自然是钦佩的。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也渴望能出现这样的明主,带领军民,挥师北上,收复中原,可惜这不过是个幻想罢了。
接着的下阕开头三句写的依然是宋国北伐之事,只是主人公已经不是刘裕,而是他的儿子刘义隆了。
对于刘义隆,词人明显是持批评态度的。
虽然刘义隆和他的父亲一样,有着“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但他急功近利,草率用兵,最后被北魏拓跋焘大败,仓皇逃窜,宋国国势也因此一蹶不振。
词人引用刘义隆的例子,实际是在劝诫朝廷,吸取历史的教训,莫要轻举妄动。
接着的两句是他在回忆当年起义反金的那段岁月,即使43年已过,如今想起,依然是热血沸腾。
接下来的三句还是对历史的追思。
“佛狸”是北魏拓跋焘的小名,当年他反攻刘宋时,曾穿过长江北岸,在此建立行宫,也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如今也成了当地百姓供奉神祗的地方。
本来应该是侵略的见证,最后却成了祭祀的地方,不得不说是天大的讽刺。
辛弃疾举这样一个不堪回首的例子,就是为了警醒当时的统治者:
北伐的事业刻不容缓,若是再拖下去,那些已被统战地区的民心恐怕再也收不回了。

他希望朝廷可以真正重视北伐事业,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应付了事。
最后三句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和“宝刀未老”的能力,就像王勃所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可惜的是,在北伐前夕,他就被韩侂胄一伙人挑刺免去职务,他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他一生的遗恨。
这首词悲凉豪壮,即使是满肚子的心酸委屈,词人写的也是十分的慷慨悲壮,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后来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曾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不知你认为这首词能不能算辛词第一呢?

凯紫,低沉磁性的治愈男声,全网音频超10亿点击,每晚10点为你读诗。他的公众号:凯紫的诗词之美(ID:kaizisc),新浪微博:@凯紫。用他的声音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夜晚都陪在你身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