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拥有众多古都名城,为什么河南省会却设在新兴的郑州?

河南省会

作者:雄鹰    编辑:Thomas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河南也拥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和古都,洛阳和开封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首都。
从秦朝到唐朝的近千年中,长安和洛阳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安史之乱爆发后,国都长安和经济重镇洛阳因受到战争冲击而衰落,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从关中迁到中原。到北宋,地处中原腹地的开封成为国都。
▲开封府曾作为北宋时期的都城而存在
元朝在地方首创行省制度。自陕西设省以来,西安一直延续其在关中地区历史上的中心地位,直到今天依旧是陕西省会。开封自宋朝以来就是中原的政治中心,使其保持了河南行政中心的地位。
然而在1954年,河南还是决定把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郑州这个“后起之秀”,为什么能挤掉古都洛阳和开封成为河南的省会?
▲ 河南地图

一、洛阳:中原门户,关中守卫
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处于温暖时期,水源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十分适合耕作,也是适合人类生存的理想场所,大量人口的繁衍为此后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属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平原不仅水系发达,水量丰富,而且四周多被群山环绕,战略上“易守难攻”,是封建王朝理想的定都场所。秦朝统一中国后的千年里,关中平原就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关中北靠黄土高原,南临秦岭,东隔函谷关与中原交界,是理想的筑城场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已难以满足封建王朝的要求。为了维系统治,外部的粮食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洛阳地处中原和关中交界,三面环山,西接函谷关,是中原陆路前往关中地区的必经之路。洛河水量丰富,亦是中原进入关中的水运交通枢纽。当关中平原是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时,洛阳则作为长安在中原的“屏障”。守卫好洛阳,对关中来说至关重要。
▲洛阳三面环山,一面朝着广阔的中原大地,对关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利用洛阳坐拥山河之险的优势,修筑多处关隘,意味着洛阳既可以作为陪都而存在,在特殊时期也可以作为首都。自东周第一次定都洛阳以来,此后的东汉、西晋等多个封建王朝曾在洛阳定都。
▲古代洛阳的关隘图(电脑复原)
与此同时,随着关中和中原地区人口剧增,在生产力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北方人口承载能力逐渐接近了上限,促使源源不断的汉人南迁。经过几代人的开发,气候更湿润的南方,成为中国又一个重要产粮区。
出于巩固统治、加强南北联系的需要,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长安、洛阳与南方的联系。洛阳成为了隋唐时期南粮北运的重要节点,巩固了“关中门户”的地位。唐朝期间,洛阳被确立为“东都”,甚至一度将部分办公地点转移到洛阳。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洛阳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富庶的城市。
▲大运河的开通让洛阳更加繁荣

二、关中衰落,洛阳让位开封
然而,开元盛世后的“安史之乱”在755年爆发。在7年的混乱中,关中地区成为了唐军和叛军交战的主战场。尽管唐朝最终战胜了叛军,但长期战争耗尽了唐朝的国力。
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使关中逐渐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秦朝到唐朝的千年时间里,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口的剧增。关中因平原面积狭小,已再也无法满足大规模垦荒的需要,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和环境的恶化,关中地区水灾旱灾不断,导致越来越多人迁出关中。
与关中临近的中原,平原面积广阔,适合大面积耕种,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中原开始逐渐取代关中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在过去,洛阳作为中原通往关中的枢纽和屏障而存在。而当关中地位丧失,洛阳反而处在了中原偏西的“边缘”位置。
▲当关中衰落,洛阳从“两地枢纽”变成“边缘地区”
汴州(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在运河通济渠和黄河的交汇处,有利于整合中原的资源,逐渐取代洛阳成为了中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北宋国都东京(开封)的地图
此后的五代北方政权以及北宋的百年时间内,开封坐拥地理优势和水利便利等条件,成为国家都城。尤其在北宋,经历从宋太祖赵匡胤等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到宋徽宗时期,首都开封空前繁荣。
▲清明上河图,体现了开封的繁华
但相比洛阳,开封的繁华过于短暂。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国防实力孱弱,无力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1127年金灭北宋,宋朝皇室赵构南迁并在杭州定都,史称南宋。
南宋虽然没有放弃收复中原的努力,但实力限制一直无力收复中原。中国形成宋金对峙的局面,直到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元朝建立后定都北京,意味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从此迁出中原地区。
出于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地方行政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包括关中在内的周边地区设“陕西行省”,省会西安。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周边设“河南江北行省”。开封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原的政治经济中心,因而成为省会。
▲元朝的行省划分
明朝沿用行省制度进行调整,在南京及周边设直隶省,河南江北行省被缩小,河南省成型。清朝基本上沿袭明朝区划,今日河南省的范围大致确立,开封依旧为河南的省会。
▲明朝地图,其中开封为河南宣抚使的行政中心

三、广修铁路,郑州后来居上
从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之后,开封一直延续了其在中原地区的重要地位而作为河南省会。然而,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却意外给开封下辖的郑县带来了机遇。
鸦片战争后,为了掠夺中国丰富的资源,各路列强纷纷在中国取得了修筑铁路的特权。铁路作为一种技术传入,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脚步。为了抵御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着手准备自己修建铁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救。
▲ 近代铁路修建仪式
1899年,在张之洞的主持下,一条北起北京,南至汉口的京汉铁路开始修建。在铁路的规划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址问题:从哪里穿过黄河。
最初的规划中,郑县(郑州)、省会开封和古都洛阳成为当时的三个备选。铁路修建要考虑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尽量走直线,多走平原少穿隧道。三面环山的洛阳就被排除在外。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因素导致开封一带的黄河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悬河,意味着要从开封穿越黄河,不仅提高了修筑成本,且后期维护成本极高,风险大。
▲黄河开封段因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悬河,不利于铁路修建
相比之下,郑县北部的邙山头不仅宽度短,而且水流相对平稳,施工难度小,成本低。因此,京汉铁路决定选择经过郑县跨河,绕过了省会开封和古都洛阳。
▲郑州邙山头
1906年,全长1214公里的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为了能够连起省会开封及西部重镇洛阳,清政府在京汉铁路竣工后着手修建183公里长的汴洛铁路,并于1909年竣工。两条铁路在此交汇,为郑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京汉铁路,汴洛铁路在郑州交汇
铁路运输凭借着速度快,运量大的优势逐渐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伴随着铁路带来的巨大福利,郑县成为了中原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铁路带来的商业繁荣和大规模人口流动,让郑县(1931年改名郑州)逐渐完成了从县城向城市的转变。
到抗战之前,郑州火车站附近的商铺已经有1000余家,成为重要的商埠,经济实力直追开封和洛阳。
▲ 新中国成立后的郑州地图,随着铁路而繁华的城市
京汉铁路和汴洛铁路为郑州发展为城市奠定了基础,而两条铁路线的延长,则使得郑州的地位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汴洛铁路基础上,修建了东接苏北重镇连云港,西甘肃兰州的陇海铁路,陇海线成了中国东西的交通要道。
与此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把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在一起,京广铁路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两条中国最重要的铁路线在郑州交汇,给郑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地。地处铁路要道的郑州,成为了河南粮食和棉花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经之路。郑州抓住这一优势大批兴办棉纺织厂,成为了重要的纺织中心,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
▲郑州国棉一厂,是老郑州工业化的见证之一
除了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优势之外,焦作的煤矿资源也通过郑州运往全国各地,为郑州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又一资源支持。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了郑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上层人士”纷纷建议将省会搬迁到郑州。
然而,开封既是古都,又是长期以来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相对来说郑州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突出。郑州取代开封成为省会也经过了一番讨论。
20世纪50年代初 ,河南省方面认为开封与郑州相比,交通上不占据优势,经济上被郑州超越,对全省辐射能力逐渐下降。而且黄河的开封段形成了地上悬河,对安全造成隐患,或多或少会影响省会的地位。
相反,作为中国交通枢纽的郑州坐拥更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容易对全省形成辐射。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从开封迁往郑州。省会搬迁郑州后,伴随着铁路交汇和工业化带来的福利,郑州不负众望,成为了河南经济的领头羊,并在全国城市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排名内陆城市第15位。
▲ 郑州进入15强,已经算是个突破
尽管作为省会的历史不长,但郑州还是发挥了相应的辐射作用,基于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战略,旨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和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有“历史包袱”。而郑州却是一座新兴的省会城市,如何进一步发挥省会的带动作用,并带领全省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也将会是上亿河南人民的期望。

▲ 现代化的郑州

作者:雄鹰    编辑:Thomas (唐)
本文为“环球情报员”长期作者原创作品

—(End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