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33
【原文】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当初,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解析】这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文字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但删去了“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部分。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行为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譬如韩信的忍辱负重。
关于韩信的家世,有人根据姓氏认为是韩国王室后裔。笔者并不认同。如果是王室后裔,自秦灭韩国算起,也没过几代人,积蓄总是有的,不至于家贫。富不过三代,到家贫应该隔了多代。中山靖王到刘备隔了十几代,所以刘备落魄得只能织席贩履为业。但是,落魄贵族是可能的,因为韩信好带刀剑,而剑在古代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拥有。韩信既贫(没有钱财)且穷(没有官职),又不会赚钱,不能做商(流动着贩卖商品)贾(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只能到别人家蹭饭吃,因而不大讨人喜欢。韩信曾经在亭长家蹭了几个月饭,吃得人家老婆都不高兴了还不自己离开。亭长妻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韩信还算有自尊,不会去乞求别人施舍。不会做农活,不会经商,那就只好去钓鱼维生了。但是,技术不行,还是挨饿。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可怜他,连续几十天分饭给韩信吃。韩信就非常感激,知恩图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怒气不争,哀其不幸。这里的“王孙”有许多意思。1.王爵的子孙2. 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3.朋友4.隐居的人5.对人的敬称,其实是敬称。有人认为韩信是汉初三大名将,一生从无败绩,必然出自名师或者家传。但是,韩信军事水平也可能是在战争中逐步学习提升的,归刘邦后大成。
韩信游手好闲,到处蹭饭,没人喜欢。就有青年屠户侮辱韩信怕死,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在古代都是士可杀不可辱,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愤而杀人了。但是,杀人偿命,一命换一命值得么?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孰视是做什么,记住他日后报仇么?韩信是在做思想斗争,忍还是不忍,不忍自己的抱负就没机会实现了,忍的话就要承受胯下之辱。最终,韩信还是选择了忍。忍辱也意味着不在乎他人的评价,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苏轼《留侯论》中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用来形容这个时候的韩信,也是恰当的。当我们受到侮辱时,可以忍住么?但是,当家人朋友受到侮辱时又该怎么做?则是见仁见智。
【原文】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翻译】待到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了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没有重用他。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仍然不为人所知,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刚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而不处斩,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这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解析】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刘邦入汉时跟随他的下属有:
丞相:萧何
太仆:夏侯婴
中谒者:齐哀侯
御史大夫:周成
治粟内史:棘丘侯襄
郎:吕臣、孙赤
将军:曹参、郦商、周勃、陈豨、郭蒙、尹恢、华无害、陈胥、纪成
骑将:傅宽、庄不识、丁义、丁礼、纪信
刺客将:陈濞
越户将:吕博国
越队将:摇毋
楼烦将:丁复
骑郎将:王吸
郎将:毛泽、靖侯赤
都尉:吕博国、董渫
二队将:蛊逢、陈涓、戎赐、刘钊
十队将:高邑
骑都尉:靳歙
左司马:孔藂、陈贺、唐厉
连敖:吕殴、周灶、韩信、华寄
郎中:灌婴、樊哙、薛欧、周定、沛嘉、母侯疵、单宁
要了解韩信在项羽和刘邦手下的地位,可以从其他人的升迁过程判断: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戎赐:以连敖从起薛,以二队将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籍军,为将军。侯,千户。也就是连敖到将军要经过连敖、二队将、都尉、将军四级;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迁为郎中,从入汉中。击章平军好畤,攻城,先登陷阵,迁郎中骑将。从击秦车骑壤东,却敌,迁为将军。但是骑兵也有骑都尉,也就是郎中到将军要经过郎中、郎中骑将、骑都尉、将军四级。再结合陈平以故楚都尉,汉王二年初从修武,为都尉,迁为护军中尉。可以知道连敖和郎中是平级的。韩信投奔刘邦地位并没有得到提升。
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投奔刘邦?郎中是春秋战国为郎官通称,侍从君主左右,参与谋议,执兵宿卫,亦备差遣出使。韩信在项羽账下参与谋议,说明其军事水平得到了一定认可。但是,郎中离韩信想做的将军还隔了好几级,而项羽却只是重用亲友,使得韩信看不到发展前景,于是投奔了刘邦。到了刘邦账下,韩信依然没有表现机会。
韩信为什么会犯法?有人或许认为韩信是故意犯法引起刘邦注意。但是,犯法并不是特别的事,怎么就会引起刘邦注意?还有是13个人一起问斩,何不做点特别的引刘邦注意。而且,犯法要杀头的,命运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中,韩信甘心就这么死去么?胯下之辱不是白承受了。幸好韩信一番话打动了主管车辆、马匹的高管太仆夏侯婴,升了二级,得到了治粟都尉的职务,成为了负责后勤的中层管理人员。
【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翻译】韩信好几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觉他不同于常人。待汉王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谒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骂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跑呀?”萧何说:“我不敢逃跑哇,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啊。”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呀?”萧何道:“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已是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找,说追韩信,纯粹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崐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郁沉闷地老呆在这里呀!”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却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所以要离开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的完备仪式,这才行啊。”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各自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
【解析】韩信为什么出走,会不会是以退为进?治粟都尉使得韩信可以和直管高管萧何直接交流,并得到了萧何的认可。然而到了南郑,汉军大量逃亡,治粟都尉又不直接统兵打仗,很难通过军功晋升,韩信就想另投明主寻找机会了。
笔者认为,韩信离开时是这么考虑的:刘邦懂政治,善于收揽民心,拥有争夺天下的资本。但是,军队战斗力是其不足,我投奔刘邦本来是强强结合,可以有所作为的。可现在将领和士兵都逃走了,表明刘邦并没有东进争夺天下的意思,至少不善于鼓舞士气。这个时候还不用我韩信,等士兵都逃完了,想再训练出一支军队争雄天下,恐怕战略时机已经错失了。我也走吧,如果刘邦真想争天下,自然会来请我回去;如果没人追我回去,那就再找机会吧。
萧何知道韩信离开,怕追不到人,没向刘邦请假就约下追韩信去了。劝韩信回来自然要做思想工作,韩信在向萧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和刘邦下一步战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马上成为一军统帅。既然萧何追人,就表明了他认可韩信是无双国士,可以担当大将军。回营后,积极向刘邦推荐韩信。将军还不行,非得大将军。召见给予职位还不行,还要登坛拜将,以表明对韩信的尊重。正是萧何的知人荐人,成就了韩信的兵仙之名,也成就了刘邦的帝业。由此,可见人力副总裁这一岗位的重要性。
刘邦用韩信为大将军是一件容易的事么?如果是天下名将,用为大将军还可以让将军们心服。但韩信并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战功,将军们会服从韩信么?以致于知道是韩信做大将军,一军皆惊。如果韩信名不符实,会损害刘邦的领导力和威望,下属们会觉得刘邦用人太儿戏。一般的领导,高管职位的任用,至少要和韩信谈一谈,刘邦却选择了完全信任萧何。这种信任何其不易!也正是这份信任让刘邦得到了萧何的忠诚,在项羽劝韩信自立不参战的时候,韩信选择了忠于刘邦。
【原文】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暗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留萧何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翻译】授任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说道:“丞相屡次向我称道您,您将拿什么计策来开导我啊?”韩信谦让了一番,就乘势问汉王道:“如今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就是项羽吗?”汉王说:“是啊。”韩信道:“大王您自己估量一下,在勇敢、猛悍、仁爱、刚强等方面,与项羽比谁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赞许道:“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您在这些方面比不上他。不过我曾经事奉过项羽,就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吧:项羽厉声怒斥呼喝时,上千的人都吓得不敢动一动,但是他却不能任用有德才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了病,他会怜惜地流下泪来,把自己所吃的东西分给病人;但当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而使诸侯臣服,但却不占据关中而是建都彭城;背弃义帝怀王的约定,把自己亲信偏爱的将领分封为王,诸侯忿忿不平;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国国王,而让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迁移逐赶到江南;他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害毁灭的;老百姓都不愿亲近依附他,只不过是迫于他的威势勉强归顺罢了。如此种种,使他名义上虽然还是霸主,实际上却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盛是很容易转化为虚弱的。现在大王您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那还有什么对手不能诛灭掉啊!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悦诚服的呢!用正义的军事行动去顺从惦念东归故乡的将士们,那还有什么敌人打不垮、击不溃呀?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个王都是过去秦朝的将领,他们率领秦朝的子弟作战已经有好几年了,被杀死和逃亡的多得数也数不清;而他们又欺骗自己的部下,投降了诸侯军,结果是抵达新安时,遭项羽诈骗而活埋的秦军降兵有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以脱身不死。秦地的父老兄弟们怨恨这三个人,恨得痛彻骨髓。现今项羽倚仗自己的威势,强行把此三人封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爱戴他们的。大王您进崐入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您在关中做王的。而且按照原来与诸侯的约定,大王您理当在关中称王,这一点关中的百姓都知道。您失掉了应得的王位而去到汉中,对此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您起兵向东,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征讨的文书就可以平定了。”汉王于是大喜过望,自认为韩信这个人才得到得太迟了,随即就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众将领所要攻击的任务,留下萧何收取巴、蜀两郡的租税,为军队供给粮食。
【解析】拜将完毕,刘邦自然要和韩信聊聊他这个大将军的未来规划,你觉得我下一步要怎样才能争雄天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中对”。韩信的“汉中对”分为:
第一步,分析天下形势,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项羽!那么,刘邦和项羽相比,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优势?刘邦自认为勇悍仁强都不如项羽。韩信因为曾经跟随过项羽,对项羽非常了解,知道其不足:第一,项羽的勇悍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只能凭借一己之力,而不能用人借助其他将领的勇猛。第二, 项羽的仁爱是在生活上对他人友善,却不懂得人性,用功名爵位激励将士。第三,项羽失去了民心,外强中干,很容易变弱。项羽军事实力虽强,却做了几个错误的决策,一是选错了根据地,西楚是四战之地,兵力不得不分散,而关中只有西面需要攻守,有稳固的后方,可以从容应对;二是统一战线没做好,分封亲信的人为王,不少起义军诸侯不满;又驱逐了义帝,无法打着义帝的旗号做统战,反而让刘邦利用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建立了同盟。三是群众路线没做好。
第二步,刘邦要如何利用项羽的不足,击败他。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任人唯才而不是任人唯亲;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赏罚分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用正义的旗号激励士兵,获得人民的支持。
第三步,当下的军事行动,如何夺取关中三秦?三秦王投降项羽,导致20万降卒被项羽杀了,失去了关中民心。而刘邦在关中的政策却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攻下三秦很容易,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史记·汉高祖本纪》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记载有,韩王信曾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夺取关中必须马上进行,否则等天下安定人心归附后,就失去机会了。事实上,刘邦也有入关中的想法,但是没有把握,韩信对于天下形势尤其是项羽强弱的分析坚定了刘邦出关中的信心,使其最终下了决定。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这一细节不少人可能会忽略,却是刘邦的一个重要优点:实事求是。很多领导喜欢听恭维奉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创立事业需要画大饼放大优势激励人心,但也要面对不足,只有面对才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刘邦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赢得了韩信的钦佩。
【原文】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又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于废丘,而遣诸将略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以迎太公、吕后。项王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翻译】八月,汉王领兵从故道出来,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兵败逃跑;在好停下来与汉军再战,又被打败,逃往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东进到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了雍王章邯,并派遣将领们去攻夺各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都投降了,汉王便把他们的地盘设置为渭南、河上、上郡。又命将军薛欧、王吸领兵出武关,会合王陵的军队去迎接太公和吕后。项羽闻讯,出兵到阳夏阻拦,汉军于是无法前进。
【解析】有个著名的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就是韩信表面上派人修被刘邦烧毁的栈道,迷惑对手,事实上却悄悄从故道袭取陈仓,从而出奇制胜。故道,道路名,又称陈仓道、嘉陵道,早在西周时即已开辟。商周之际,秦蜀间南下或北上已皆经此道。因而,章邯派重兵布防是可以预知的。事实上,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须昌(赵衍)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后为河闲守,陈豨反,诛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为,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可见章邯在陈仓确实布置了重兵,刘邦攻不下都打算回汉中了,是赵衍献上了一条守军不知道的小路、险路,刘邦用奇兵从“他道”攻下了陈仓城,击败了章邯的军队。暗度陈仓说的应该是这支奇兵。
分析陈仓之战,需要先对比刘邦和关中的军队数量:刘邦带去汉中的军队是3万,路上不断有逃兵,即使到了南郑有所补充,估计也就3到5万。秦国本来有20万降卒,被杀了。但刘邦10万人马有7万留在了关中,加上三秦可以补充兵力,至少有10万人马,数量上是刘邦的两倍。而且攻难守易,刘邦要攻打城池,人数就显得更不足了。要创造优势,就需要分散对手的兵力,那就是制造多路进攻的可能性,除非章邯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好,知道了刘邦的兵力部署,否则就只能分兵防御。《三国志·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也就是分几路攻打关中。
要从汉中盆地进入关中平原,必须翻越一条平均海拔高达两千余米的秦岭,其从东到西,依次有五条谷道(包括栈道)可以选择:
第一条:子午道(当时称蚀中道),也就是汉王从咸阳进入汉中的道,从杜南入蚀中。全长六百余里。不过为了迷惑项王,去辄烧绝栈道,要走这条道就需要先修栈道。
第二条:傥骆道。这条道有优有劣,优点是这条路是所有谷道中最短的一条,只有420里;劣势是这条路号称“屈曲八十里,九十四盘”,非常之险仄。故此道亦不适合大规模进军。
第三条:褒斜道,也就是当年秦惠文王取蜀之道。这条道距离也比较短,大约为470里。不过,褒斜道的大规模修建,还在汉武帝时期,彼时这也是一条小道,当然情况要比傥骆道好很多。所以是项羽所封雍王章邯重点防备的谷道之一,若由此道攻击,恐难以起到出其不意之效果。
第四条:散关道(又称陈仓道、故道)。此道是由今陕西汉中沿着汉水一路向西,经今陕西勉县(为汉中西面门户,即刘备与曹操汉中之战的阳平关与定军山所在),至今略阳,然后再沿故道水(即今嘉陵江,唐以后改称)折向东北,经今甘肃徽县、陕西凤县,北出关中四塞之一的大散关,经故道县,最终到达关中的西南门户陈仓,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市。这条道因沿嘉陵江,山路平坦宽阔,是秦岭主干道的主干道,且比上述三道都要远很多,难以起到出其不意之效果,而章邯也一定必定以及肯定会对其严密防守,看来也不似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五条:祁山道。此道是由今陕西汉中一路沿着汉水西至今甘肃略阳,然后经祁山沿着汉水顺流而上,经下辩(今甘肃成县)、西县(今甘肃礼县),北入今甘肃天水一带的陇西地区,再越过陇山(今六盘山)东下,可以绕到陈仓侧背。三国时诸葛亮数次北伐于魏,用兵祁山,走的就是这条道。
因而,刘邦攻打陈仓是最终走的故道和祁山道两条路,同时派人修子午道迷惑章邯。而诸葛亮之所以没法攻破陈仓,就是因为有先例在前,魏国已经对祁山道加强了防御,起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