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组织目标设计好三项基本机制

  • 作者:苗兆光   华夏基石集团副总裁

  • 来源:华夏基石研究精选集《混沌与秩序》(上下卷)

  • 管理咨询业务或其他合作请加微信s13611264887

任正非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金钱的欲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钱分不好,人是没有动力的。

1、领导、机制、管理三者的产生顺序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既没有管理,也没有机制。只要有一个领导,也能够建立起一个企业,但是,没有机制领导的团队是走不远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必须需要有机制的支撑。有了机制的支撑,企业能够进入高速成长的阶段,但能否实现这一阶段的最终跨越,则需要有管理参与进来,进行管理的协调。如果管理上不去,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成长过程,所以,一定是领导力、机制和管理这样一个先后的顺序。反之,当管理失效,往往是因为机制难以支撑,这时候,当老板授权给现在的管理人员去承担责任的时候,既没有授权的机制作为保障,也没有利益的机制作为保障,因而管理人员缺乏动力和资源去落实管理。而机制成立的前提也是让员工充满信心,使之愿意跟随机制的引导去努力奋斗。而这一切的前提来自于领导的引导,来自于领导力。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组织层面就是三个要素:一是领导,二是机制,三是管理。

领导解决的是方向问题,比如红军当时在苏区被剿,毛泽东振臂一呼,向北,到井冈山去,这叫领导。去北边行不行并不清楚,模棱两可的时候,有一个有号召向北,这叫领导。

机制是解决目标问题,为目标调动资源。机制本身的目的产生结果,但在结果没有发生之前只是目标。那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件事,这叫机制。

管理是解决计划层面的问题。有目标了,要做一个计划,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计划跟现实条件不对称时怎么调整和协调,这叫管理。

2、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强调机制的力量

(1)越是处于混沌的环境,机制的作用越突出,领导的作用越突出,而管理则很难起到作用。因为环境很混沌时,很难制订长期计划,所以指引方向和为达成结果而配置资源的机制就变得突出了。

(2)越是不确定性的工作(如新业务),机制越突出,因为没办法管理,就得奔着结果去。

(3)越是创新性的工作,机制越突出,管理越弱化。

(4)越是知识性的劳动,机制越突出,它没办法干预过程,你只能确立目标,设置机制。

机制可以简化为分权、分利和评价。中国的企业习惯于谈机制,比如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大家都在强调机制,企业内部确实也有很多可以用机制来解决的问题。

3.从华为看三项机制的运用之妙

(1)企业要做大,不分权是不行的

任老板对华为所做的早期思考,是他认为企业要做大,不分权是不行的。他个人虽然有技术背景,并且也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在他创办华为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的技术术语是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他认为,必须得有其他的决策者。

如果仅仅由他个人对所有的业务,包括自己不懂的业务做出决策,那是对结果的不负责任,所以要分权。当权力下放以后,可以由不同的人对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去作决策,这是企业做大的前提。

(2)分钱的学问

任正非对分配的态度。在华为,有这样一个段子。笔者的朋友曾经在华为分公司做经理,有一次,他陪任正非拜访一个移动的客户,对方问任总,华为成功最核心的要点是什么?任正非很幽默地做了一个数钱的动作,说:“主要是分钱分得好。”

任正非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金钱的欲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钱分不好,人是没有动力的。人都要挣钱,要养家糊口,要用财富帮助自己实现社会地位,并拥有权利,所以要分钱。

既然钱不分好是不行的,那么怎样去分钱呢?

分钱的学问很大,要是分错了,把股权给了那些产生短期结果的人,那么就产生了冗余;当你把产生结果周期很长的那类人分配以短期的提成,比如针对研发人员,那么他自然不会对企业的长期结果承担责任。所以,分钱、分好钱是一个关键要素,是企业成长的第二个的基本机制。

如此,麻烦就来了。麻烦在于,因为企业是他的,在掌握着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带有天然的公正性,知道企业最缺少的是什么,不会因为偏好而牺牲企业的利益。所以,尽管老板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人,但也会尽可能地合理使用,这是他的公正性决定的。

但是,当老板把权力分给别人,把利益分给别人,由他的下属进行进一步分配的时候,他们依据的是客观评价,还是基于个人好恶呢?这就不容易控制了。分权之后,如何防止权力的滥用,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3)评价机制是核心

分钱也一定不是无条件的,一定是企业与员工对成果的分享,这是分钱的要害。但是难点在于,个人成果如何衡量?他的成果输出是什么?短期的成果一定要匹配以短期的激励,长期的成果一定要匹配以长期激励,成果的大小也决定了分配的额度。这些如果衡量错了,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时候,问题就会不断产生。

所以,很多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几个股东在谈合伙和股权分配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自身利益。但是在此要提醒他们,如果利益机制的设计有失公道,那么,有些觉得自己拿得少的人就会退出,这个体系就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如何合理地分钱是关键,能不能产生合理的结果、机制能否平稳运行也是关键。

任正非除了认识到分钱和分权都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事之外,他还思考了第三个问题,即在保证分权和分钱机制到位以后,还必须要做好评价机制。评价的关键是行权者是否公正地使用了权力,分钱是拿到收益的人是否实现了必要的结果,这是评价的核心。

4.设计分权、分钱、评价三项机制要抓住的核心

(1)在做分权机制的时候,最为关键一点是要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

分权机制,很多人会强调责任,而笔者始终强调权力,因为权力是实现责任的前提条件。权力和责任是两个方面,当我们面对老板的时候,多谈责任是令人愉快的。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个责任人并没有能力去履行责任,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权力,调动不了更多的资源,所以,权力是履行责任的关键。

在做分权机制的时候,最为关键一点是要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比如,华为的“铁三角”。华为认识到,很多基于市场的决策,必须要让基层的业务员、让那些最贴近客户的人去做。所以,华为把几千项权力交给了一线员工。尽管这样做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一旦一线拥有了权力,就会掠夺性地拉动后端资源。

通常,客户都愿意与高级别的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因为这样做会减少沟通成本。反之则会过多地浪费精力,并会过度消耗之后的资源。所以,这种权责的不对等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既然一线员工拥有调动资源的权力,那么他就要承担相对应的盈利责任。他所拉动的每一个资源都是有价值的,也是要计价的,并需要为其付费。如果一线员工过渡地使用了资源,但他的订单却没有盈利,那么,他也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要通过这种权责的平衡来保障资源被合理使用。

(2)分享机制的关键是要把资源往哪儿调动的问题,是根据战略的要求而来的。

分利包括分盈利、分地位,但我们主要谈分钱,分享成果。分享机制的关键是要把资源往哪儿调动的问题,是根据战略的要求而来的。很多企业在进行利益分享的时候,普遍过于追求结果公平,但分利机制的重点在于要进行战略的前移,要注重未来实现的目标。这是企业想把资源牵引到哪里去的问题,是设计分利机制的关键。

有一个“北京板爷”的故事,比较发人深思。有人发现,“板爷”的家庭与“秀才”的家庭一样,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板爷”的儿子,就注定也是“板爷”吗?于是,就有人深入“板爷”的家庭调查,发现是家庭机制出了问题。

一个板爷有四五个儿子,人口多、经济条件差,所以伙食也很差,肉、菜都很少,只能吃窝头。那么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抢着吃。为了减少争抢,“板爷”定了一个规矩,他说:“以后,谁拉货多谁就能吃肉,拉货少的就只能吃窝头。”

这样的分配机制,把孩子们都引到成为优秀“板爷”的道路上,所以孩子们都努力拉车。这样的机制是基于战略的,没有公平可言。

秀才的家庭亦然,他以读书为激励,所以就使得后代都向着读书的方向努力。官僚家庭也一样,他们的子女很容易对政治产生热情。所以,世代遗传的家风,其实多半是分配机制的作用。这也是分钱、分利的要点。

如何给下属分钱?哪个层面的人应该拿到哪部分?最关键的是要看工作性质决定的结果所产生的周期。比如研发人员,他产生结果的周期很长;高层决策者的每一项决策对企业的影响会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么,对这部分人就必须使用长期激励机制,包括股权,设定锁定期,直到成果产生才能分享收益等。

有些人的成果是短期而直接的,比如生产工人,做完一种产品马上就可以实现销售,那么他就只能拿到短期的提成,这是很重要的。把长期激励分配给产生短期结果的人是没有意义的,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无法使他对结果承担责任。反之,如果把短期的激励分配给承担长期结果的人,未来就会处于风险状态。

而分配的结果,有些会对企业整体产生影响,有些则会对局部产生影响。如果是对局部的影响,不一定关系到总体的利润,那么它可能是一种成本,会影响费用,这是在成本上的分享。那种能够对整体产生影响的分享才是利润分享。

分享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有些人对于利润产生影响,是利润中心;有些人对成本产生影响,是成本中心。前者分享利润,后者分享成本。销售对收入产生影响,可以对收入进行分配。

而对于一些费用中心来说,分享则显得比较复杂。比如研发、管理人员,包括很多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所做的工作需要大笔的费用投入,既不影响成本,也很难直接影响当期利润。所以从长期来看,应该划归投资范畴。

比如,当销售把费用用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关系,这笔钱今年花出去,会为明年的客户关系打下更深的基础,那么这就是投资。而对于研发的投入而言,在大部分情况下,当期很难产生结果,那么这就是对明年,甚至更久远的未来的投资。

如果今年不做研发投入,明年就可能没有产品卖,也就是明年才能够产生结果,不影响当期利润,这种投资的影响是长远的。对这类费用或者投资的结构要进行合理的匹配,追求短周期与长周期的平衡。

在费用中心的分享上,很多企业容易走入误区,比如,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分享。这其实是一种败笔,是上下合谋地扼杀企业的未来。正确的做法是,把这类费用当作投资来管理,用未来分享的方式,与股权去联动。

(3)评价机制主要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达到目标。

评价机制主要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达到目标。比如关键任务有没有达成目标?关键资源有没有实现升值?关键流程有没有达到效果?这是要评价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价机制当中,要关注的基本点是,越往基层越要有评价过程,越往高层越要有评价结果。

很多企业的误区在于,比如工人拿计件工资、业务人员拿销售提成,这实际上是在评价基层人员的工作结果。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知道,业务员能卖出多少产品、创造多少销售额,这事实上与个人努力是不完全相关的。产品的优劣不由他决定、交付的周期也不由他决定。而对于工人来说,他的工作目标,要完成多少件产品,取决于销售的量。市场越大,他的产出就越多,市场萎缩,他的产出就要减少。所以,对基层人员进行结果考察,并不利于他绩效的提升。

很多时候,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往往是高层,因为只有高层才有资源整合的能力。比如,只有到了很高层面,他才能够组织产品和销售的对接,以达成所期待的结果。

而对于基层来讲,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实现要求。比如销售人员,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按照业务的要求去做的,工人的每一个运作都是按照操作规范执行的,那么他的工作就是合格的。所以,对于基层而言,要尽量评价过程,而对于高层则要尽量去评价结果。

同样,越是新业务越要评价结果,越是成熟的业务越要评价过程。原因很简单,对于新业务来说,由于所有人都不熟悉,所以无法规范流程。规范的流程是操作人员在过程中反复试错的结果,如果把过程管死了,其实并不利于他的探索、他的应对,也不利于他形成经验。对于成熟业务则不一样,我们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规范的流程,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动作去做,会经历哪些阶段,所有人都了然于心,是一个规范的业务。

如果一些工作人员违反了这些规范,或者没有按照过程的要求进行,或者他的发挥极不稳定,那么逐步会把我们的优势消耗掉。所以,对于基层人员,一定要管理好过程。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都做反了。他们认为,成熟的业务,大家都熟悉、都懂,所以不用管。而对于新业务,老板不放心,所以要经常听取汇报。在不断听取汇报的过程中,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丧失了,比如缺乏预算,然后业务的规范性也丧失了。所以,对结果的评价也是笔者认为的评价的关键点。(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