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时势与“修堤坝”:华为的英雄观变迁与管理进化
华为的“英雄主义”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呼唤英雄、消灭英雄,再到呼唤群体英雄,背后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环境条件。
1987-1997年:呼唤英雄
这一阶段英雄主义就是一种“血性”态度
这个阶段,对一个企业来讲,你要和别人竞争,取决于技能,还取决于态度?中国企业的技能无法和国外的企业比,那我们靠什么?靠态度,英雄主义就是一种态度。技能不行,态度要对,最怕技能不行,态度也不行,那么就只能“洗洗睡吧”!
英雄主义的态度是个什么态度?就是“血性”!这个组织需要孤胆英雄、个体英雄,需要董存瑞,需要有人冲上前“当枪眼”、“炸碉堡”,所以任总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呼吁这些英雄。当然,公司所推崇的英雄应该是一种行为和在行为中做事的精神,而不是具体的个人。
这一时期,任正非对华为需要什么样的英雄,为什么呼唤英雄作了这样的阐述:
1998-2013年:消灭英雄
这个阶段任总不再呼唤英雄了,
英雄这个词几乎从任总的文章中消失了
从1998年起,华为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英雄”。为什么?
因为随着《基本法》的诞生,随着国外世界级管理体系的引进,华为由野蛮生长变成了理性成长。这个阶段任总不再呼唤英雄了,英雄这个词几乎从任总的文章中消失了,因为他关注的是顶层设计、管理体系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认定、公司主流思想的形成,关注的是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组织能力的提升。
而那些过去的英雄——孤胆英雄、草莽英雄和个人英雄,往往会成为公司变革的障碍,因为他们是功臣、老臣,是既得利益者。
1997年华为集体大辞职,说白了就是要打掉一批英雄,是为管理的改进和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际上任总用意非常明显: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现在逐渐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者、创业者的个人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管理的必由之路,这也回答了为什么华为在这一段要消灭英雄。
这一阶段,华为的运营与管理要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舍昼夜,公司要做的是修堤坝,而不是造英雄。任正非讲道:
华为对英雄的态度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学华为很重要的一点不是拿来就能用,因为华为很多做法都有历史背景,比如45岁退休,华为对45岁退休有很多背景条件,有很多限制条件,有很多管理目标在里面,不能简单地就看到45岁退休这个结果。
华为对英雄的态度变化是有背景、有场景,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
1998-2013年正是华为构建管理体系和组织能力的关键转型变革年。华为为了构建群体英雄诞生的土壤、机制、氛围和文化,才抑制英雄主义的继续蔓延,淡化和抑制个人英雄主义,为企业变革消除阻力。
向职业化转型的企业应该首先淡化与抑制英雄,当然,企业家是最大的英雄,变革企业应该淡化和抑制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消灭枭雄,消灭孤胆英雄,消灭草莽英雄,抑制英雄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也就是任正非的必然选择。要做到此,任正非必须首先要压制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打压孤胆英雄的行为,去除任正非这个华为最大的英雄的光环,实现由任正非的华为到华为的任正非的转变(从企业家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
2013年:呼唤群体英雄
经过为期十余年的管理变革,华为的世界级管理体系基本打造完成,华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呼吁群体英雄,英雄这个词又回到任总的话语体系中,回到公司的管理体系中,回到华为的组织价值观中。
当然这个阶段的呼唤英雄和第一阶段是有区别的。现在华为召唤英雄不问出处,期待英雄倍出,英雄要成倍地出,如果是“英雄辈出”,一辈一辈地出,华为等不及!
任正非提出:“对英雄不要求全责备,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等等,英雄主义重新回归华为。
从2013年开始任总大量的讲话都和英雄有关:
“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上的英雄,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我们要回溯历史,看看对谁还有不公平的地方。”
“英雄不问出处;提倡做无名英雄;希望英雄倍出,时势造英雄;让25%的人当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时势造英雄,大时代一定产生大英雄。我们一定要让公司50%-60%的人是优秀分子,然后在优秀的种子里再选更优秀的苗,中间分子20%-30%。让优秀的人来挤压稍微后进的人,这样他们可能也会产生改变。
“我们要紧紧揪住优秀人物的贡献,紧紧盯住他的优点,学习他的榜样。这要成为一种文化,这就是哲学。”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用很重要的篇幅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激励集体奋斗中的个人英雄主义:“鼓励集体奋斗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成功的评价首先要基于对部门及公司集体成功的贡献,而在评价公司与部门的集体成功中,也要识别驱动成功的个体与群体英雄。要回归不同业务的管理特点,针对不同业务特点以及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员工贡献特征,做好鼓励集体奋斗与鼓励个人英雄主义之间的激励导向取舍。”
在新的发展时期,任正非不仅重新呼唤了英雄,而且重新定义了英雄。他再次给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员工注入英雄主义的血液,塑造英雄主义的品格,激发英雄主义的行为,使这个由19.4万员工构成的组织始终充满了活力。
这一时期,华为采取了很多举措呼唤群体英雄,包括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人才金字塔、蓝血十杰、明日之星、班长的战争、将军的摇篮、荣誉档案等。
从以上这三个阶段华为对英雄主义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到:英雄主义在华为不仅是一种主义、理念、情结、价值观,英雄主义还需要管理政策的促进,需要管理机制的培养,所以在华为既有任总理论上的牵引,也有政策和制度包括管理举措的支撑。
注:本文根据吴春波教授在2019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