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不被外力约束,那就先自我约束;想要不被别人所鞭策,那我先自我驱策。
作者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综编
管理咨询、培训及其他合作请联系 010-62557029,13611264887(微信)
2012年左右,海尔率先提出“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管理创新实践。“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人都是CEO”、“激活人”等理念的提出,适时给面临环境快速变化而陷入转型发展迷茫的中国企业注入了一股有如春风化冰般的“杨柳风”,促使人们回归到人的价值本身,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组织与人的关系即将发生的全新转变。
当时,海尔一方面在组织机制、制度层面大刀阔斧的改革,另一方面有如启蒙教育般唤起人的自我驱动性。张瑞敏2012年在海尔内部讲话时就以“谈谈自驱力”为主题讲自主经营体与人的自驱力的关系。他说:“每个人的自驱力是我们模式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的关键”。
张瑞敏关于自驱力的观点受当时的美国畅销书《驱动力:关于激励的惊人真相》一书启发,他融合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现实需求。
1.自律得自由
美国的《驱动力:关于激励的惊人真相》一书中把激励分为1.0、2.0、3.0版本。激励1.0是迫于生存的压力,为了吃饭穿衣不得不为之;激励2.0则假定人类还会对其环境中的奖惩做出反应。激励1.0和2.0都是他驱动,是外部激励。而新时代,激励要升给到3.0了,激励3.0就是内在激励、自我驱动。其动力来自于让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断的去学习和创造。
其实,自我激励的首要动力来自于是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断的去学习和创造,自主驱动去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
而且,自我驱动、自我激励并不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它其实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之一,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精神需求相一致。人性都有被他人尊重、需要、认可,以及得到肉体和心灵自由的深深渴望,而这一切不可能靠他人的奖励约束得到,更不可能靠他人的施舍。
获得尊重、被需要、自由的途径只有自我驱动、自我激励,把自己能掌控的有限资源发挥到极致。比如勤奋努力、好学,这些都无需从外部获得资源支持就可以做到的。华人首富李嘉诚都说过:“人这一生能掌控的只有自己。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不思进取;困难挫折也不可怕,可怕是没有自我治愈、化压力为不屈不挠前进动力的精神。”
想要不被外力约束,那就先自我约束;想要不被别人所鞭策,那我先自我驱策。所谓“自律得自由”。
2.专注培养极致能力
《自驱力》一书中称之为“精熟”,精确的精,熟练的熟。对个体而言,实际就是培养和修炼自己的核心专业能力。
张瑞敏结合当时海尔的模式创新提出来——“精熟”,第一是要参与,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这场模式创新中亲身实践,每个人都不能是旁观者或搭便车者;第二是要经得住困难和失败的磨练。他引用一位哲学家的名言说:“如果你不想做,会找一个借口,如果想做,会找一个方法。”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不想去做一事情,或不想驱动自己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你就会不停的找借口而不是去找突破的方法,最终事情就肯定做不成。
3.目标引领
没有目标感的人是不可能有自我驱动力的。就像稻盛和夫所说:“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又怎么会去做?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可能有很多种方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想把这件事情做成功,首先必须对这件事情抱有强烈的想去实践的梦想。人一旦有了某种强烈的梦想之后,就会千方百计地认真思考、寻求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投身实践,这种正确思维方式才是实现一切的开始。”
目标就是信念和方向,也是自驱力最强的的动力来源。
很多同志一方面在理性上明白自驱力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觉得很难做倒。我个人对自驱力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是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第二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心理医生。首先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因为个人的经历,我对这点体会非常深。196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所在的学校是山东省的重点中学。本来是很好的学习环境,但遇上特殊年代,到处停课、闹革命。本来目标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深造,但遇上大学又停办了。突然梦想没了,目标也没了,然后所有的同学一部分上山下乡,一部分支援到边疆,还有的就到了工厂。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到了工厂,但是不管到哪儿都是到最底层。那个时候有句话,说我们这批人是“文化大革命”的实验品,社会上的处理品。大家都感觉非常不幸。但正是因为到了社会最底层,从底层干起,我觉得这反倒成为我今天最宝贵的财富,这个经历可能比单纯的学历更重要。那个时候没人理你,就像美国人说的蘑菇定律一样,被放在最阴暗的角落,所有机会都靠自己来争取。比方说,当时虽然没有全日制大学,但青岛市还有所业余大学,我就努力去考,考上了这所业余大学,上了四年。那个时候非常艰苦,每天晚上蹬着自行车跑很远的路,酷暑寒冬,始终坚持,但我没有什么怨言,是我自己争取的,因为我学到了知识。除了夜大,我学习的另一个途径是书籍,但那时青岛市的新华书店还不像现在,当时书店在中山路,非常小,整个书店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的书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书,想看其他方面的书,要自己去借,但那些书又不敢公开地借,不敢公开地看,那时连《郭沫若文集》、《茅盾文集》、《巴金文集》等都不让看,只能偷偷地借着看。当然有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像巴尔扎克、雨果、契诃夫、狄更斯的,等等,都是千方百计去找来看,而且要赶快看完。不像今天,有的人很多书放在眼前,读书的机会很多,反而懒得去读。也许只有争取来的机会才更加珍惜,因为借给你书的人,害怕书有遗失或者出问题,必须得三两天就看完,所以就要集中精力地赶快看。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看了很多书。那个时代只要能找到的中国古典文学、史籍都努力去读,像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更是当教科书一样看了好几遍。这些经历都对我当时以及以后认清及做好很多事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珍惜机会非常重要。我和杨总(杨绵绵)、武总(武克松)合作到今天,已经27年了,这在中国的企业界可能没有第二家。你可以说在中国我们的企业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这种合作肯定是最好的。他们两个人也都经历过那个时代,大家都珍惜工作机会。……因外,还有一些同志虽然没有这个经历,但也非常珍惜工作机会。比方说梁海山和周云杰,他们两个人都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出生的。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仍然能珍惜今天的工作机会,不断挑战自我。我觉得年轻的同志应该向他们两个人学习。不能因为工作机会唾手可得,便不珍惜。相反,不但要珍惜,更应该敬畏现在的工作机会。现在有很多年轻同志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企业,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只想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职位和待遇,这是不可取的。应该要想到,我在这个职位上不是我自己应该得到多少好处,而是由于责任重大应该为所有的员工负责,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其实许多管理人员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在物质上得的不算少,不应在这方面无止境地追求。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对很多年轻的同志,我觉得应该更好地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素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做自主经营体的一个原因。因为过去的职业升迁路线,在传统的“正三角”的组织体系下让很多不胜任的人提升到比较高的职位。现在做“倒三角”就是要大家从基层自主经营体做起。由此锻炼真正的才干,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记得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有句名言:“人不应为了外部的赞誉而工作,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奖赏。”只有达到将工作本身看作奖赏的境界,才会珍惜乃至敬畏自己的工作机会和工作职位。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说这方面的事情,是因为这对于激发我们的自驱力非常关键,因为自驱力来自人的内心,如果内心不能做到这一点,自驱力就很难实现和持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想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只有自已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只要你的目标明确,你就应该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而不应该寄希望于向别人倾诉,那样根本不可能真正解决。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冰箱项目刚开始上马的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因为那时这个厂亏损很严重,又要贷款几千万,什么时候能还上?人家可能认为你1000年还不上。那个时候怎么办?因为我们自己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就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做下去。20世纪90年代初,海尔工业园在上马的时候,是全国家电行业第一个工业园,当时我们账面上可支配的资金只有8000万元,但是投资需要15亿元,在贷款2个亿之后银行就不再放贷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找谁都不行。怎么办?就是因为坚信改革开放到了这个份儿上一定会有机会,这个工业园建起来一定是我们一个新的跨越,我们咬牙不但找到了机会建成了工业园,而且锻炼了一支队伍。《圣经》上有一句话叫作:“出路绝了,却非绝无出路。”意思是任何时候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放弃,你一定能找到出路。我觉得我们很多同志都要提高这种心理的耐受能力,有的人往往遇到一点困难就垂头丧气,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就想跟别人唠叨一下,或者找一些借口,其实借口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借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