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来是分餐制,就因为三个理由让我们坐在一起吃饭了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聚餐都是使用的合餐制,即大家集中在一张桌子上,从公用的菜碗中夹菜吃饭。为此,很多所谓的卫生专家大声疾呼,强调西方的分餐制更为健康。其实,古代中国历来都是分餐制的,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现在情意满满的合餐吃饭的习惯。
在原始社会时,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应该是用的分餐制。那时候的食物很宝贵,分餐制能够尽可能保证公平,也能够保证每一个人都有份,并且最大可能降低因为哄抢食物而产生的争斗,这也是出于人类捍卫自身权利的本性。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生产力相对提高,粮食危机较原始社会已经大大缓解了。在儒家学说开始发展之时,吃饭真的不仅仅是吃饭了,而是囊括着太多了含义了。尤其是儒家所提出了“礼”以及长幼尊卑的观念,就蕴藏在吃饭之中。这就是儒家经典所提出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更为重要的是,儒家并不是说说而已,它将一系列的制度都融入吃饭之中,直接将餐具的数量、材质都与封建等级制度所挂钩,比如以下的规定:
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既然有这么多讲究,那就不适合合餐制,吃饭只能各用各的餐具了。在古代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采用的分餐制。比如最著名的饭局是鸿门宴,那就是采用分餐制的模式。当时项羽和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而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他们是一人一案,中间留有项庄舞剑的位置。
不光是应酬的饭局如此,即使是在家中过二人世界,古人也是采用的分餐制。有一个成语叫做“举案齐眉”,它是说梁鸿的妻子孟光,对自己的丈夫非常尊敬,梁鸿每天干活回家后,孟光总是将饭菜准备好,并且放在托案上,举到自己眉毛的高度。这种恭恭敬敬的态度,让梁鸿非常受用,他也高高兴兴接过托案。这说明当时老百姓吃饭,也是分餐的,否则也没法举案齐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时期,分餐制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在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悠然自得地听着小曲,前面放着两个餐桌,上面的食物酒水相当丰富。他对面的官员,也有一个小桌,但上面的食物就相形见绌了。这可以看出,分餐制对于尊卑是有区别的,饭菜的品种和数量不尽相同。
那么为什么中国又变成了以合餐为主的吃饭模式呢?不少历史和文化学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椅子从西域传入,这大概是从唐朝开始的,当时叫做胡床和交床。高足家具的出现,不仅是审美的选择,更对文化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人从此有条件坐在椅子上,围着一张桌子吃饭。这就是合餐制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饮食文化的丰富。宋朝在经济上逐步走向了繁荣富硕,饮食文化也大为丰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菜品。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在这时期非常频繁,中华的菜系也逐渐形成。有些菜品适合分餐,而有些菜品确实不适合分餐,所以合餐则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观念上的转变。虽然封建的尊卑制度依旧存在,但更多体现在座次等先后顺序上。在宋元时期,“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始在民间生根发芽,从而影响到了上层贵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再也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和和气气一同吃饭更为重要和舒心的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餐制战胜了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战胜贵族文化的一个例子。
直到民国时,分餐制也没有完全被废止,但一同进餐,共享盛宴,也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