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1)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下)

先君温病笔记(11)

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下)

王东海

【原文】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三焦俱急,谓上未消而传入阳明;大热大渴,脉躁苔焦,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不下则阴液立见消亡,下则引上焦余邪下陷,恐成结胸,故以小陷胸合承气汤,涤三焦之邪一齐俱出。

【霖按】伤寒之邪在表,误下则邪陷而成结胸,湿热伏气之邪在里,若逆传心包而误汗,则内闭而外脱;若顺传胃府而误汗,则热邪盘踞而结胸,内外之因不同,故汗下之误各异。

外感见大热大渴,目赤舌绛,气粗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下利黄水者,乃风热之邪深入阳明营分,宜犀角、连翘、元参、川贝、赤芍、丹皮、鲜生地、人中黄、金银花之属,病虽至危间有得生;此云不下则阴液立见消亡,下则引上焦余邪深入,恐成结胸之证,是指伤寒言也?温疫言耶?抑伏气之温热言也?认证不清,妄立方法,殊属非是。

【原文】承气合小陷胸汤方

生大黄五钱、厚朴一钱、枳实二钱、半夏二钱、括蒌二钱、黄连一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

【原文】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后,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此方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余治体虚液枯之温病,或前曾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无不应手取效。

【霖按】温邪存津液为第一要着,若阳明病不大便、脉不沉实者,腹不硬痛,审系胃液燥之秘结,此方精当。

【原文】增液汤方

玄参一两、麦冬、生地各八钱(麦冬忌久煎)。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玄参味苦寒咸,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麦冬能补能润能通;生地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走络也。三者合之,作增水行舟,但非重用不可。

【霖按】吴又可乃疹疠襟气、热湿相搏之温疫,故多议下;若暑热为疫,又当以余师之清瘟败毒饮矣。同一温疫,其治各异,岂风温、温热、温毒、温疫、冬温数证一方赅治之理。谓治外邪宜通不宜守,亦是。在冬不藏精之温,多宜育阴达邪,不可持承气,误下之弊固多,鞠通不知辨证,持增津误补之弊亦复不少。

【原文】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者,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温病本伤阴之证,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所化,阴液受伤不待言矣,故云当复其阴,此阴指胃阴而言。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也。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胃用之义,下后急议复阴,恐将来液亏燥起而成干咳身热之怯证也。

【原文】益胃汤方

沙参二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钱半(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一杯服。

【原文】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下后邪欲还表,温病之邪,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下后里气得通,欲作汗而未能,以脉浮验之,知不在里而在表;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主银翘散增液为作汗之具,仍用银花,连翘解毒而轻宣表气,亦辛凉合甘寒轻剂法也。

【原文】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

无汗而脉数,邪之未解可知。但脉不浮,无领邪外出之路,既下之后,无内实之证,又无连下之理,故以清燥汤增水敌火,使不致为灾;一半日后相机易法,即吴又可下后间服缓剂法也;但吴又可清燥汤中用陈皮之燥,柴胡之升,当归之辛窜,津液何堪?以燥治燥,有是理乎?此条用其法而不用其药。

【霖按】此吴又可柴胡清燥汤法,然脉虽数,舌上生津,不思饮水,为里邪去,郁阳暴伸之象,此方可用;若下后邪未尽,舌复生棘,热渴未除,何妨再下,此温疫也。外感风温宜清者多,宜下者少,但云既下之后,又无连下之理,为温疫言耶?为风温言也?

【原文】清燥汤方

麦冬、细生地各五钱、知母二钱、人中黄钱半、玄参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咳嗽胶痰加沙参、桑叶、梨汁、牡蛎、牛蒡子。

【原文】连翘汤方

银花五钱、连翘一钱、竹叶一钱、生甘草一钱、麦冬、生地各四钱。

【原文】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脉沉实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温病下后,邪气已净,必然脉静心凉。邪气不净,有延至数日,邪气复聚于胃,须再通其里者,甚至屡下而后净者,诚如吴又可所云。但正气日虚一日,阴精一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不可稍有卤莽,是在任其责者,临时斟酌尽善耳。吴又可于邪气复聚,主以小承气,本论于此处分别立法。

【原文】护胃承气汤方

大黄、玄参、麦冬、生地各二钱、丹皮、知母各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结粪止服;不便,再服。

【原文】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只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汪按】邪不传不化,传表传里,因势导之。

温热之证,有解表之后邪复聚表,攻里之后邪复聚里;或解表之后邪入于里,攻里之后邪还于表;有温疫邪炽,下至数十次而后愈者,诚如吴又可所云,总要看邪正虚实,以定清热养阴之进退。大抵滋阴不厌频繁,攻下切须慎重,盖下后虚邪与未攻前之实邪不同,攻下稍缓,断无大害;元气一败,无可挽回,邪少正虚,但与滋补即可涤邪。增液益胃之属酌用。邪虚两停,滋阴之中略作涤邪,护胃承气汤即邪炽正未虚者,亦以增液为主;燥结甚者,间服增液承气汤,约小其制,方合下后治法。

【原文】下后虚烦不眠,心胸懊侬,甚至反覆颠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汁。

邪气半入阳明,半尤在膈,下法能去阳明之邪,不能去膈间之邪,故证见懊侬虚烦。

【原文】栀子豉汤方

栀子五枚(捣)、香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方

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一钱。

栀子生姜汤方

于前汤加生姜汁五匕。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