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新报》签而不付印,其实是场出版事故

作者:张江 来源:蓝媒汇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经历了网上“找总编”、喊话、现场讨薪之后,今天的《生活新报》“头版”以“再见”为主图、以“有骨气、人非凡”为口号,宣布休刊。

尽管这份今天的“报纸”并未出版。

所有的噱头,都是自发的。《生活新报》一夜之间成功转型了“自媒体”——自己为一份没有出版,且今后也不大可能出版的报纸P上“头版头条”。

按照《生活新报》官微的说法:相信大家已经在微博上或朋友圈看过生活新报最后一期的各种封面,因为最后一期报纸没能印刷,因为欠房租被突然断电锁门无法拿到电子版,最后一期报纸什么样,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明天起正式休刊。

尽管壮烈,但《生活新报》在宣布休刊前的最后一期没能出版,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起严重的出版事故。

事实上,从其官微发布的消息中可以看出,实际意义上的报纸应该在昨晚已经制作完成,也就是说,无论今天的《生活新报》是什么样子,其正常的出版流程已经走完,包括组稿、校对、排版、和签付印。

嗯,报纸也许已经“签了”,但卡在“付印”的环节,因为电子版不是没有,而是“无法拿到”。

自然,普通读者也无法拿到纸质版,一次出版事故导致《生活新报》并未走完最后一程,给中国传统媒体划了一道不小的伤疤。

出版事故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比如将人名、企业名称写错并且刊登出来,算是出版事故;或将新闻中出现失实、严重失实并刊登出来,也算出版事故;几年前某著名周报的“开天窗”事件,曾被誉为严重的出版事故。

而这次《生活新报》签而不付印,放在地球上哪个地区哪家媒体,都算是最最最(重要的事要说三遍)严重的出版事故——这不仅直接导致当天的采编工作完全废掉,更直接影响所有版面涉及的广告客户,广告费就这样随着一场事故而打水漂了。

放在任何地方,这种事故的最直接负责人,都要被问责——不仅要接受采编的问责,更要接受大量客户的问责,最为重要的是,其订户无意间损失了一天的报纸钱(别小看单份报纸钱,所有订户加在一起也是比不小的数字)。

问责当然只是第一步,采编成本首先被白白消耗,报社还要为已经打款付账的客户进行赔款。进一步讲,未经任何提前声明的报纸非正常不出刊都有可能导致当地宣传部门的问责——搞成这种局面,管理层你早干嘛去了?

事实上,当《生活新报》讨薪事件爆发后,已经出现过“8个版全部为软文广告”的事件——这当然不正常,宣泄情绪最终要读者承担,本身就是一种“事故”,而没有告知前提下的非正常不出版,除了整个采编、经营团队的无奈,更暴露了传统媒体生存的脆弱生态。

而最终,谁又能为这场事故埋单呢?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