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招聘:拿北京的薪水在成都安家,有多大的诱惑力?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今日,四川日报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封面传媒”,携手打造强调一个“个性化定制”的新型主流媒体,业界称之为“澎湃模式”的再复制。

复制也罢,有所创新也好,在端倪未现之前,更能引起我注意的,是封面传媒发布招聘时打出的口号:股权期权多重激励,拿北京的薪水在成都安家享家。(虽具体数额不详,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不会少。)
坊间有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讲的是天府之国实乃一处舒适安逸的温柔乡,如果你有钱的话。
同样成为朋友圈一个小爆点的是,科技自媒体人王长胜月薪税后三万招写手。
王长胜说,“我知道自己很懒,文笔又不好,只是喜欢写字为生的自由。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写字,喜欢自由;习惯独立思考,了解科技行业,那我们就一起干吧,做我们喜欢做的事。不用打卡坐班,月薪税后三万。推荐成功者iPhone6s一部。”
封面传媒与王长胜给媒体人提供的,是一份或许体面的薪水。
此外,获得吴晓波2000万pre-A轮融资、估值一个亿的微信公号“餐饮老板内参”近期也在重金招揽各种人才,月薪从1万到3万不等,而且不含奖金等各种激励。稍早之前,今日头条祭出“千人万元”计划,大力扶持自媒体,称“让自媒体人有尊严地创作”。
新媒体方兴未艾、风生水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都需要雇人了,反观传统媒体,除了“断崖式下滑”、停刊、裁员、离职潮、降薪限薪记者讨薪,真是没有一点好消息。
在传统媒体的记者圈早就流传一副对联:
上联: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月月四千工资累成五脏俱伤虽然六欲尽废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不敢说十分辛苦
下联:十年编辑九回肠断八方约稿周围七道禁令撹得六神无主即便五内如焚仍要四番检讨三番道歉临两头不是也只好一声叹息
横批:悲催的记者
不少同行笑称,第一次觉得段子不是段子。
天津大爆炸发生后,一则关于记者的帖子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离天津爆炸现场最近的记者,本月工资可能就2000》,引来一阵唏嘘。6月末,云南生活新报因故停刊,云南省残联内部募捐“接济”讨薪的记者。
上个月末,读卖新闻前编辑委员加藤隆则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向中国媒体提出给记者加薪的建议,“给记者的工资要高一点,这关乎记者的社会地位,影响到记者的质量和新闻的质量。”
通常记者的主要收入是基本工资+稿费(额,次要收入就是车马费了,至于次要收入超过主要收入的情况,不在讨论之列)。基本工资水平各地区之间也有差异,从800到3000都有;加上稿费每个月能落入口袋的钱,差异也比较大。据了解,晚报都市报记者的工资水平普遍在5000上下,高级记者、首席记者月收入上万。
业界普遍认为财经类记者的收入高于其他记者。当年,我在北京某知名财经媒体实习时,带我的实习老师月收入少则一万五,两万以上是常事,拿到三万的话就非常辛苦了,而他刚入行的时候月收入只有三千。据说,不止一家报社流传着“三万哥”的故事。
曾经,我一直认为记者是一个特别有逼格的职业,铁肩担道义,赚钱靠写字。诚然,在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里,记者不失体面。如今,传统媒体式微,有媒体在利润大幅下降之后选择降薪来压缩成本,也有采取缩减版面变相降薪的媒体。去年,央视“不解释”减薪令业界哗然。
赚的少了是其次,裁员更令人心寒。今年即传出楚天都市报裁员百人的消息,传凤凰网裁员三分之一、超四成、近半数的都有,总之,确有人暂时没工作了。
与其“坐以待毙”,更多的媒体人,不论是业界大佬,还是基层记者,选择在媒体转型之前先行一步。当离职潮成为媒体日子不好过的表现,使得部分现媒体人惴惴不安。
可能是离职的媒体人才还是太少了,据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透露,即使福利待遇比传统媒体要好,招到合适的人才还是太难了,现在是有钱花不出去啊!
如今,我曾经的实习老师已经转型去银行了,但是月收入还没有写稿多,他说现在工资确实不比当记者那会儿,但现在更有奔头。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