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被当作马槽的青铜器,却因111个极品铭文,成为国之重宝
在清朝道光年间,陕西宝鸡的虢川司有一位老农在田间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锄头砸到一个坚硬的物品。他感觉蹊跷,便在当地小心挖掘起来,后来竟然弄上一个大家伙。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盆子,沉重无比。老农一个人还抬不动它,便喊来几个后生,将这个盆子运回家当马槽。
当这行人抬着盆子回家的时候,已经引起十里八乡的注意。因为这件器皿实在太大了,老农自己没当回事,可是当地的知县徐燮钧听说之后,找上门来。
作为当时的文人,徐燮钧自然觉得有异,他敲打这个盆子,听到的却是“咚咚”的沉闷之声,显然有些年头了。当时他来不及细看,便提出要购买这个盆子。老农见到是父母官,也不敢要钱,徐燮钧扔下五百文,命人抬回了县衙。
于是,这件文物第一次落到了识货之人的手中。它长为137厘米,宽为86厘米,高约40厘米,重200多公斤,酷似一个大浴缸。徐燮钧将这个盆子细细洗刷了一边,看到露出满身的绿绣,还是个青铜器。除了密密麻麻的花纹之外,徐燮钧还在它的内底部找到了111个字的铭文: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 。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又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不要小看了清朝道光时期,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虽然落后,但中国向来有研究金石拓印的传统,再加上古文功底深厚,县令徐燮钧很快就看懂了这些铭文的意思。它讲的是在西周时期,虢季子白奉王明出征猃狁大捷,斩首五百,俘获五十人,周宣王不仅举行庆典表彰他,而且还赏赐了大量的马匹、斧钺等等武器,虢季子白做了这个盘来纪念此事。
因此,这个盘被后人称为虢季子白盘。当时徐燮钧得到了重宝,不敢声张,偷偷藏在家中。等到他任满之后,返回原籍时,又千里迢迢将它从陕西运回了老家常州。
没想到,这件珍贵文物刚到常州不久,就遇到了太平天国爆发。太平军护王陈坤书攻下常州,而徐燮钧带着一家老小逃命要紧,根本就没顾得上文物,它落到了陈坤书手中。
陈坤书目不识丁,根本不认得这是什么东西,竟然又将它当作马槽使用。可怜虢季子白盘,再一次蒙尘,又与马匹为伴。
同治三年即1864年是太平天国败亡之年,南京被破之前,李鸿章就率领淮军在江浙大破太平军。其中将领刘铭传就攻下了常州,活捉并处决陈坤书。刘铭传住进了护王府,当夜正在秉烛读书。
夜深人静的时候,刘铭传却听到马厩里面有悦耳的响声,寻声而来,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到了马槽的所发出的。但是,这个声音非常奇怪,而且马槽却不像普通呈现长而窄。刘铭传心中有数,等到天亮的时候才命人找出这个马槽。
他知道这是重宝,命人"三熏三沐",清洗干净,终于又露出本来面目。虢季子白盘腹壁斜下内收,外侧微微鼓起,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做成的拉环。读过铭文后,刘铭传更确信了自己的猜测。他也不敢声张,命人将其送至合肥老家。
此后,刘铭传四处征战三十余年,也许淡忘了此事。然而,虢季子白盘却被他的后人在家乡精心保存。后来历经八十多年,无论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四代刘氏子弟依然死死守住国宝,没有让它遭受半点损害。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虢季子白盘从又破又旧的屋内挖出,重见天日,也得到了精心的保护。
虢季子白盘除了造型独特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铭文。这111个字的铭文,书法飘逸,用笔严谨,线条优美,颇有情致,被认为是金文之中的绝品,也被当作书家法本。
所幸,这样一件重要文物,躲过了多少天灾人祸,终于等到了盛世中华。它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