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经历说明,当历史学家参与政治,他的历史知识就没用了能有多大用?

精通历史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两回事,就像现在的历史学家也一样,有的人比较会明哲保身,有的人也不会。和大学教授也一样,有的人对子女的教育比较成功,有的人也失败,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北大教授的子女也不一定能考上北大,这才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也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常态。如果精通历史就一定能从中吸取教训,特别会明哲保身,那就不正常了。

司马迁遭到宫刑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和司马迁是否精通历史也没什么关系。就像董狐,也是负责记录历史的,但是他也没有明哲保身,而是选择了直笔记录,宁可送命,也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人格,和他的职业有关系,但不是因为他熟悉历史,他就一定会从中吸取教训,明哲保身。

后来的司马光也是如此,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对历史非常熟悉,但他一生宦海浮沉,起起落落,也并没有因为熟悉历史就从中得到了特别的明哲保身的智慧,而且多次犯颜直谏,和王安石本来关系还不错,但因为政见不同,他宁可得罪王安石,去洛阳闲居,修订资治通鉴,也不屈从王安石。王安石死后他复出,也是按照他的想法做事,并没有公报私仇。

但是也有的历史学家人品很差,比如陈寿修订三国志,是当时各种三国历史著作中最好的,而且非常简明扼要,惜字如金,但是他的人品却很差,因为知道这个作品要传世,所以当时一些人出钱让陈寿帮忙替他们的祖先遮掩以前的丑事,陈寿也坦然受之,毫无愧色。但他的人品并不妨碍三国志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流传后世。此外,后汉书的作者范缜人品也不行,但后汉书仍然是不错的。

在司马迁的时代,印刷术还没有,造纸术也没有普及,所以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还非常低,大多数知识都还是秘传的,所以司马迁确实要比当时的绝大多数人要更加了解历史。而且,为了写作史记,他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也都是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触到的。所以,他确实历史知识比其他人更丰富,这倒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同样是读历史,但是政治家和学者的角度是很不同的,政治家很容易从中吸取教训,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都特别注重读历史的原因,像资治通鉴就是专门写给皇帝学习和参考的,所以才叫资治通鉴。到了明朝,张居正为了把万历教育好,也专门编写了一个适合年幼的万历学习的帝鉴,并且该画了插画,辅助学习,但是万历并没有从中吸取太多教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