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负债四百亿,有能力借到400亿的干部,在中西部都是好干部
看完独山县那个片子,我先搜了一下潘书记。说实话,还挺佩服他的魄力和能力的。在中西部,有能力借400多亿的县委书记不多。
分税制以后,中西部县以下财政都很穷,都很困难,能吃上政策的吃政策,能搞到转移支付的吃转移支付,什么都靠不上的,就只能慢慢熬,能搞来钱的干部都是有能力的好干部。
比如成都,真正发展比较快,就是2008年地震之后,为了恢复重建,中央拨了大量的转移支付,各地还有援建,所以成都过去这些年发展比较快。当然,2000年时候四川的主要领导搞的产业规划,一直执行到2012年,也为之后打下了产业基础。
重庆其实也一样,在直辖之后也有大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尤其是三峡库区迁移安置,中央给了不少转移支付的支持,再加上直辖之后带来的政策红利,过去这些年发展才比较快。同样不能不说的是,2008年之后,重庆的领导的贡献也不能否认,但不包括2012年之后的领导。
省级财政其实就是这个局面,比如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都是中央重点扶持的地区,都是用转移支付养着的。而贵州、甘肃就是什么都靠不上,只能等着扶贫资金。贵州2008年以后开始搞跨越式发展,刷政绩,还是有用的,毕竟公共基础设施摆在那里。
举债发展,这需要能力,不是什么干部都能有潘书记的能力。任何一个中西部县城,都希望有个潘书记这种有能力的干部。中西部不要说县级市,绝大多数地级市都是这样,缺钱,非常缺,只要能先借来,就是本事,还的事情以后再说。问题就是连借钱,大多数干部都借不来。
借钱发展这种事,而且还懂得用金融杠杆,说明潘书记对这一套非常熟悉,至少是他在江苏的时候用过的,只是到了贵州升了官,玩大了,加上政策突然变化,玩脱了。而且,潘书记最后其实也只查实了200多万的贪污,这在今天,其实也可以算是清官了。
举债搞基础设施,让城市基建升级,这个做法是上海最先干的,从香港学来的办法。因为上海80年代改革没动,92年之后才开始行动起来,第一步就是先搞基础设施。最早的那些平台公司,现在都背着上千亿的贷款,而且不止一两个,有些现在就是个壳公司,主要功能就是筹钱还息,还本钱的事市里统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