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库房“搬砖”的日子—我的出版生涯忆事之四
文/杜辉
书这东西就是木头,您拿一本觉得不沉,你抱十本二十本试试。你看着拿过来拿过去简单,你试试几百种放一起,你要点数,要归类,要按单子配货,然后搬过来拉过去,而且还要快,还不能出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所以说体力上搬书如搬砖,但费脑上要远超简单的体力劳动。
入库在刚开始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筹备开业,库房是空的。所以图书分类之后能顺着往里码放在货架上。但到书店开业了,货品越来越多,库房码放不下了,入库就要见缝插针,最后四层的货架堆满后只能把货架顶部也利用上(其实这个是违规的,根据消防安全要求,货品离顶灯需要一个安全距离,货架与货架之间要有安全距离,等等,很多细节规定。放在顶部,有时这安全距离就不一定能保障了),货架满了,在犄角旮旯放台子,继续堆。然后就耗子搬家一样,每天拉出去一堆,然后入进来一堆,直到最后库房彻底不够用,后又搬库房到郊区。搬库房那更是要命的活,后文再说。
一个货位,放着几种到几十种图书,首先,你要大概记得货位在哪。熟悉的,你都能知道大概那种图书在那大概几个货位。然后,你要能一眼就要找到图书,很多图书书名相近,或者分什么一二三册,上下册的,弄混了是常事,这个就要求配货有个差错率,多少忘了。好像是码洋的千分之三,时日太久记不清了。拿走几本,剩下几本,要和账面对得上,就你的眼力和心算了。你用眼一看,就能数数。数数不用计算器,就能算出拿走几本,剩下几本。然后货位从最下面一层要蹲着拿,到最高一层,你要爬梯子上去,头上下左右来回动,这就和天天做颈椎操一样,那时的颈椎可健康了(现在被颈椎病折磨的我,好怀念那时的颈椎)。在储运干了一年半,我近视度数都低了50-100度。有一段时间,不戴眼镜,都敢骑车上街了(现在加深到五六百度),全是天天用眼数数练得。
每天工作走得多,搬运多。那时候书收获清点后,是装在塑料箱,在送上库房。库房配货也是放在塑料箱子里,然后拉下楼装车,发运到门店。这一箱书几十斤很平常。那时候年轻,逞能,电梯坏了,真几箱书从一楼抬到四楼,关键还跑着上去。那时候锻炼的身体特瓷实,天天狂吃,体重在80公斤,感觉自己力大无穷。那时候有次揪电线(没通电的),竟然把电线扯断了,里边还有铜丝的,当然比较细的那种......有几次,电梯坏了,哥几个真敢把一台子书生抬上楼去。那一台子可好几百斤。也就是这时候椎间盘不干了,要冒头突出下。
那种五十铃卡车,一天除了入库,配货,一天装几车是很平常的工作,有时候就一个人装一车。一车装满了有个一到两吨吧,画面可以脑补。工作强度,体力消耗可想而知。那时候是真能吃,午饭两大碗刀削面,两瓶啤酒,只吃个半饱。吃自助去,能感觉到老板都要疯了。哥几个中午在小饭馆吃主食,吃的老板都乐。记得有一次吃饭,什么炒饼、面条、饺子,四个人要了一堆,加些啤酒,吃完了也就是八成饱,老板都乐了,少见这么能吃的。(按理说上班不让喝酒,但喝点也没人管,当然其实库房工作,喝酒非常不安全,不过那时年轻,也没人在意)。那时就这么吃才80公斤,算这辈子成年后最瘦的阶段了。
刚开始筹备阶段,那时活还不多,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还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所以天天一起神逼蛋砍的也是非常快乐逍遥的一段时光。从吃喝玩乐到天南地北的,什么都聊,无忧无虑,没有利益纷争,当然,这种时光非常短暂。那时午休,就是把打包的牛皮纸往地上一铺,然后找几本书当枕头,或者是就着空货架一趟,就当床休息了。下了班哥几个先找地吃饭喝酒,然后去网吧打游戏,弄到晚上八九点才散去回家。因为我家离单位特近,骑车十分钟,所以哥几个家长都给我电话问这么晚了怎么谁谁还没到家。然后,我们只好串供,我就说加班,久而久之家长也不信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书店开业后那叫超级忙,不用说谎,真是天天加班。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最多一次连续工作近一个月,最后在哪点书,已经神志恍惚(别说什么劳动法,一群屁大孩子懂什么)。每天可不是坐办公室的工作,可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连续一个月如此,人真的受不了,也就那时年轻,要现在有几天就可以直接住院去了。
那时每天都要拆下很多图书的包装纸,然后堆起来打成一个接近方形的圆包,大约有一立方米大一些吧。收废品的记得是按一个5元收,卖废品的钱就算储运的小金库,夏天买几个西瓜什么的算福利了。那时候多了一天能卖好几个,那时的5块钱购买力尚可,够两大碗刀削面了。那时绿瓶燕京也才一块五一瓶。现在想起这个,也是个乐事。
那时年轻,干活喜欢麻溜快,但你这活干完了,本想着是休息会,哥几个聊会天。结果领导一看你活完了,就安排你去支援别的楼层库房去了。结果你干得越快,活越多,很打击人的积极性。而且每个楼层每个组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有的认真负责,有的将就糊弄,在各自一个小天地的情况下,也能相安无事,各过各的,但掺和干活,首先是造成干得好更多劳,但没有分配上的奖励。其次互相掺和矛盾和问题就更容易产生成显现。最次临时到你不熟悉的库房去干活,人为的增加拉差错率,但彼此不担责任,最后互相添乱。
储运看似简单,其实从流程到管理,从人员安排到人情世故还是很复杂的。老新华出于传统,人员素质,制度局限性,很多事情真的很拧巴,整体的管理水平并不高,这也就人为的造成了许多矛盾,还拖累工作,影响效率。时间长了大家都疲了,不想混都难。深说得罪人了,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