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知否》才发现齐衡的包袱太沉重,没郡主反对也不可能娶明兰
近两年,影视剧越来越多,但能让大家看进去的好剧却越来越少了。有人问,为什么现在的剧都没有小时候看得有意思了?是我们的品位变了还是不懂欣赏了?
也许不是我们变了,是真正的好剧太少了,其中亮眼的作品就格外让人期待,《知否》就是这两年让人眼前一亮的剧。
《知否》热播的时候,我是每晚两集追着看完的,初期最喜欢的人物是齐元若,也曾因为他的退缩而觉得他软弱,两年之后,重看知否,才发现,赤子之心的齐元若身上那些命运的悲剧性,这个人物身上的脆弱与宿命感,太让人心疼了。
齐衡的出场在剧中是独具匠心,谦谦君子泽世明珠,他在一众公子中容貌最为出众,又因为不凡的家世,他成了众人眼中星星般的存在,少年时代的小公爷享受了他的出身给予的一切好处。
齐国公家的独子,又有一个旁人不及万分的母亲,少年时代自是被寄托了无数期望。在外人眼里,小公爷是风光无限的,可在齐衡的成长过程中,必然有诸多的身不由己,不过那时年纪尚小,母亲教导的都是正事,也就这么过来了。
关于齐衡性格的形成,我想跟他的家庭和母亲是分不开的。
齐衡的母亲是郡主,她从来是骄傲的,下嫁齐国公,一个没有实权只剩空名的家族,内心一定有很多不甘。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姻缘,齐衡的父亲齐国公是个很平和的人,他事事以妻子为先,没有什么事业心,如此是幸也是不幸,若是寻常女子,相夫教子,夫君又是这么珍视她,该是很幸福的。
可郡主要的不是这些,齐国公在朝中没有实权,空有一个爵位,在那时的京都,人人对国公府不过是面子上的客气,整个国公府实则是一个空架子,外人看着甚是辉煌,可内里就要倾倒了。郡主看到了这些颓势,她好强的性子让她不甘心做个富贵闲人,又因为从小在宫里长大,世事经见得多了,心里就有了计较,她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公府重现昔日的盛景,丈夫是没有指望了,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这个儿子本身是优秀的,没有辜负了她,读书做人都是一等一的,就连容貌也是非凡,郡主心里骄傲,可还是不知足,她要齐衡给她更多。
齐衡的少年时代一定是在严苛的要求中度过的,国公府的独子,却从没有被任性的宠爱过,父母告诉他的,都是他要背负的责任,家族的振兴与母亲的期望都只压在他一个人肩上,少年懂事得很早。
因为懂事,他本性纯良,读书也很是用功,从来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直到长大,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六妹妹动了情。
喜欢明兰,想娶他为妻,是齐衡想为自己做的唯一一件事,他不愿再做母亲的傀儡,被她用爱束缚着,他想为自己爱的人搏一把。六妹妹那么好,她值得自己用一生守护。
在盛家读书的日子,齐衡才初见了盛宅的内斗,才慢慢了解明兰的处境,才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多少人的羡慕,原来一个人怎么样且不论,还要看她的出身,明兰那么聪慧,还是要在盛家姐妹中受欺负。
这些才是真实的世界,前期的齐衡被保护得太好了,除了母亲的苛刻,他想要的都有人主动寻了捧在他面前,他是骄傲的,从来就不知道别人活着的艰难。
他喜欢六妹妹,就满心里要和她在一起,起先他觉得自己一定会兑现承诺,可他没有想到明兰在其中要承受多少压力。
一个小小京官家的庶女,还是没有了母亲的,就妄想着要攀高枝,他们两个怎么看都是不般配的。就算没有郡主的横加阻拦,他与明兰也不能结成夫妻,这世上的事,能如人愿的太少了。
在他抗争的时候,他还没有见过这世界的真实面目,他以为只要自己不屈服就一定能有个结果,可惜这天真很快就被打破了。
齐衡的成长过程里,他和他身后的家族都是站在权势顶端的,哪怕只是表面上。当朝廷风云迭起,政治斗争不断时,嘉城县主一家站在了权力顶端,齐衡和他的母亲只能为此屈服。
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享受了这些好处,就要承担起责任,这是他们这些贵族逃不开的宿命,越是高高在上的人,也越是不得自由,因为他要顾虑的太多了,他的家族、母亲的期盼、爵位的承袭与荣耀,齐国公府不能因为他齐衡跨了,所以最后他向命运妥协了。
齐衡答应要娶县主,想明白了这世上的规则,终于认清了自己面临的现实。他说:“外面的人看着,我们这些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们看着大内,也觉得官家威风八面,四海来朝,可我们都是凡尘之人,又不是神仙,官家心中有苦,像我们的这样的人,心中也有苦。”
说完这段台词,画面里,他朝着镜头走来,“其苦不堪说,其痛难言停,洛河三千星,不独照月明。”
他忽然一笑,笑着笑着却哭了。
朱一龙那一刻的演技,让我觉得他就是齐元若,那个贵气的不染纤尘的公子,那一笑一哭,少年元若就死了,往后,他就只是小公爷,再也不是明兰的元若哥哥了。
宿命造成的悲剧不过如此,那些沉迷其中的人尚不觉得,试图反抗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齐衡曾经天真地反抗过,可他的命运从来就不在自己手里,认清这事实,他就认命了。
在后续剧情中,齐衡有了成长,也收获了自己的温情,未免不是对喜欢他的人一种安慰。
世事浮沉,人身处其中皆身不由己,看这故事的人,也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