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王守常先生:何为中国?中国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2019年12月4日,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做客《思想的格局2019》,为我们解读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中国的智慧》。

何为“中国”

“宅兹中国”

在1965年,宝鸡一位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尊,在尊的底部有二百多个铭文,其中就有“宅兹中国”四个字,这说明了从西周开始“中国”这个概念就已经被使用了。

“中国”最早的概念是“中央之国”的意思。

《战国策》中的《赵策》

《战国策》中有说到:“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夷夏之辨

中国能礼仪则中国之,中国不能礼仪则夷狄之,夷狄能礼仪则中国之。

此上两处,中国已经跳出了地域的概念,指的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关于中国的含义,王守常先生希望大家建立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回到“中国”最初且最深的概念——文化和文明的概念。

当我们认同这个概念,就能更高一层理解“中国”,就有了“中国梦”。这也是为何要把“中国”的概念还原到中国文化中的原因。

道与器

易经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句话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概念。

关于“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不能用语言说清楚,能说清楚也就不能称之为“道”了。道是万物之本,道无处不在。

道是规律,是道德。

花道、茶道、剑道都是道,道是万物承载的根本。

“器”是什么呢?

“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是具体的可描述的东西,也称之为“术”,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者关系一定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

“道”与“器”的区别,需要我们深刻去理解。生活工作中我们需要多用“道”,而不是多想“器”。

“仁和寿”

中国传统的留下的智慧,能让今天的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仁者寿”是清代非常著名的一个学者方苞提出的。

第一“气之温和者寿”,指的是脾气温和的人会长寿。得肝癌的人肯定爱生气,因为气会伤肝。所以脾气温和会使人长寿。

第二“质之慈良者寿”,这个“质”就是本质,就是“初心”,“慈良”是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发自本心,这样的人也会长寿。

第三“量之宽宏者寿”,宽宏就是宽容的意思。量之宽宏就是这个人的肚量非常大,他可以跟他的朋友很好地交往,甚至可以跟不熟的朋友,对他有些意见的朋友都能够宽容。这样子的人就非常长寿。

第四“言之简默者寿”,“言”就是语言意思。我们人和人交往,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可是语言会制造障碍。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为这个事有过辩论,有一派认为言尽意,还有一派认为言不尽意,说明了语言本身就有“攻击性”。所以在语言和语言交流上,会常常发生理解的偏差,然后引起冲突。“默”是不争不辩。如果在语言交流过程当中少一些争论,就会多一些长寿。

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以身体生命来延长,而是在于以社会、于民族、于国家、于家庭、于个人所体现出来有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为贵

中国人是如何讨论”人“的?

《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人为贵,这个贵就是价值,人最有价值。荀子有一句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草木有生、有气,它有生命、有气,草木就是植物了,“气”指的是我们身体和万物的一个材料,草木有生有气而无知,禽兽有生、有气、有知,它有知觉而无义,就是正义的义。

我们把这个“义”解释成一种礼仪原则,就是动物界它不能够像人类社会建立一套礼仪原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