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印象四 瓦萨号,一个沉没的王朝

瓦萨号,一个沉没的王朝

作者│大  春

瑞典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据说,在斯德哥尔摩这样一座不到80万人口的城市里,就有各类博物馆50多所。不过最具特色、最有名气的,是那天我们去参观的瓦萨沉船博物馆。这也是欧洲唯一一个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出的沉船而建立的博物馆。
从斯德哥尔摩老城出发,汽车行驶大约十几分钟,就来到瓦萨沉船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设计就像一艘扬帆的战船,静静地伫立在岸边,与斯德哥尔摩王宫隔海相望。
展出的瓦萨号战舰
在博物馆内阴暗的光线下,瑞典华人女导游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讲述了眼前这艘庞大战舰的传奇故事。这艘长60.97米、宽11.68米、主桅杆高52米的瓦萨号战舰,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历时3年建成。岂料建成之日就是悲剧之时,1628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瓦萨号战舰”旌旗招展,威武壮观,在岸上人群的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行驶数百米,一阵微风吹来,瓦萨号战舰摇晃了几下,在岸上人群的惊愕中,竟连人带船沉入 30 多米深的海底。
瓦萨号战舰模型
但是,如此大型的战舰,怎会说沉就沉?原来,这艘战船本来设计的是单层炮舰,可是在建造中,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因结构改变,重心平衡遭破坏,造成悲剧的发生。
3 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2年多以后的 1961 年 4月,这艘在水底沉睡了 333 年的战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后,经过潜水人员和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又在沉船附近和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 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不久正式开放。

瓦萨沉船局部

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多,博物馆增加了中文标识
走在博物馆内,尽管感觉幽暗和潮湿,但是挡不住瓦萨号的显赫和霸气。战舰共有 5 层甲板,双层船身伸出部分整齐地排列着64 门大炮。第一斜桅下蹲着一具巨大的金狮塑像,船尾龙骨上有6层普通楼房那样高,精心雕刻了许多涂色或镶金的雕塑品,有威武的戴盔披甲的骑士,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鱼,有挥剑砍杀的士兵,有神话里的各种人物,有形形色色的纹章和基督教的"圣经",还有象征着美好和纯洁的裸女。
在舰身两旁,博物馆布置了一批展览室,陈列着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原"瓦萨"号舰上的实物,其中有帆、炮、人体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币等。这里不仅展出了一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17世纪古老战舰,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
展览室的部分展品
出了博物馆,我还在想着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瑞典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
细究起来,这瓦萨号战舰不是一个立过赫赫战功而被敌人击沉的,而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瞎指挥搞成的一个悲剧、一个乌龙,这在别国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历史笑柄。可是瑞典人可能没有我这种想法,他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还原了那个历史,还原了当时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并向全世界展示其300多年前的造船工艺。
个人浅见,瑞典人的自信、自豪和自傲,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海上霸主历史以及完美的巴洛克造船工艺;另一方面,也许是缘于他们的短视,他们可能不知道,在遥远的中国,至少有两个类似的古船博物馆,反映的是比他们要早得多的造船技艺,一是广东海阳一号博物馆,展示的是一艘公元13世纪、距今已近800年的南宋时期的沉船及众多国宝级文物,造船时间比瓦萨号要早400年;二是江苏南京的宝船博物馆,展示的是15世纪、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明朝郑和宝船,船体比瓦萨号要大一倍以上,而且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考验,宝船都是安全返回,绝不会像瓦萨号那样刚下水就沉没的。
当然,瓦萨号的沉船事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机遇。有资料称,耗尽国库建造的瓦萨战船的沉没,相当于给瑞典一个沉重的棒喝,自那时起,王朝逐渐沉沦,这个国家逐渐停止了自维京海盗以来的“打砸抢”时代,不再参加任何战争而保持中立国的身份,长期的和平发展最终给瑞典带来了高福利的时代。另外,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冠疫情前瓦萨沉船博物馆每年要接待1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说别的消费,单是博物馆门票,每张就可收入130克朗(相当于100元人民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