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长征】红四团一昼夜奔跑120公里飞夺泸定桥,可信吗?
周日,一下子看了两部电影,早上跑步回来,回看了中央六套的《勇士》,另外一个影视频道播放了《血战湘江》,两部电影都描述了“飞夺泸定桥”之战。
这一段时间讲党课,因为是在党史学习的背景下讲,我讲跑步,先从党史上的奔跑讲起:“回顾历史,我们党和军队靠奔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走的最远的部队每天平均行军30多公里。飞夺泸定桥之战,战士们冒雨一昼夜奔跑了120公里。”
这里也提到了飞夺泸定桥之战。
对于这一次24小时山地奔跑120公里,一直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种超出人类极限的奔跑,不可能是真实的。我也想对于这段历史做些研究和探讨,虽然不能回到历史的原点重来一遍,但照样可以做一些理性的分析,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写在历史上的记忆
红军被迫长征,一路上都是在逃命,那时没有战地记者,这段历史,有一些当时的电报会议记录等资料,但一些细节,多是来自生还者的回忆。其中杨成武的《忆长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时,红军攻占了安顺场,也强渡了大渡河,但因为船只的运力不足,需要开辟新的渡河渠道,320里之外的泸定桥是最佳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开始要求3天强行军320里,后来因为要不断地战斗,战局也发生了变化,最后,5月28日凌晨4点多,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和团长黄开湘接到军团转达军委的“万万火急”命令,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黄、杨,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
“从地图上标的里程,此处到泸定桥还有120公里!”这就意味着部队必须在一昼夜内走完120公里的路程。
这中间他们是怎么完成的?
且看杨成武后来的回忆:
部队一路行军,一路还举行“飞行集会”,他们一边跑,一边进行紧张的开会动员。紧急任务的动员工作刚做完,部队已接近猛虎岗,敌人的1个团部和1个营把守。绕不过去,就端了它!在漫天大雾中,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敌人,通过。占领了摩西后,村东河上的木桥已被敌人炸掉了,又用了两个小时才架起了这座桥。之后,全团一口气又跑了25公里,到傍晚7时,13个多小时跑了65公里,还剩55公里,接下来要夜行,而且全是山路。
困难接踵而至,暴雨突发,根本看不清路,战士们互相用绳拉、用手搀扶,再拄上根拐杖;饿了,就嚼口生米;渴了,就捧把雨水喝……队伍就像一团烈火似的在幽深的山谷里飞速滚动着。但看不清路是最大的困难,这时对岸的敌人点上了火把,他们也点上火把,扮作敌军,隔岸并行了15公里路。接来下,敌军宿营了,而红4团再次加快了脚步。在滚爬中前进。终于在早晨6点多钟到达了泸定桥的西岸,占领了西岸全部沿岸阵地。
电影里的描述
对于这一段行军,电影《勇士》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做了描述。
接到任务时,是凌晨4点,但队伍并不是完整在一起的,他们还需要不停地集结队伍,等集结完毕传达任务时,是早上6点。
接下来是这一段1分多钟的战前动员:
只需1分钟,全团冷静地认清了困难,并达成了共识:“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动员之后,就是没命的奔跑。
期间,还有敌人的骚扰,为了让大部队顺利通过,需要派出人马牵制骚扰的敌军,“老廖,给你5个人,300发子弹,从侧面牵制住,掩护队伍。最后30公里处见。”
河上的桥被破坏了,还得搭桥。
也会遇上拦路虎,绕不过去,就把它端掉。
遇上暴雨,那就在雨中奔跑。
到了黑夜,有条件的时候,打着火把跑,没条件的时候,摸着黑跑。
那个国民党的炮兵田生才腰不好,战士王冬宇背着他跑。
很多人跟不上,大家用绳子拉着跑。
跑步的过程中战士都是负重跑的。
还有很多的场景战士跑着跑着就倒下了,其他人也顾不上管,顾不上问。
还有一个战士跑到终点死了,他跑赢了这个完成了任务,团长说,你是不折不扣的勇士。
从越野体验去品味这段历史
这是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只看镜头,就觉得很难,很震撼,很伟大。
但如果没有亲历山野中的奔跑,你很难有切身的体验。
我曾经体验过多次越野跑,就更接近他们真实的体验。
2018年底,第1次山地越野,是难度不很大的25公里,用了5个多小时,累到精疲力尽,这强度要远大于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洪哥雷语】越跑越野越从容)
后面两年,连续挑战过两次50公里,难度提升,但个人能力也提升,12个小时左右完成,不轻松,但也还好,不至于累到瘫倒。(【洪哥雷语】享受孤独--记济南越野挑战赛)
最近的一次,今年5月份,100公里,累计爬升5000米,用时25小时,这一次,虽然没有耗尽体力,但在一些路段,也有放弃的想法。(虐并快乐着--“三朝元老”工大洪哥的首个100公里越野全体验)
以这些参赛经历,去体会当年的120公里奔袭会有多难----
1.强度的对比
越野赛讲究爬升距离,爬升越多,难度越大,飞夺泸定桥的这120公里,爬升有多少,没有实地求证,网上也没找到数据,但他们是夹江而上行,所以肯定是爬升,但爬升距离未必会很高。据2019“穿越海螺沟·飞夺泸定桥”越野赛,其中52.9公里的赛道爬升1734米,下降2045米,以爬升而言,我这次的100公里爬升接近5000米,爬升强度要略高一些。
但赛道的条件,则相差甚远。我跑过的路,很多是柏油马路或水泥路,也有很多修好的台阶路,较差的路是多驴友踩出来的成型的山路,极少数有点危险的悬道,和坡度很大的下坡路。而当年红四团走的这段路,路况则差了很多,沿河而行,顶多是羊肠小路,还有很多悬崖路(有不少战士失足掉了下去),甚至没有路。一路上坑坑洼洼,布满泥泞。
2.天气的对比。
我跑百公里越野的这天,最高温度25度左右,晚上最低12度左右,当年5月28日的泸定,据推算温度也在15-28之间,但我没有经历下雨,而他们则遭遇了暴雨,天气条件,也要差很多。
3.装备的对比。
越野,负重越轻,跑起来越容易,所以陈成武也强调,跟打仗无关的东西全部扔掉。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负重仍然不轻。
而且,装备更是不行。他们的着装,脚底是布鞋,有的还是草鞋,有人还没有鞋,身上穿的是单衣+衬衣,这都是棉质的,吸汗不透汗,身上还要扛着枪,背着米袋,手榴弹,还有的需要合力抬着重机枪和大炮。
而我,穿着千元越野鞋,身穿的是轻量的速干衣,设计精密的越野包里装着轻量的冲锋衣,手上带着手表,随时可以看时间和配速,还有两条超轻但强度极高的登山杖,一切只为爬山和奔跑更容易。
4.补给的对比。
现在的越野赛,每10公里左右就会设一个补给点(甘肃白银是个超级例外),补充水分,一般还会有包子,面条,水饺,甚至米饭把子肉等能量补给,每到一个补给点,可以坐下来,边吃边休息。
当年红军战士呢?伙夫不可能有时间停下来做饭,很多人只能是边跑边啃着干粮,甚至吃生米生面。其中也有老乡给他们吃的,但全程好像就出现过一次。这种奔跑,没有充足的能量补充,如何跑得动?
5.环境的对比。
我这100公里,是一条环路,虽然是翻过一座座山,但山上是安全的,道路不那么陡峭,也很少在悬崖边通过,山上顶多有蜜蜂和少量的蜘蛛,小蝎子可能会有,但一般不会惹到它们,即便踩到,它们对于我们的越野鞋也无可奈何。偶尔路过村庄,奔跑的脚步会引起狗的叫声,但也不用担心,狗是被关着的,拴着的。所以,我跑过的赛道是超级安全的。
而红军战士们,面对的是敌人的围追堵截,有挡在前面的拦路虎,有尾追而来的,有在天上的侦察机,还有侦察机引来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子弹和炮弹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这些危险,夺去了很多战士的生命。
6.能力的对比
我今年47岁,体能较年轻时候已经差了很多,但平时有锻炼,如果想24小时完成100公里甚至120公里,使使劲儿,也是可能的。
当年的红军主力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又是经过井冈山斗争和数次反围剿战争的,那时“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十六字诀的战术,就是一个跑字。
经历数次反围剿斗争而活下来的精华,跑是第一位的能力。确实如国民党说的,“这320里路,我们可不能低估了这些红军的行动速度啊!跑得慢的,他们都没了,活着的,他们可都是铁脚板啊!”
更何况,他们是真正的搏命。可能会跑死,但跑不赢,一定会被敌人围剿而死。
在死亡的边缘,人的潜力究竟会有多大?
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年的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我体力和能力都要强。
7.跑完之后
我在100公里的最后5公里,因为前面保存了体力,还能放松奔跑,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奔向终点的那一刻,等待我的是挑战自我的胜利,而后是发发朋友圈,回家吃一顿美餐,享受充分的休息。
然而当年红四团到达泸定的时候,还有横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等待着他们去征服,他们需要抓紧休整,准备强夺泸定桥,继续下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党史上的奔袭案例
在党的历史上,这个24小时奔袭120公里并非孤例。之后,还有很多经典的长距离奔袭战役。其中“晋察冀野战军奔袭240里,清风店歼敌上万”一战,是平原的远距离奔跑,难度要低于飞夺泸定桥的奔袭,但因为是大军团的作战,需要更统一的组织,更强大的纪律的执行力。
时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的,正是当年率部急奔240里飞夺泸定桥的杨成武。他亲自起草了直白而气势磅礴的战斗动员令,其中第二条是:“不顾任何疲劳,坚决执行命令,不顾急行军夜行军!不管没吃饭没喝水!不怕困难不许叫苦!走不动也要走,爬着滚着也要追!坚决不放跑敌人”!这也更加证明了我们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敢打硬仗的鲜明属性。
这次24小时的急速奔走240里(一说是250里),跑赢了距离只有90里的国民党军,赢得了战机。
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德川奔袭战,志愿军14小时行军72.5公里,也是奇迹。
在和平年代,打仗的机会少了,但灾难还可能发生,于是在汶川地震期间,第一支到达的武警部队,在大雨中翻山越岭31小时奔走90公里,直至震中,也是现代版的人间奇迹。
综上,基于个人的体验,和后来有完整记录的一些真实战例,当年红四军以超凡的意志,24小时120公里是真实的,是可以实现的,是无比艰难的,是伟大的,是超出人类极限的。
电影中的 一些问题
当然,如果以越野的经历和常识去审视这部电影,会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说是电影里虚构的成分,如果这确实是事实,只能说,又超越了我的想象。
1.补水。如此高强度的奔跑,缺能量和体力,但更缺的是水,整个奔跑过程中,少见补水的镜头,而且战士们的脸上也少见汗水,身上也没有明显的汗渍。如果基于历史的真实,每个人都应该是满头大汗,脸上布满盐粒,而且后背一定是湿透的,这种棉衣是不透汗的,只会箍在身上,越发让人难受。
2.负重。电影中战士王冬宇背着田生才跑,他跑了好久,在镜头中出现的时间不短,在这个过程中,王冬宇跟其他战士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最终王冬宇累死了。
如果放到真实的场景中,相对于其他负重较轻的人,王冬宇的速度一定是慢的,而且会越来越慢,很快就会掉到队伍的最后。背着人跑,能够持续跟上全速前进的队伍,这个场景,应该不那么真实,如果说很多人轮换着背他,还有可能。
当然,田生才强调,他的腰杆子不好,跑不动,这不一定是他矫情,跑步,腰确实很重要。后来田生才决定留下来,又趁机偷了一匹马跑掉,他是为了去搞迫击炮,但这匹马肯定也有助于他的奔跑。
3.受伤。电影中,团长黄开湘腿是有伤的,他也特意叮嘱政委杨成武不要告诉其他人,他坚持跟上,在路上他没有骑马,也没有别人帮助,而是一路坚持下来,一直在大部队中,做大家伙精神上的支柱。
这是难以想象的,象这种腿伤,会极大地影响奔跑的能力,24小时跑120公里,也会将这种伤痛无限地放大,单靠意志力是撑不下来的。我更相信这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影视的演绎,可信度并不高。
4.失温。据杨成武的回忆,当天晚上他们遭遇了暴雨,雨中行军,又是晚上,会不会造成失温?咨询过几个登山和越野界的专家,失温是极有可能的,当时夜间温度应该在15度左右,长时间穿着湿透了的棉质衣服,散热很快,而且极度缺乏能量,会有人因此导致快速失温,进而致死。
但电影中似乎没有呈现这样的场景。或许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认识到失温这个问题,很多人跑死了,可能就是失温致死了。要不是白银越野事件,很多人不会认识到失温有多可怕。
所以,电影中描写的一些细节肯定是有些牵强的,夸大的,是出于剧情的需要,然而对于一部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电影来说,瑕不掩瑜,这毕竟不是历史的写真,不必太过于较真。
跑在历史与当下
今天,作为一名跑者,我参照自己的越野经历,对飞夺泸定桥120公里奔袭做了可能性的分析,是学党史的收获,也是跑者应尽的责任。
而作为一名老师,我写下这些文字,更重要的是想跟青年学生们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长征两万五千里,是一次载入史册的长跑。飞夺泸定桥,是载入史册的一次亮眼的越野跑。
总书记又讲到: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最后,总书记寄语青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年轻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当中流击水,当挥斥方遒。
而我身边的年轻人什么样子?
6月,毕业典礼前的某一天,早上7点,我在校园奔跑,马路上没看见几个人,食堂里也没看见几个人。
忍不住写了一段文字,发到了朋友圈:
考试季,早上七八点钟的床,仍然有这么大的魔力。
同学们,你们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哪里?在被窝里吗?
而当年,年轻的红军引以自傲的奔跑,放到现在同龄的大学生身上,又是什么样子?
你可以看看,1000米/800米体能测试的操场上,有多少挣扎的双腿,有多少无助的眼神,更有一张张激愤的脸上写着“为什么要让我们跑步?”
是啊!为什么让你们跑步?是希望国家真正有需要的时候你能跑得起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跑得够快!更重要的是让你维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你的本钱,也是国家的本钱啊!
平日的操场上,早上有十几个人在跑,晚上,据说有几百人在跑。
这是一所接近3万人的学校啊!
而在同学们写的各类思想汇报上,又“义正言辞”地写到“我要向革命先烈学习!”
请问同学们:
你们学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
真学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