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花甲之年的吴昌硕定下人生第一份书画润格,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画家之路。而离他所居地苏州不远的上海,工商业刚刚开埠的上海,书画市场也正在兴起,这不仅让大半生为衣食奔走的吴昌硕心生向往,同时也有些惧怕:他担心海上画坛竞争激烈,立足不易,而开销又大,或难以维持家计。1911年夏天,69岁的他从苏州来到上海试水市场,起初作品少人问津,他白天蜗居在浦东烂泥渡的陋室里画画刻印,晚上坐小舢板到浦西,与各界社会贤达周旋,以求广开门路。此时,王一亭的出现,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境遇:1912年,在王一亭的力邀下,吴昌硕下定决心移居上海,还由他介绍迁居吉庆里的一栋石库门,房子三上三下。本身就是书画家的王一亭,同时身为海上大买办,社会声望、经济实力、艺术地位和人脉都首屈一指,他与吴昌硕的关系亦师亦友,不仅全力相助吴昌硕在上海迅速站稳脚跟,还把他推荐给上海及日本重要客户,甚至还自己悄悄买下吴昌硕市场上画作,让他得以专心创作。此时已经70岁古稀之年的吴昌硕,总算寻得一处安身立命之所,他在大门两旁贴上对联:“君子悠乐,贤人孔安”,并在新居题写斋名为“去驻随缘室”。这是吴昌硕生活中最为安逸舒适的时光,艺术上更是有如“开挂”一般:“去驻随缘室”很快成为当时海派书画的顶级沙龙,在这种氛围下的吴昌硕的创作老辣成熟,先是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后任海上题襟馆会长,日渐成为海上画坛领袖。不仅享誉海上画坛,作品更是深受日本友人亲睐,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中叶,碑学风尚方兴未艾,有识之士纷纷而来。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名冠神州,远播东瀛。吴昌硕不仅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作品更成为疯狂竞相购买对象,据传,当年流入日本的吴昌硕作品有数千件,日本学者、书画家长尾雨山就曾说:“我邦人士游彼土者,必以一见先生为荣,获其书画,断简零墨,争相矜夸”,也是当时吴昌硕书画风靡日本的真实写照。而这些当时流入日本的作品中,有一类吴昌硕的作品极为特殊,它就是吴昌硕的绫本作品。《中国画学全史》称:“古画本多用绢,宋以后兼用纸,明人又继以绫。”而“绫、罗、绸、缎”中,绫为首位,这种斜纹织法的真丝织物,不仅细密有光泽,且价格昂贵,这种价值不菲的材质在晚明时期一度盛行,到晚明大家徐渭、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董其昌、张瑞图开启以绫本作书画的风气,因为质优的绫子更能体现笔墨的精髓。而在近现代大家中,使用绫本作书画最多者,那就是吴昌硕,他的大写意绫本作品,墨色淋漓、真气弥漫,堪称“绝中之绝”。昨见白阳山人画帧,笔意高爽有味,约略仿之,未得其神。婢学夫人之诮难免矣。昌硕。甲寅元宵,跛僧自吴下来,扯饮桃源隐,扶醉归,乘兴作此,尚无忘态也。缶又书。由于昂贵稀少,在20世纪初的日本,吴昌硕的绫本作品更是被奉为至宝秘不示人。甚至在过往几十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吴昌硕的绫本作品一旦出现,往往成为藏家争抢的“心头爱”。11月12日至26日,“锦上华彩——吴昌硕绫本书画展”在杭州陶氏艺术馆开展。汇集各民间藏家悉心保存的近 60幅吴昌硕绫本书画作品首次集结展出,作品多为吴昌硕70岁以后集大成之作,多为日本回流而来。“锦上华彩——吴昌硕绫本书画展”在杭州陶氏艺术馆展览现场百年以来吴昌硕的画册不计其数,展览也是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单独绫本展,所以本次展览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令人惊叹,同时也填补吴昌硕绫本作品展览与研究空白。“锦上华彩——吴昌硕绫本书画展”在杭州陶氏艺术馆展览现场
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说:“这些绫本的材质很好,精密光洁,所著墨色,层层叠染、润泽有加,且年久犹新,这些作品都保留了当年日本藏家专门订购的痕迹,特制日式装裱,附藏家题署的楠木盒,可见当时日本的上流社会都以收藏吴昌硕的作品为荣。”
旧样。赵悲庵好写瓜果,自谓笔意近孝堂刻石,兹拟之。百余年之后,能够集中一睹缶翁巅峰绫本之作也是非常难得的机缘,极有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而对于真正热爱缶翁艺术的人而言,这种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就如本次展览策展人、也称自己为“吴昌硕铁粉”的陶小明所言:“这个展览不需要开幕式,不需要红地毯,只需要大家一起来品鉴“锦上华彩”之绝美,得到快意和享受,足矣!”
在艺:本次“锦上华彩——吴昌硕绫本书画展”集中展出的是吴昌硕70岁之后的绫本创作,为什么他会集中这一时期创作绫本作品?
陶小明:70岁以后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真正的好日子,在王一亭的帮助下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房子,此时古稀之年的他人艺俱老,尤其日本藏家对吴昌硕是极为崇拜。已不满足于纸本上的作品,追求更高级材质的绫本,专门特制了绫本材质并以重金相托,以求吴昌硕的绫本画作。这一期间是他绫本创作的高峰,这些大批绫本作品都留在日本,国内鲜为人知,所以对吴昌硕在绫本艺术成就研究很少,几乎是空白。
“锦上华彩——吴昌硕绫本书画展”在杭州陶氏艺术馆展览现场,特别展出王一亭屏风之作,见证王一亭与吴昌硕交游之情在艺:日本人很早就意识到吴昌硕绫本上的创新,激发他进行一种新的个人创作?陶小明:绫本创作盛行于晚明,到了近现代,使用绫本作书画最多的,就是吴昌硕。吴昌硕绫本上最伟大的成就是能够在这样材质上,画出大写意作品,也是吴昌硕。绫本书画柔和高贵的特质,十分契合日本审美意趣和装饰风格故日本人特别喜欢,也是吴昌硕。南极老人应寿昌。英青主人雅属。丁巳初夏并録杜少陵句於癖斯堂,老缶。南极寿星,拱手何祝。既得其寿,岂求其禄。九如再赓,洪范预卜。享寿由天,享健爲独。蓬莱古仙,胡不相逐。乘风跨龙,戴笠骑鹿。金母木公,相看刮目。福任汾阳,富由金谷。在艺:绫本跟绢本最大的差别在于哪里?对于创作挑战在哪里?陶小明:绫本极容易吸墨,比较难以把握,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难度更高,只有吴昌硕能够挥洒自如、气韵生动,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控的。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只有吴昌硕绫本上画的最多、最好,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在艺:本次展览筹划多长时间?为什么想要办这样以吴昌硕绫本为主题性的展览?
陶小明:萌生这个想法已有十年的时间,付诸实施筹备整一年时间。我对吴昌硕的绫本情有独钟,我发现他的绫本作品,气势更大、用笔更老辣;但是收藏界、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少,所有出版的画册对此材质也没有标注,所以我觉得办这个展览是有意义的,能够增添吴昌硕艺术成就的华丽一章。在许多收藏家朋友的共同努力下,举办这个展览,更全面的弘扬吴昌硕的艺术成就。
陶小明:吴昌硕作为一代艺术大家,对他的喜欢程度不光是绫本。从我开始研究吴昌硕差不多二十年时间,画画讲究内功,跟他的思想、学术、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真正好的作品诗、书、画、印,是完备的。吴昌硕不仅以金石入画,还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一扫过去中国画颓废箫索的风气,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陶小明:吴昌硕保持文人画操守的同时,赢得市场的巨大成功。尤其表现上绫本创作上,吴昌硕比纸本上更有使命感。可能由於材質貴重,所定之人也必然是付了重金、地位顯赫之人,吴昌硕的綾本作品,都相当用心,也相当精彩。缶翁綾本書畫,多为精品。本次展品多为日本回流,作品保存完好,均有精美木盒存之在艺:这些作品经过差不多百多年的时间,依然品相非常完好,这跟日本收藏习惯有关?
陶小明:日本人收藏的画只有重要节日时才拿出来展览,平时都放在楠木盒子里,有的时候甚至是里外两层木盒,木盒的底座还有防虫香、每次木盒打开都有一种不一样的烟火特殊的味道和香气,有的还包上麻布防潮,所以都保存的很好。
对藏品要求这方面日本人几乎是很苛刻,真正保存好的作品一打开就像新的一样,这种新跟我们所看到的新画的“新”不一样,这是保持住当时的风貌与气韵,原汁原味犹如画中“贵族”一样。
在艺: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有哪些?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陶小明:每一幅吴昌硕的绫本都有一段生动鲜活的故事。这幅绫本“寿桃”,缶翁廖廖几笔,墨叶秀桃,丰润圆实,红白相间,呼之欲出。书法长跋,构成考究。这幅缶翁72岁在上海寓所画给友人之作尽管距今整整已有1O5年,现在观之,仍极具当代气息!汉明帝时恒山献巨桃核,父老谓:『巨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画中之桃亦如之。予尝有絶句云:『恒山仙种写来看,桃实累累大若盘。曼倩垂涎偷不得,上天容易下凡难。』乙卯岁杪,霞峰先生属写於海上去驻随缘室。安吉吴昌硕年七十又二。这幅绫本佳作在26年前的1994年6月19日上海朵云轩中国字画拍卖会上出现了,被列为第一号拍品,经激烈争夺,终被一位必拿一号号牌,必坐一号座位,必竞买一号拍品的收藏大咖张宗宪(其英文名为罗伯特·张,江湖人称“萝卜张”)一举夺得。我的一位朋友抢到了前一口,但他始终难以忘怀,为之他整整等了二十余年,终于张宗宪友好转让给了同为老乡(苏州人)同在艺术品市场叱咤风云的著名收藏家包铭山先生。
《嫣紅圖》有吴昌硕好友长尾雨山(日本汉学家、书法家)的题签,广濑寿太郎题跋。
这幅作品至今距缶翁创作已有103年了,从置放立轴的楠木盒上的细节发现,所定之人必然是付了重金,地位显赫之人。打开木盒,还有一小木盒,上方镶嵌一精巧铁环,捏住轻轻抽出,小木盒盒盖包覆一纸盖,纸盖里还压附一纸片,藏者广濑寿太郎于其上记载一段画作遇险复救的经历。
经大正12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及火灾,南画大会高岛屋二幅缶翁藏品,一幅已毁,另一幅《嫣红图》,老天有眼,竟完好无损,就是我们今天能够有幸看到的这一幅。
那么经百年之后,我们细细观之,缶翁画的又是什么呢?
老缶题识中的“秦王庙”,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的圣地,小秦王庙。此处与吴昌硕故乡安吉犄角相连,且所产界茶为明代宫廷贡茶,习茶之人,好茶之人莫不对此处趋之好之,也难怪吴昌硕会有感而发,赋词作画。只见画中几树茶花石鼓气息盈然。此作正是在七十岁高龄,其下笔最为老辣之时,苍劲老辣之笔表达画意时,些许诗情,多分气势。正如画中题识赞当地白茶花“秦王庙后茶花,两崦高低绽雪。”但他却“画此嫣红”,以“与山灵争绝”,清丽脱俗,尽显勃勃生机,可见画家之用心。
吴昌硕的花卉作品,最精彩的是葫芦、紫藤和四君子梅兰竹菊等,但是市场上见不到吴昌硕很完整的四条屏梅兰竹菊,尤其是绫本。我想吴昌硕肯定画过类似题材,我应该去找风格相近、尺寸相近,创作时间相近的梅兰竹菊,功夫不负有心人,差不多花了10年时间,分别在北京、上海、东京、大坂四地拍卖会,总算找到吴昌硕的梅兰竹菊绫本作品。此次也出现在展览中。在艺:作为吴昌硕的粉丝,他的创作带来的启发是什么?陶小明:吴昌硕是活到老,学到老,尽管他已功成名就,订单都画不过来,但此次在绫本的作品中,有几幅他还在学习晚明画家笪重光“江上外史”的表现风格。关于绫本材质上的表现技法他是很用心的去探索创新。怀德惟明。阳明先生于正心诚意功夫讲求不遗余力,虽吟啸怡情,犹复孜孜深邃。摘《汉娄寿碑》赞句以应淇畹先生之属。在艺:目前国内对于吴昌硕绫本作品的研究,现在处于什么阶段?陶小明:基本上是空白,最近这几年从日本回流的绫本作品立即受到学术界、收藏界的关注。吴昌硕在绫本上的大写意,以其厚重的金石功底,雄劲淋漓的笔墨,与绫本肌理相得益彰,彰显出浓墨重彩的非凡气势。陶小明:我估计他绫本作品存世量不会超过几百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每次绫本作品出现大家都会很关注,这十几年大量的日本回流和日本拍卖,绫本还算是很少的部分。物以稀为贵,就像珍藏版一样。而作品的艺术性、稀缺性,决定它的价格会步步走高。典午风流歇,沧桑又几经。竹林渺何 许,是处见新亭。把臂成高蹈,添豪欲肖形。若爲五君咏,我独学刘伶。《五君咏》,顔延之所作,黜去山涛、王戎,以其贵显不足咏也。在艺:后续是否会有持续推动吴昌项的绫本创作研究的想法?陶小明:这么多的绫本能够相对集中在一起向世人展出,这个意义就是与众不同,也许是这辈子唯一的一次机会能够同时跟六十幅绫本作品面对面欣赏和学习。当然更多的应该留给学术界、理论界作系统研究。
我能做的是,让此次展览在吴昌硕任首任社长的西泠印社所在地——杭州展出,这是我弘扬吴昌硕的绫本艺术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