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品唐诗:她最不喜欢这一位诗人,却又对他的这句诗情有独钟
文/归途如虹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林黛玉对贾宝玉这样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林黛玉这样说,是为了让贾宝玉放弃拔掉枯萎的荷叶。贾宝玉果然听林黛玉的话,林黛玉一说,贾宝玉就觉得不应该拔掉这些荷叶了。
林黛玉是一个审美品位非常独特的女子。李义山,也就是李商隐。他是晚唐时期最著名,也最出色的诗人。他的《无题》诗影响深远。林黛玉偏偏最不喜欢他的诗。这是为什么呢?
林黛玉对诗歌创作有独到的理解,她是这样教育香菱的:“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在林黛玉看来,写诗不是玩文字游戏,最重要的是表达心声。林黛玉最看重的是诗歌的立意,是蕴含在诗歌当中真诚的情感,是诗歌体现出的思想。
林黛玉欣赏王维的诗,她推荐香菱先从王维的诗读起。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王维的诗呢?因为她觉得王维的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并不华丽,却独具韵味。香菱和她讨论王维的诗的时候,举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和“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三句。香菱觉得很好,让人回味无穷。林黛玉还告诉香菱,“墟里上孤烟”这句诗是从“依依墟里烟”里化出来的。香菱马上就领悟到,“依依墟里烟”更加“淡而现成”。
明白了林黛玉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明白她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了。她是觉得,李商隐的诗语言华美,但是意趣不真。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朦胧,语意晦涩。他的代表作《锦瑟》被称作是最难理解的朦胧诗。林黛玉做人最讲究真诚,她的感情是非常清晰,非常明确的。她觉得李商隐既然在诗中歌咏自己的爱情,就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她觉得,李商隐写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什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样的诗句,是在玩文字游戏。她觉得,李商隐没有勇气直接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却用一些模糊的意象,一些语焉不详的词汇去抒发一种难以捉摸的情绪。这样的诗歌创作方式是林黛玉所不屑的。
林黛玉的诗歌风格就不一样,她因为伤心而葬花,就在《葬花吟》里写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直白的句子,将自己对红颜薄命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她在寒秋时节,感慨万千,就在《秋窗风雨夕》里写下“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样的诗句,很真切地表达自己对清冷环境的感受。对比李商隐和林黛玉的诗歌风格,我们可以发现,林黛玉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是不一样的。要说两个人的风格有类似之处的话,就是都比较哀婉缠绵。
而且,林黛玉还觉得,李商隐不是一个专情的人。李商隐是一个多情种,他一生有几段恋爱经历,这些恋爱经历都难以考证,却可以在他的诗歌里找到蛛丝马迹。于是,林黛玉就觉得,李商隐花心,因此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那么,林黛玉为什么偏偏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呢?
不知道曹雪芹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记错了。他把“留得枯荷听雨声”写成了“留得残荷听雨声”。总之,林黛玉喜欢的就是这句诗。
那么,这句诗为什么能够入林黛玉的法眼呢?我觉得,原因在于林黛玉在这句诗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林黛玉欣赏的,就是这句诗描绘的残缺美。林黛玉之所以不忍心看到贾宝玉把枯萎的荷叶拔掉,就是觉得这些荷叶和自己同病相怜。
我们来看看李商隐的这首诗吧。这首诗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原作是这样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首诗和爱情无关,是李商隐因为思念自己的从表兄弟崔雍、崔衮而写的。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精巧,意境清雅,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耐人寻味。
林黛玉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林黛玉觉得,自己是一个薄命女,正如同诗中描绘的枯荷一样,缺少生命力。但是,林黛玉觉得,自己虽然命运不佳,但是也可以孤芳自赏。“留得枯荷听雨声”就有这种风流自赏的滋味。
林黛玉把“留得枯荷听雨声”念成是“留得残荷听雨声”,虽然是一个失误,却也符合林黛玉的心境。林黛玉多愁善感,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不仅是枯萎的荷花,更是残破的荷花。
总而言之,林黛玉之所以欣赏“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一句,就是因为林黛玉内心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