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刍论客家文化研


梁德新 张华华

  目前,全世界有两种人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一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二是中国汉民族南迁形成的支系“客家人”。

  

  而今客家人在全世界约有一亿人,客家方言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的主要特征是:讲客家方言,有其独特的民俗,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客家精神。从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起,一千多年来,客家人因历史上的诸多原因,而被迫远离家园数次迁徙,到异地他乡艰苦创建新家;客家人以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而闻名于世。为此,有人说客家人是“东方的犹太人”,《美国国际百科全书》说:“客家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氏在《种族的品性》一书里说:“客家人的历史,很值得研究”。

  

  

  什么是“客家学”?客家学是我国人文学科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一个新兴的民系学,涉及众多的人文学科。诸如历史、语言、民俗、经济、文化、人类学、移民学的综合学科。它是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揭示其形成发展规律的学问。1990年国家把客家研究列为历史二级学科立项研究。客家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由于客家研究涉及领域大多,要求真正达到学术上的飞跃突破,绝非易事。

  

  根据专家学者考证。在历史上的正史和方志中没有“客家”这一词汇,客家一词最早见于文字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808年,广东惠州的一位举人徐旭曾在他的《丰湖杂记》里

  

  首次提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的约千字的记述。

  

  由19世纪50年代起客家人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道光末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这场遍及大半中国,历时14年,动摇清朝廷统治的农民运动,其领导核心与基本力量是广东和广西的看家人。时隔不久,即1856年开始,在广东西部,客家人与广府系人发生械斗,持续12年,双方死伤散失人数超过50万人。为此,在舆论界、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风波,启动了客家源流问题的讨论。从1851——1904年,先后有30多位中外人士撰文论述客家历史、方言与习俗等。如林达泉的《客说》、钟同和的《主客源流考》、黄遵宪的《梅水诗传序》、英国学者爱德尔著《客家人种志略》(1867年出版)、温仲和总纂的《光绪嘉应州志》(1988年刊行)都增设了“方言卷”,论及客家。

  

  学术界已经论战了近百年,至今还有几个问题还在争论。

  

  如客家人的根在那里?

  

  有些学者说:“客家人的根在北方中原,是南流汉人同化了南方的古越族人。”

  

  有些学者说:“客家主体是古越族,客家人之根在南方的客家山区,是古越族人同化了南下的中原流人(汉人)”。

  

  客家民系何时形成?有人说是南宋,有人说是明末,有人说是清初。关于客家话呢,有人说客家话是南宋时都城临安(杭州)的普通话,但证据不足。至今还在争论。

  

  清末以来客家学者就作了许多文章,为客家人正名,20世纪初客家问题曾引起“三次风波”。

  

  第一次是1905年,因广东学人黄节编撰《广东乡土历史》一书中,引用西方列强御用文人写的《中国地舆志》的材料,把客家人说成不是“汉种”也不是“粤种”,且否认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极力贬低客家人的地位。此书发行后,引起广州、嘉应州、潮州、惠州、韶关等地客家乡亲的愤慨,纷纷集会、散发传单表示抗议并成立客家研究会,有理有据地讲解“客家”的由来,驳斥黄节的奇谈怪论。参加这次抗议活动的有清末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和祖籍嘉应州的台湾抗日义军领袖丘逢甲等客家先贤。最后,迫使广州的提学使(主管教育官员)出面道歉。

  

  第二次是由殖民主义者雇用文痞编写的由包揽中、小学用书的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出版的《世界地理》,书中介绍客家人由来时,说客家是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种等等。此说一出,立刻引起广州、上海的客属学生,工商、华侨各界人士纷纷集会,表示抗议,还推举代表与该馆交涉,迫使其停止发行此书,重新编印,新版书改称“客家”为“中国进步的汉族民系”。

  

  第三次是1930年,国民政府广东省建设厅主办《建设周报》(7月出版)上有一篇文章,说客家人“不甚开化、客家分"大种、小种”等侮辱言词。对这种轻视和污蔑,客家各界如前次一样,展开争辩,特别是海外客属侨领和华侨团体,纷纷来函、来电表示声援。最后广东省政府命令建设厅公开道歉、更正,作者任某受到了降职处分。

  

  后来,研究客家问题的学者甚多。如广东兴宁人罗香林教授,集客家研究之大成。1933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的年轻教师罗香林发表20多万言的《客家研究导论》,运用大量的谱牒、史书等资料并到各地考察,证实徐旭曾之说,详细论述客家之源为“中原衣冠旧族”,有“五次大迁移”的立论。至今,客家问题的研究基本沿袭此说。罗香林教授对客家问题著述之丰,是客家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发表之后,客家已被公认为归属汉族,“杂种”、“蛮族”等胡言谬语销声灭迹了,客籍学者也因之扬眉吐气了。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因战乱和极左路线等诸多原因,大陆的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文化的极少。相反,台湾和香港及外国的汉学家有人在研究客家文化,并有论著问世。如台湾陈运栋的《客家先人的渡台》,联希文的《客家垦台湾地区考略》,庄金德的《清廷对台湾实施海禁政策的经纬》。日本山口百造的《客家与中国革命》,中川学的《华人社会与客家史研究的现代课题》。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沉寂了五十年的客家研究在大陆兴起,外国也有一些学者参与研究考证。

  

  近30年来,客家学的研究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各地相继建立了客家学研究机构,有些大学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培养客家文化硕士生。如今台湾的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成立了客家学院,厦门大学,嘉应学院成立了客家学院。并先后在新加坡、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成都、郑州、广州、龙岩、梅州、赣州等地和一些大学召开了国际性的客家学术研讨会,共约三十多次。1999年10月8日,约有100位中外客家文化专家、学者聚在广东梅州嘉应大学举行3天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辑編成论文集。

  

  

  客家人的界定?

  

  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对关客家人的届定也引起了争论。目前学术界对客家人的客家人的届定有“纯客论”、“泛客论”“冯氏论”(冯秀珍著《客家文化大观》书做的观点)。

  

  根据目前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世界85个国家和国内17个省200个县市,约有一亿人。全国纯客家话县有42个,最多人口是广东的五华县119﹒5万人,兴宁县113万人,英德县107万人,广西博白108万,其余各县均不足90万人。

  

  “纯客论”的观点是:客家民系的形成越来越前,客家血统越来越纯;在客家地方居住的客家的后裔,会讲客家话的人,才是客家人。因为“纯客论”对届定客家人的范围受局限,所以有些学者提出异议。

  

  “泛客论”的观点是凡是客家人后裔,不管居住在何地方,不会讲客家话,没有客家文化素质,也称为客家人。为此,曾有些书中把说湖南话的毛泽东也说成是“客家人”,他们的依据是毛泽东祖宗是客家人·······泛客论”在学术界支持者少。

  

  “冯氏论”是授著名客家学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冯秀珍对客家人的届定提出的新观点

  

  的点是:凡具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要求中任何两项的人,都可确认为客家人。“冯氏论”对客家人的届定被较多人认可。

  

  有些是纯客家话县的地方,有非客家血统的人也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如兴宁(纯客家县)有一千多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明天顺四年(1460)龙川沙市(蒙古族)移居兴宁”,蕃衍至今已千人,其后裔已全部汉化,他们认同是客家人。

  

  客家人李火德的第14世孙李明山于清康熙年间九年(1670)由福建上杭迁广东潮州,传至李嘉诚为23世。李嘉诚在潮汕文化氛围中生长,没有“客家文化素质”也没有“客家认同意识”,尽管他不否认是“火德公”的裔孙,不否认上杭是他的祖居地,但大家

  

  知道他是潮州人。

  

  而今,不是纯客家话县的地方,在如何届定客家人有争议。

  

  2006年5月,嘉应学院的陈干华副教授、《客家人》杂志社的梁德新曾考察广西博白县的客家人文,在博白的客家研究学者刘斯、陈钊等人的帮助下,陈干华、梁德新等人考察几个村庄,采访了几位文化人士,查阅有关地方人文资料,撰写文章《广西博白客家人的界定》。2006年11月2日,博白县隆重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节,《广西博白客家人的界定》入选《博白客家文化论坛论文集》。

  

  博白县内的旺茂、亚山、那林、顿谷夹在讲地佬话和讲客家话之间,很多人具有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很多人是可以界定为客家人的。同时,该县讲地佬话的人和讲客家话的人是可以通婚的,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衍生,这几个乡镇很多讲地佬话的人具有客家血统。讲地佬话和客家话的人的祖先都是发源天中原,随着中原汉人的广泛南迁到福建或江西或广东,然后迁到博白。与客家历史的五次向南迁徙相一致,相对博白的原土著人而言,地佬话和新民人(本地人称客家人为“新民人”)都是“客”。如语言学家王力在博白的始祖叫王茂显,祖籍福建省汀州,明初先居王村,后居略塘,其后代迁至岐山坡村,是讲地佬话的,但王力、秦似均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博白县人口约155万人讲客家话的口约108万人,讲地佬话的人口约47万人。统计博白客家人只统计22个讲客家话乡镇的人数,像江宁、那林、顿谷、旺茂、来、亚山等乡镇讲客家话的就没有完全统计,而这几个乡镇有人口约26万左右。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博白走出去的人很多,招工、招干、水库移民、考入大中专学校、出外谋生的已经不在我县统计,这些人及他们后代,人数应该在30——40万之间(保守估计)。根据“冯氏论”的界定。博白的客家人口应在130——140万左右,完全可以号称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2003年12月19至21日,“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举行,就“客家文化与全球化”等11个主题展开讨论。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大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30多人出席会议,并发表交流学术论文97篇。

  

  2006年10月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期间,为期2天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3日在成都京川宾馆国际会议厅举行。国内外130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这次研讨会,他们来自全国12个省、市和法国、日本、香港、台湾地区等专家学者。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深入考证客家源流,发掘客家文化精髓,并创新客家学的理论构建。与会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氏族群体迁徙史,中原汉人迁徙到江南闽粤赣和内陆省区再迁徙海外。在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刘义章《香港与世界客家运动》、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许怀林《走进客家———“南迁说”质疑》,福建龙岩学院李逢蕊《客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梅州嘉应学院吴永章《客家传统社会论略》等人的论文是这次研讨会的重要论文。引起参会专家学者的关注。许怀林教授的论文观点是“客家本地说”,是会议讨论时的热门话题。

  

  而今继承罗香林教授学说的客家研究学者众多。目前国内有谭元亨、李蓬蕊、谢重光、丘菊贤、刘佐泉、崔璨、罗可群、冯秀珍等人。丘菊贤著的《客家綜论》详细地阐述了客家历史文化,对罗香林教授学说解释得很详细。冯秀珍的专著《客家文化大观》把罗香林客家“五徙说”上成立了“六徙说”,她用殷实的资料进一步阐述了罗香林教授的学说,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坚持“客家本地说”的学说的,至今还有人在。他们的观点取得少部分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但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并对其展开论战。有些学者是客家人的子孙,也坚持“客家本地说”,并著有书,撰写有论文。如199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房学嘉著的《客家渊流探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许怀林教授论文《走进客家———“南迁说”质疑》是众多客家本地说论文的代表作。

 

  广东梅州被称为是世界客都,有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是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宝地。1990年梅州嘉应大学正式建立客家研究所,对客家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梅州市也有一个“梅州市客家研究会”,该会有50多人,这些人中有的是退休大学教授,有的是在职地方文史工作者和部分中学文科教师。现在国内的大学里参与客家研究的梅州籍的专家学者甚多。至今为止,梅州籍的专家学者编著了反映客家文化的书达百部、论文约千篇。而今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客家学”这块园地里耕耘。他们有的是客家人,有的不是客家人,还有外国人。现在好些大学文科的本科、硕士、博士撰写毕业论文时,选题瞄向客家文化。如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博士江金波的博士论文是一本26万字的书《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和嘉应学院联合培养的客家文化硕士李小燕的硕士论文是《粤东客家地区的祖先崇拜》。

  

  学者们考证来考证去,众说纷纭,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真正令人完全信服的结论。“客家”如何得名?客家人的届定?客家人的来路,也就是源头,归于何处?还是一个谜。看来还得继续下去。

  

  客家学既然是一个新兴科学,研究学问就得“百家争鸣”,应该重视不同意见,欢迎提出新观点。在专家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下,总有一天“客家学”会达到学术上的逐步突破,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客家与传统文化》刘佐泉1990年河南大学出版社

  2、《客家综论》丘菊贤著2001年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

  3、《客家文化大观》冯秀珍著2003年科技出版社出版

  4、《百家争鸣话客家》梁德新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杂志2003年第2期、

  5、《百家争鸣话客家》梁德新发表在《广东史志视窗》2006年第6期

  6、《广西博白客家人的界定》梁德新、陈干华、刘斯入选2006年10月在广西博白召开《广西博白客家精英论坛参会论文》

  此文编入张华华编著的《客家文化拾零》(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梁德新║钟情于地方文史研究的张海涛老师
梁德新║爱看书报的何佛运先生
梁德新、张报彩║梅州市城区金山东郊村张家围丧葬习俗调查
梁德新、胡焕元║华侨民居绍安庐
梁德新║梅州种茶历史考
梁德新、梁小芳║厦门风情游
梁德新║漫话旧时梅县的交通
梁德新║华侨之乡的热心人
梁德新║家风家训与现代文明
梁德新║广东嘉应学院专家教授到松源镇考察王氏宗族文化
梁德新║我的祖屋王氏“儒林第”
梁德新║广东梅州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走近张资平

梁德新║忆50年前玩矿石收音机

梁德新║回忆五十年前的往事“学生大串联 ”

张长兴║千年古镇育人才——梁德新《客家乡情》读后

梁德新║我参与姓氏文化研究

梁德新║热心人帮助我写作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聘为梅县区作家协会理事、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在国内的刊物发表有文章,编著有《客家乡情》《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等书8本。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学术论文在在嘉应学院、梅州市开放大学、北部湾大学等刊物发表。

辑:柳庚茂;校对:翁美格

策划:刘婉婷;主编柳馨梦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0)

相关推荐

  • 客家话歌曲/客家人一定羸-客家文化传播

    客家话歌曲/客家人一定羸-客家文化传播

  • 他们是最正宗的汉人,只说古代汉语,学者:虽然很难听懂,但好听

    汉语是汉族的传统语言,但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之间其实有明显差别.汉语所经历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就拿发音举例,<切韵><广韵>等几本古代韵书记载 ...

  • 张华华 梁德新║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张华华  梁德新 风水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婚丧喜庆.盖子.看阴宅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风水对民众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在形势派风 ...

  • 黄水泉 梁德新‖旧时的客家衣着服饰

    旧时的衣着服饰 黄水泉.梁德新整理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素有勤劳俭朴之美德,平日虽讲究服饰穿戴,但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梅州客家人与其他客地人们服饰穿戴几乎一致. 在过去,梅县客家人的祖先由 ...

  • 梁德新II丘菊贤教授辅导我研究客家文化

    丘菊贤教授辅导我研究客家文化 文/梁德新 我有幸在丘菊贤教授(1932-2015)晚年时与他有交住,我跟随他编书写书,学到很多知识而受益终身. 1992年丘菊贤教授退休后与妻子儿子回家乡梅州市居住.他 ...

  •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中学退休教师.如今年届七十,数十年来读书爱书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我对客家文化有兴趣,在我退休前后的二十年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任市级刊物<客家人>& ...

  • 梁德新 饶熙龙‖客家人做风水【客家文化】

    客家人做风水 文/梁德新 饶熙龙 客家人历来讲究葬风水.旧时,发了财的人家一般要办三件大事:买田.做屋.修祖坟.客家先民认为,一个人成功失败与屋场祖坟的风水有密切的关系."做风水" ...

  • 梁德新‖漫谈客家松口人的饮食文化

    漫谈客家松口人的饮食文化 梁德新收集整理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人的饮食文化客丰富多彩. 大米是松口人的主粮,杂粮以番薯为主,其次是高粮.黄豆.木薯.芋头等.松口人用这些食物,加上各种蔬菜水果,能做出许多 ...

  • 张华华、梁德新║客家民俗“扛公王”

    客家民俗"扛公王" 张华华.梁德新 在粤东梅州,除了对祖宗的崇拜和祭祀,客家人中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当属公王崇拜.由此产生和发展而来的相关民间习俗"扛公王" ...

  • 梁德新‖丘菊贤教授编写《韩素音研究文集》

    丘菊贤教授编写<韩素音研究文集> 文/梁德新 丘菊贤是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河南大学<史学月刊>出版社领导.1992年丘菊贤教授退休后与妻子儿子回家乡梅州市城区居住.他发挥余 ...

  • 梁德新‖客家吹笛人【客都推荐】

    客家吹笛人 梁德新/收集整理 在客家地区,旧时具有客家特色的工艺要数"一阉二补三吹四打".阉是"阉鸡".补是"补锅".吹是"吹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