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文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解读

历史上对《乾文言》:“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解读很少,这段话到底在讲什么呢。

首先来看这“刚”字。《司马光·潜虚》“刚,天之道也”。《增韵》刚,坚也。《荀子·臣道》挢然刚折。《书·皋谟》刚而塞。兑为毁折,而心塞。《说文》刚,彊断也。彊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断之也。《左传·昭公六年》断之以刚。《诗经·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诗经》的解释可能多有错误。看开篇的“保兹天子,生仲山甫”,震生艮山乃雷山小过,如老子说的“复众人之所过”。艮山和兑卦阴阳错。兑卦之兑换筹码如同吐货。《老子》柔弱胜刚强。对比“大哉乾乎,刚健中正”。两者的所讲的大小界面不同,不能断章取义说老子讲的错误,老子讲的是“守中”而取天人之道,还是一致的思想,只是论述角度不同。

此处取意二重还是重视呢,过去都从二重讲,但是重视“金刚”而忽视“得中”应该更符合本意。

对“中不在人”的解读。《说文》中,和也。“中”从字形看兑为口而分左右,字意取“坎下之阴极而后金成,中偏右”,甲骨文“中”的字形就比较形象的偏右。只有到了彼岸,金成之右侧才能谓得中。《易经》之三六爻互应,可参坤卦迵六“其血玄黄,利永贞”之意“中在人”也。《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艮为时,为独,对时育物,是故有时轮“得中”之意。参照老子“无之以为用”,“中庸”之当谓中空而非中段。《左传·文元年》举正於中,民则不惑。注:举中气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古同风)师雨师。《前汉·律历志》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仪礼·大射仪》中离维纲。《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巽为算。《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厥阴风木。巽为算。坎为一,故有水风井之相。可以参看《乾文言》“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沂,虽危无咎”。

常说:天、地、人之谓“三才之道”。而通过对《乾文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解读是小蓄变卦之“上合志也”。应该讲“六道轮回”,乾和兑属金,人间道分上人和下人,地分上地下地,合称“六道轮回”。坎为鬼,故谓“或”之。坎离阴阳错,离为上,为明。是故“上合志也”乃昔之得一而取离明。

《乾文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解读是兑卦,就是指在金刚界。如密宗之金刚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