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辽博的王羲之真迹,60多年前就值2个多亿,如今备受书坛瞩目

王羲之的书法为何如此受推崇?

其原因就是在“帖学”一脉,后世所有的书法家几乎都是从“二王”的书法体系当中走出来的,“二王”的书法可谓是万法之源,后世王铎有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人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帖学不学“二王”。基本就等同于野路子。

王羲之的真迹如果放在现在,应该算是国宝级的无价之宝了,根据书法史上的一些资料来看,在唐代的时候,许多皇帝都反复搜集过王羲之的墨宝,在贞观廿五年的时候,内府所藏的王羲之真迹有3000多纸。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与朝代的更迭,绝大部分的王羲之真迹已经散佚了。但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便藏有一件王羲之的真迹。

此作乃是武则天时期,一位担任散骑常侍为了博取功名的王羲之后人王方庆所进献,最早的原卷包含了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羲之本人,以及他的后人等28个的十卷本墨迹,蔚为大观,乃是王方庆祖上的遗物,在那个时候就是旷世国宝,也因此王方庆升了官。

这一年是万岁通天二年,所以武则天将此帖取名为了《万岁通天帖》。而后,武则天召集弘文馆诸学士和临摹高手,将此作进行了完美的复制。

这个复制过程比唐太宗时期的“双钩临摹”更上一层楼,乃是采用国画技法当中的一种“并行线拓”方法,并且采用老纸、老墨和老式装裱以及做旧工艺进行处理,复原出跟跟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在当时除了复制的人员之外,将此作传世诸臣,竟无一人能分辨真伪。

这一事件,被当中的中书令崔融记录在了《宝章集》当中。

据传是,武则天将原本墨迹保存在了内府当中,而将复制品还给了王方庆,此作后来在王方庆后人的手中遗失,具体流落何方,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

保存在内府当中的原件《万岁通天帖》在流传的过程当中,遭遇两次火灾,明代一次,清代一次,在大火当中将原作当中的28个人的墨迹烧得只剩下了7个人,原来的10卷本,如今只剩了10通手札,但饶是如此,此作依旧是如今书法界最具价值的晋人书作之一。

这卷《万岁通天帖》当中,如今包含了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人的作品,这些人的字当中呈现出来的都是根正苗红的“二王笔法”,可以说当你将这些人的墨迹掌握精透之后,你的书法就能够真正“入古”。

​此作当中所蕴含的笔法肌理,用笔手法和结字技巧等等一系列法度,并且包含了楷书、行书、草书不同的书体表现形式。乃是当代人迹近晋人书风的绝佳之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