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31中国鸟邮票简介
普31中国鸟普票是目前邮局常见的,正在使用的普通邮票。目前发行的全套邮票为9枚。邮票分为4组发行,分别是:2002年2月1日发行三枚,即:黄腹角雉、白尾地鸦、台湾蓝鹊邮票;2002年4月1日发行两枚,即:贺兰山红尾鸲、藏鹀邮票;2004年1月1日发行两枚,黄腹山雀、滇鳾邮票;2006年11月15日发行最后两枚,即:绿尾虹雉、褐头凤鹛邮票。邮票主图选用了9种鸟类,画面漂亮,印刷精美。本套邮票给人的感觉很像特种邮票,不像普通邮票。为了集邮需要,本人将中国鸟普票的资料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对这一组普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黄腹角雉邮票,面值80分。黄腹角雉,别名 角鸡、吐绶鸟 ,学名 Tragopan caboti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雄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黄腹角雉为我国物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
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2、白尾地鸦邮票,面值1元。白尾地鸦,俗称“沙喜鹊”、“沙漠鸟”,是杂食性鸟类,也是新疆唯一的特有鸟类。全世界只有4种地鸦,分布区域仅限于中亚地区从伊朗至蒙古一带。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新疆是地鸦属的发源地,全世界4种地鸦中有2种分布于中国,而这2种地鸦的模式标本产地都分别采集于新疆的莎车县和巴楚县。
白尾地鸦体小(29厘米)褐色地鸦。嘴向下弯,具紫黑色短宽冠羽,颊及喉偏黑,眼先、眼圈、头侧及颈部皮黄,翼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辉光,飞羽大多白色,羽轴及羽尖近黑。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叫声:重复的三音节chui-chui-chui声,最后一音上扬,另有快速而下抑的一连串低哨音。
全球性易危(Collaret al., 1994)。不常见,分布仅限于环塔克拉玛干荒漠东至罗布泊的山麓地带海拔900~1300米有胡杨分布的一个环状范围内。
白尾地鸦是中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然而,至今白尾地鸦在中国仍未被纳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2004年7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先生首次呼吁为白尾地鸦建立保护区,将白尾地鸦第一次纳入国人的环保视野。白尾地鸦生活在新疆,属于科 Corvidae,学名:Podoces biddulphi。特点是雌雄相似,体羽主要呈沙褐色,十分接近环境的颜色;嘴巴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适应荒漠干旱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跗中长而强健,善于在地面奔跑。“由于这种动物日渐减少,考察时,我们一个月也见不到只。”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说。
由于鸦类具有挖掘和埋藏食物的天性,当地民间传说,鸦类会将沙漠中人类遗留下的耳环、戒指等贵重首饰深埋于沙地中,且白尾地鸦喜欢在沙漠中的古城附近活动,成为盗墓贼的“指示鸟”,因此在地鸦活动的尼雅、克里雅、园沙古城楼等古遗址,100多年来国内探宝者到来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抓只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生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中,其骨肉、血液等被认为有医疗特效,科学家们在访问了很多人后发现,人们都认为白尾地鸦能治百病。因此,人类的大肆捕杀对白尾地鸦的生存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3、台湾蓝鹊邮票,面值2元。台湾蓝鹊。台湾蓝鹊又叫台湾暗蓝鹊、长尾山娘(POJ:Tn̂g-boéSoaⁿ-niû)、长尾阵,为台湾特有种。连雅堂撰台湾通史作长尾山娘,记述云:“俗称长尾山娘,翠翼朱喙,光彩照人。
台湾蓝鹊俗名: 长尾山娘 ,特征:全长约十五公分,尾羽即占全长的三分之二。碧蓝身躯,朱红嘴喙,尾巴末端为白色。分布在台湾地海拔之山地或丘陵。头至颈部、胸部皆为黑色,其余部分大致为蓝色;下腹羽色略淡,飞羽末端有白斑,尾上覆羽末端黑色:尾羽甚长,末端白色,除中央2根外,其他各羽中段黑色;尾下覆羽末端白色。栖息于低海拔山地(三百至一千二百米的低海拔阔叶林或次生林),性喧噪凶悍,经常六只或更多,成小群穿梭、滑翔于树林间(成队飞行,故在乡野有称之为长尾阵),并发出鸦科鸟类惯有的沙哑叫声。
为杂食性,捕食小型鸟、雏鸟、野鼠、蜥蜴或大型昆虫等,木瓜等水果最为其所喜爱。
分布状况:已从台湾西部的过伐低地上消失,但在海拔300~1200米有林山地并不罕见。全球仅台湾岛内山地有本物种分布。台湾蓝鹊是台湾特有鸟类。同属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西藏、中国中南部、锡兰、海南岛、中南半岛等地,但比这些大陆种,台湾蓝鹊的羽色特别深浓。
在台湾低海拔的山区,常可以看到一排碧蓝色的鸟儿在林间穿梭飞行,那就是台湾特有的鸟类━台湾蓝鹊。台湾蓝鹊有著碧蓝色的身躯,红色的嘴,以及末端白色的长尾巴,身体全长约六十五公分,可算是较大型的鸟类。它们不太怕人,所以在山区的住家附近,或是人工开垦地区,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
台湾蓝鹊大都在树林及杂草区的交会地带筑巢,且多筑於大树之树梢。其巢为碗状,每个巢通常有四至六颗蛋。性喜群居,在生育季节,亲鸟育雏时,同族的其他鸟儿都会来帮忙哺喂幼鸟。
台湾蓝鹊具有强烈的护巢行为,对於侵袭者会毫不留情的攻击,直到对方离开为止。台湾蓝鹊可说是杂食性的鸟类,大如蛇、鸟、小如昆虫,或是植物的果实,都是它们取食的对象。
4、贺兰山红尾鸲邮票。面值4.20元。贺兰山红尾鸲,全长约157毫米。雄鸟:眼先、头顶、耳羽、颈的两侧、颈和上背蓝灰色,具褐色羽端。背、腰、尾上覆羽及除中央尾羽外为橙棕色,中央尾羽为暗褐色。喉、胸橙棕色,腹部为中央为白色,其余下体为淡橙棕色。翼暗褐色,内侧覆羽白,其余覆羽暗褐。雌鸟:上体烟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棕色。尾如雄鸟。喉和胸淡烟灰,在腹和尾下覆羽变白。翼褐,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淡皮黄苍白色。栖于山地灌丛或疏贺兰山红尾鸲林中。以昆虫为食。分布于青海、宁夏和甘肃,偶见于陕西、山西、河北和北京。
红尾鸲(音:渠)是一类色彩鲜艳的小鸟,顾名思义,它们有红色的尾羽(其实有例外);共同的特点是身体的不同颜色呈大块分布且对比强烈。比如中国南方北方都能见到的北红尾鸲,红黑白是基本色调,非常抢眼,非常漂亮。贺兰山里有好几种红尾鸲,如很多地区都常见的北红尾鸲、赭红尾鸲,贺兰山里数量不少。而有一种红尾鸲是以贺兰山命名的,不去贺兰山难能见到,这就是备受鸟学界关注的贺兰山红尾鸲。而实际上,到了贺兰山,你也不容易见到这种鸟。
这种鸟略比麻雀大些,有4种基本颜色:蓝、黑、红、白。蓝色的头,背部、腹部和尾羽是红色,翅膀是黑色,上面有大块白色的长条形翼斑,充分体现了这类鸟颜色对比分明的特点。以贺兰山为名,因为贺兰山是它的主要分布区域,而在贺兰山以外,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它的分布记录。一些鸟类图鉴上对贺兰山红尾鸲的描述是:中国中北部及西部的特有种;山地针叶林的罕见繁殖鸟;种群稀少,鸣声尚无资料,等等。关于它的习性,只有“喜山区稠密灌丛”,“喜在溪流活动,以昆虫为食”等少量描述.
5、藏鹀邮票,面值5.40元。藏鹀(学名:Emberiza koslow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以及栖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南部和澜沧江上游的杂楚河。[
藏鹀体型略大(16厘米)而尾长的鹀。繁殖期雄鸟:头黑,白色的眉纹从鼻孔延至颈背,颈圈灰色,背栗而腰灰,颏及眼先栗色。特征为具白色的胸兜及黑色的项纹,下体灰而臀近白,具白色的横斑,飞羽黑色,羽缘色浅。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似繁殖期雄鸟但色暗且无黑色项纹,背栗色而具黑色纵纹,喉褐色具纵纹,眉线色浅而长。
虹膜-褐色;嘴-蓝黑;脚-橘黄。
叫声:鸣声为短促啾啾叫似戈氏岩鹀。飞行叫声为tsiptsip,联络叫声为细而拖长的seee声。
分布范围: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山谷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有记录在青海东南部及西藏东部海拔3600~4600米。北纬31°以南无记录。
习性:喜林线以上的开阔而荒瘠的高山灌丛、矮小桧树丛、杜鹃林及裸露地面。冬季结小群活动。
6、黄腹山雀邮票,面值5元。黄腹山雀全长约10cm。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
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眼先、眼下脸颊至耳羽和颈侧前部白色,颈侧后部淡棕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棕色,两翅覆羽同背,飞羽暗褐色,除第一、二枚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橄榄褐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腹至尾下覆羽棕栗色或栗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暗淡无光,不及成鸟辉亮。颊部白斑带黄。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铅黑色。
7、滇鳾邮票,面值6元。滇鳾,高原鸟类,生活在海拔1300米-3200米的中山和高山地带,活动于山谷山坡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间,有时可见与普通鳾混群活动。
分布地域:滇鳾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中国西南隅的三江并流区附近的山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
特征:滇鳾雄雌同形同色,成鸟上体为兰灰色,具粗大而长的黑色贯眼纹,贯眼纹甚长,可达肩部,贯眼纹上方具细的白色眉纹,这道细细的白色眉纹是其他鳾属鸟类所不具有的,是滇鳾的鉴别特征,另外滇鳾的下体为极淡的灰色,近污白色也是在野外识别滇鳾的一个重要特征。尾羽大部分为与上背相同的蓝灰色,但次外侧尾羽为黑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足灰色。在野外,辨识本物种除了依靠上述形体特征外,还须参考其行为,鳾属鸟类大多喜欢在粗糙的树皮表面上下攀爬,常头上脚下地栖息,这种倒挂金钟的状态是其他鸟类少见的。
食物:滇鳾攀爬树皮以藏身于树皮缝隙内的昆虫为主要食物,主要取食鳞翅目、鞘翅目昆虫的幼虫,除了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取食花蕊、松子和其他植物的果实。
8、绿尾虹雉邮票,面值40分。绿尾虹雉(学名:Lophophoruslhuysii)属鸡形目雉科,大型鸟类。体长约58—82厘米,体重约692—1400克,雌雄个体有差异。绿尾虹雉于每年4-5月繁殖。该物种以前分布广泛,数量多,但近代由于受到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人类的威胁,数量急剧减少,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国内保护级别:一级;被世界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
大型鸡类。体长约58-82厘米,体重约692-1400克,4-5月繁殖,营巢于大树下和灌丛中,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23—25天。雄鸟头顶、脸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闪着绿色虹光,向后转为金属赤红色,从头顶后部耸起冠羽覆盖着颈部,呈金属青铜色,向后转为红铜色;后颈和颈侧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属红铜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转为紫铜色,并闪着金属绿蓝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上体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绿,故得名“绿尾虹雉”。
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食物: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它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本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
活动:日行性,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9、褐头凤鹛邮票,面值1.20元。褐头凤鹛,雀形目、 莺科、凤鹛属。是台湾特有种。常见于海拔 1000—
2800米的温带森林。性合群活泼。藏隐于森林较低层,常加入混合鸟群,不惧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