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的意境
谈谈诗的意境
--透过李清照词《声声慢》窥探诗的意境的构成要素
诗的意境,是诗在整体上呈现的,能引起人们神往、联想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的艺术品位、水平的综合体现。
每次品味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我都会唤起、加深这样一种感觉:我的神思,随着词意的渐次展开,不知不觉地陷入、游荡在诗人设置的一个清冷、空荡、寂寥的环境之中,被一种低沉、凄婉、悲凉的气氛所紧紧包围,随之激荡起了阵阵酸楚、伤感的情绪,而且久久挥之不去。这时,我意识到,我已经被诗的意境的魔力迷惑住了!
诗的意境的魔力如此美妙、神奇,它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为了探出其中的奥秘所在,我觉得有必要对诗的意境进行解构,深入洞悉它的构成要素。
诗的意境有哪些构成要素呢?透过对李清照词《声声慢》的分析,我认为意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
一是诗人在诗中展示的生活场景。
所谓诗的意境,简言之,是诗中的情与景相互交融所呈现的一种艺术的境界。
景,是诗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示在诗中,是一幅或多幅(通常是多幅)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摹描事物和现象的状态,用以剌激人的感官,唤起人的情绪、情感,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在《声声慢》这首词中,诗人笔下依次向人们展示了八个生活画面:(1)诗人漫无目的寻觅;(2)暖寒骤变难以眠息;(3)淡酒独酌难御风寒;(4)雁儿飞过却无法捎寄音讯;(5)黄花凋零竟不忍摘取;(6)独守孤窗难熬白昼;(7)黄昏雨打梧桐声声难耐;(8)面对一片伤心景象诗人发出震憾心弦的浩叹。这一个个生活画面,描摹逼真,历历在目,让人如亲临其境之中,它在诗中展示的生活场景,为诗的意境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和依据。
二是诗人在诗中营造的情景氛围。
情,是诗的内在表现形式。情是通过与景的高度融合,营造出特定的情景氛围,并借助情景氛围透露和感悟出来的。
情景氛围,包含环境氛围和情感氛围两种氛围。其中,环境氛围,是通过在诗中展示带有鲜明“倾向性”的生活场景的整体状态所营造的一种氛围。在《声声慢》这首词中,透过所展示的八个生活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一人独处,自顾独酌,自顾孤眠,自顾消昼;雁儿自顾飞去,花自顾飘落,雨自顾吹打;人、雁、花、雨,都被一种“冷清孤零”的气氛所包围、笼罩。而情感氛围,是诗中众意象呈现的带有鲜明“主色调”的情感状态所形成的一种氛围。在《声声慢》这首词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百无聊赖,漫无目的地寻找什么,却什么都没找着,那种心无所属的阵阵悲凉;一人孤眠,一人独酌,一人观雁,一人赏花,一人消昼,一人听雨的凄苦;诗人完全被“寂寞愁苦”的情绪所困锁、折磨。这两种氛围,既处于相对独立的谐振状态,又处于相互叠加、联动、谐振的状态,从而形成了具有极强感染力的情景氛围,它对于诗的意境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边提到的“倾向性”和“主色调”,是对诗的意象属性的重要规定,它要求所有的意象都必须具备指向性的高度一致,这是形成情景氛围的先决条件。
三是诗人在诗中预留的想象空间。
诗的意境,顾名思义,既含有意,也含有境。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诗展示的生活场景、营造的情景氛围决定的。而意,一方面是由诗的意象暗示、透露出来的,另一方面是由读者对诗的领悟、阐发出来的。由此看来,意的广度、深度,会影响到诗的意境的宽广、深邃的程度。
由于意的深、广程度是由诗人和读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诗人在诗的立意时,就要考虑到读者的需要,而诗的情感、意蕴都与诗的意象密切相关,因此,诗人在诗的意象的创造时,必须为读者预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下边,看看《声声慢》这首词在创造意象时,是如何处理的。试看其中突出的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找找,那里找找,这是一种诉诸视觉的人的行为形象,找什么?为什么找?为什么会漫无目的去找?这里诗人没有作出交待。什么都找不着,于是,诗人把注意力从找东西,忽然转移到天气、屋内环境上来,这是一种诉诸触觉的感觉,诗人生理和心理为什么会产生冷清的感觉呢?诗人的情绪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突变呢?诗人依然没有作出交待。阵阵冷清的感觉袭来,诗人满脸显露出凄惨的表情,竟然戚戚涕零了。为什么如此伤感?为什么悲伤到要流泪?诗人也没有作出交待。这一切一切的因由,都得由读者自己去思考、感悟、体味了。
从上边的例子我们领悟到什么呢?诗人在创造意象时,都深思熟虑地为读者预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而这个想象空间,对通过对意象所描摹的事物和现象的“浅层状态”刻意预留出来的。所谓“浅层状态”,就是事物和现象的表象(这里不是指心理学中所称的表象),是各种感官能够感受剌激的形象,也包括情感最外层的情绪。下边,由这个结论再看看另一个例子:
“守着窗儿,独自甚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人守望着窗户,丈夫哪里去了?就这样煎熬着,一直从早到晚,这漫长的时间,诗人到底是如何熬过来的?这些,诗人都没有交待。正是这个没有交待,给了读者极为宽广的想象空间。长时间听着雨点敲打阔叶梧桐的声响,期间的寂寞、烦燥可想而之。此时,读者也许会想到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也许无法想象这种“变态”心理的真正原因。
诗贵含蓄,诗味隽永,这与诗人在诗中善于预留想象空间,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四、诗人在诗中设置的“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耀眼的地方,是能窥探诗的意境的“窗户”。具体的,是诗中最精彩的诗句。
然则,“诗眼”与诗的意境有什么关系呢?
还是看看《声声慢》这首词吧。这首词的“诗眼”在哪里?我认为,是在诗之首,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诗。只要读过这首词的人,都会被这句诗所迷倒,也许,许多人不一定都能完全背出这首词,但都会说出这个诗句,甚至有的没有读过这首词的人,也会读出这一诗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一诗句写得实在太传神了,无论在意思或在音韵上,曾被人赞誉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千百年来,为大众所传颂。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此句诗成功之处,在于它寥寥数语,竟把人从行动到心理活动的反应过程,了无痕迹地表现了出来。诗人漫无目的地寻找,找啊找啊,什么都找不着,其实找到了什么,依然什么也不是。这是一种心灵无所寄托的表现。正是由于心中的“空”,于是感到室内到处也空空洞洞、冷冷清清,从心境悄无声息地过度到环境。于是,此时已变得心境、环境皆空,诗人的情绪更加落寞,又无谁可诉,心中的伤痛从内涌到外,又从外反袭到内,如此往回反复、叠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这种情绪,在全诗中肆意流淌、奔突,起到了提挈、统领的作用。这首词的千古传颂,正好说明,“诗眼”无疑在时空上为诗的意境的拓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诗史上极为普遍。如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等,等等,都因各自诗篇中的名句(诗眼),为各自的名篇的广为传颂、流传后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粗略分析了诗的意境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其中起核心、决定作用的是情景氛围,它是诗实现情景交融的必要条件,是诗创作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