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杨慎说王安石妄评李贺

前言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问题: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古题,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诗人写过《雁门太守行》。其中李贺的这一篇是名声最大的作品。

这首诗在古人眼里,还是有些争议的,例如王安石就是认为,既然黑云压城,哪里来的日光呢?

一、两种押韵方式

李贺的这首诗,是一首八句换韵的古体诗。这种换韵的方式在八句的诗中不算太多见。

我们评价看到的八句诗,要么是五律,要么是七律。八句的古体诗比较有名额是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过,杜甫的这首诗押韵没有李贺这首《雁门太守行》这么复杂。李贺的诗前两句押平声韵:

黑云压城/城欲摧,◆摧【上平十灰】

甲光向日金鳞开。◆开【上平十灰】

唐韵在宋朝合并成平水韵,因此大部分唐诗,也符合平水韵的韵部。从第三句开始,这首诗后面六句换成了仄声韵:

  角声满天秋色里,◆里【上声四纸】

  塞上燕脂凝夜紫。◆紫【上声四纸】

  半卷红旗临易水, ◆水【上声四纸】

  霜重鼓寒声不起。◆起【上声四纸】

  报君黄金台上意, ◆意【去声四寘】

  提携玉龙/为君死。◆死【上声四纸】

这首诗按照押韵的方式,可以分成押平韵和换仄韵两个部分。

二、王安石的异议,与杨慎的批评

这首诗按照内容来分,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战场的环境: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据说王安石提出异议,说,既然黑云覆盖的城市上空,怎么会有战甲反射出太阳光呢?

此兒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升庵诗话· 卷十》

明朝大才子杨慎说,王安石这个老头其实不懂诗。我在云南的时候,就见过这种‘黑云压城’的景色。

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升庵诗话· 卷十》

杨慎说,大兵围城的时候,总是有奇怪的云。从这首诗看,李贺的确很善于描绘,令人钦佩。

这首诗中,黑云既是写景,也象征着敌人的军队,有那种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

前两句写视觉效果: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三句加入了听觉:角声满天秋色里。秋天的边塞,漫天可以听到画角之声。第四句沉重一些,表示战场的土地上,有战士血染的痕迹。

后面的四句偏向于写人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我们的军队临水列阵,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鼓声并不响亮,但是战士们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信心满怀。黄金台,即陈子昂诗中的幽州台,用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

三、知音韩愈的欣赏

李贺生命中最重要的知音是韩愈,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载: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鴈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唐朝人科举也走后门,考生们都要给当朝权贵献上诗赋,以求引荐。据说王维就是走的这条捷径而进士及第的。这种方式叫做行卷,也叫干谒。

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唐薛用弱 《集异记》)

李贺也不能免俗,无名小卒想出名还是要有贵人相助。于是他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访韩愈。韩愈刚送完客人,正在犯困呢。没想到看了李贺这首诗的前两句,韩愈立马就清醒了,命令下人赶紧把李贺迎进来。

韩愈很喜欢提携人才。可惜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与“进”同音,因此没有机会参加进士考试。后来,27岁的李贺郁闷病逝。

结束语

有人把这首诗分成四个部分来欣赏,可能是两句一组吧。老街觉得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成两个部分。

除了前面两种,还可以把前六句作为第一部分,写人物和景物,后两句为第二部分,作者用来抒发情感,即言志的部分,这样可能更好理解。

@老街味道

你心目中的宋词第一人是谁?我选择他您认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