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山伤寒讲义・大柴胡汤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本条方证与第63条相同,唯诱因不同。经方之治在于观其脉证,审其如何逆于应有之“元真通畅”而施治。故原始诱因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没有病因学意义。康平本中本条为低一格条文,且句前有“喘家”二字,可供参考。
一六三、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尚未消除,而屡次地用下法治之,这是明显的、严重的错误。于是病人在外证发烧的同时又出现了腹泻不止、便意频频的里证,并且有明显的心下痞硬主证。这时就要用桂枝人参汤来主治。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这时的心下痞硬、利下不止,都是误下使中气虚所致,所以用人参汤(也就是理中汤)温补中气。因为外证未解,仍有发热,可见病人素体正气尚足,没有因误下而成为一派里虚寒证。机体有能力发出表证,则治疗时就要顺其势而解表。故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再重加桂枝四两,且后下,补中益气而解表。服药的时间上要求白天喝两次,黑天喝一次。这是因为数下后中气大伤,需要特别加重内补中焦的力量,黑天后服药可借天时而助阳气的收藏。
一六四、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大下,中气受损。复发汗,更虚中气。中气运转无力,故心下痞。此时如果还有恶寒,说明尚有表证未解,就不可先治痞,要先解表,表解后乃可攻痞。仲景书中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在各种表里同病的情况下都一一说明:要先表后里。我们学习经典,熟读熟背,把这个原则深入内心、不敢违背,才能不枉仲景的一片苦心。解表宜桂枝汤,是补充说明一个大致的方向,不说“主之”,是因为面对具体病人时还是需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攻痞用哪个泻心汤,也是同理。
一六五、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说明此时的发热已经不是表证的发热。因为表证的发热即便是汗不如法,在汗出的短时间内发热也是会有缓解的。这里没说“发汗”,而是直接说“汗出不解”,这就是说病人当下的症见是发热且汗出。同时还有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也不是太阳中风证。这里用“心中痞硬”而不说“心下”痞硬,说明病位偏上,且只局限在剑突下“心口窝”这个区域。外有发热汗出、中有胃脘痞硬、呕吐,这都是阳气郁遏在上而不能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应该有便秘或腹满之类的表现。但本条又特别强调了“而下利”,这说明当前的病情不是单纯的气机不降,而是中焦区域有一个很局限的郁滞因素,它能够向外郁迫到发热、出汗,向内郁迫到下利。人体内能够这样同时上克下犯的,只能是在半表半里层面郁积严重的气机。这与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那种少阳的气机郁滞偏内且聚集紧凑的状态一样,所以用大柴胡汤随其病位而疏解之。
这里还要再强调一下大柴胡汤的组成问题。因为方剂学规定了大柴胡汤中有大黄,且大柴胡汤证确实是少阳涉及了阳明,用大柴胡汤治疗少阳与阳明同病而有便秘也是有验于临床的,所以我在学习过大柴胡汤的好长时间内就记住了一个教条:有便秘才能用大柴胡汤。这条原文因为不是“重点条文”,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后来因为一位老师会诊一个白血病晚期病人用了大柴胡汤,我才注意到这条原文。该病人具体病情我不了解,是听学生给我转述的。说这个病人在医院治疗不能控制病情,还合并了胰腺等其它方面的病症。才去找一位中医老师看,中医治疗后整体上有好转,但在一个时间段内有持续发热、呕吐、腹泻的症状未能解除,正好另一位老师来济南,便请其会诊。这位老师就用了小剂量的未加大黄的大柴胡汤。在场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这种病情要用大柴胡汤,就来问我。我也不理解,就翻书,才发现本条原文就记载了大柴胡汤可以治下利,这才打破了我那个“必须有便秘才能用大柴胡”的教条。后来得知,那个病人用了一剂大柴胡就退热、呕利止。但后来还是因为白血病病情无法控制而去住院,很快就病逝了。可见一剂而愈的是当时的气机状态,素有的内伤杂病还需系统诊治,并不会随着这样的一次治疗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