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明作品《远去了的货郎担》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远去了的货郎担


淮安/杨曙明
   如今这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广告,让人烦不胜烦,不堪其扰。可唯独有这么一条视频广告,倒让我久看不厌。——陋巷口的黄昏,货担上摇曳着的油灯和那悠长的叫卖声。画外音“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每次看这段视频广告,便会让我想起儿时村子里走来的货郎担。
   是的,每当听到“12  3  -  21|0 12  3532  - |32  1  -  - ”那清脆悦耳的竖笛声,我就真的再也坐不住了。
   迎着笛声远远看去,村头的小路上,走来一位头戴草帽,颈扎毛巾,肩挑一副担子的男子。一段笛声,一阵吆喝:“坏胶鞋、坏皮鞋、猪头骨头、牙膏壳子、乱头发丝子、破衣烂棉花,换糖吃喽——”
   这就是儿时的货郎担。
   担子前后各有一个竹篓,篓子里面装的是换购来的破破烂烂。前面竹篓的上面搁置一个类似箱子的木格屉子,屉子上面装有玻璃盖儿。透过玻璃,可见屉子里面林林总总地摆放着孩子们吃的玩的,彩面糖、炒米团、糖麻花,玻璃球,火药炮,玩具枪、吹鸡子;大姑娘小媳妇们梳头打扮用的发卡、别针、粉扑、玻璃丝、蝴蝶结;大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火柴、线团、顶针、纽扣、歪子油、雪花膏等等等等。
   货郎担,即卖货郎挑的杂货担。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大队(村)数百人家仅有一个“代销店”。而这唯一的小店还公事公办,按时上班(开门),按时下班(打烊),这让村上人的生活很是不便。因此,应运而生的货郎担,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货郎担上的商品,虽数量不是很多,倒也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只要听到竖笛的声音,孩子们个个心里痒痒的,不等挑货郎放稳扁担,便“轰”的一声围拢过去,眼珠子滴溜溜地盯着屉子里的东西,隔着玻璃,指指点点,问这问那。然后,一转身就“咚咚咚”往家跑。
   翻遍家里所有的犄角旮旯,凡是能用来交换的东西都找了出来,你瞧那一个个的高兴劲儿,真像是喝了蜜。
   那年头没有如今这随处可见的再生塑料和废纸盒子,但废品回收的品类依然广泛。金属类的废铜烂铁,如破铁锅,洋瓷缸,铅皮铝片,牙膏皮(锡),铲头尖(铸铁犁头),旧锄头,破铜勺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破衣裳,旧棉絮,烂布鞋,胶雨靴等等。就连姑娘大嫂每日里梳头时的落发,吃完猪头留下的骨头,杀鸡后剥下来的鸡肫皮,都可以收集起来,留待换货。
   因为是“易货贸易”,也就存在讨价还价。大人、孩子围着货郎担七嘴八舌的吵吵嚷嚷,是当年村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小孩子的钱好挣,有时候没大人在场,一些不谙世事的小小孩,被卖货郎怂恿、忽悠的情况也是见怪不怪。
   这三天两头地换糖果换玩具,家里早已找不到可以换购的废品了,孩子们便趁大人们不在,偷来家里的山芋山干,以换取糖果玩具,解一时嘴馋。
   商品是可以按价直接售卖的,可那年头“一分钱逼倒英雄汉”,没有多少孩子的口袋里能掏出钱来。偶尔积攒了一角两角,那也得攥在手心里焐得滚热,时不时地折了又展开,展开又折起。实在是非花不可了,一分钱就可以买两粒彩面糖,或一颗玻璃球,或两枚缝衣针,或六个炒米团。二分钱可买一盒火柴,或一盒歪子油(蛤蜊油),或一支铅笔,或一把削笔刀……
   多少孩子,为了能跟父母要到钱买东西,哭天喊地、睡地打滚也并不鲜见。
   有时候,老太太需要一把木疏,或需要一只捻线用的捻陀,可是今儿担子上没货,便可相约下次再来时带来。这是当年货郎担的亲民和方便之处。
   货郎担的标志性招牌是吹竖笛,到了七十年代,新来的货郎担有改用拨浪鼓的。毕竟一只手扶扁担,一只手吹竖笛,需要一定的技巧,而改用拨浪鼓则更简单方便。在那宁静的日子里,卖货郎举手一摇,随着“咚咙咚咙”一阵拨浪鼓的敲击声,孩子们都知道“货郎担”来了,庄子里随即一片的匆忙与和乐。
 另有一种货郎敲铜锣招徕生意。走进村口,卖货郎敲着铜锣发出“叮当当”“叮当当”的声音。闻听此音,人们就知道“卖糖的”来了。“敲锣卖糖,各干各行”,这敲锣的货郎是没有其它商品的,专卖麦芽糖。口称“鞋底多大糖多大”,根据你的废品按质论价,然后拿起专用的小铁板,一把螺栓状的小锤,照着糖块熟练地“当当当”一敲,一块麦芽糖便敲了下来。随手拿出准备好芦柴棒,往上一绕,递到你的手心。对了,别忘了换麦芽糖有一个惯例,那就是要“饶”,道是“不饶不甜”。因此,即便买一分钱的糖,也得先敲一块,再饶一点。
   孩子们嘴里舔吮着麦芽糖,糖迹粘满了嘴巴,满足留在了脸上,甜蜜烙在了心中……
   卖货郎的艰辛,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知道。早晨出来竹篓里是空着的,随着走村串户沿庄叫卖,篓子里的废品越来越多,尤其是那铁坨子、大山芋,使得担子越发沉重,而肚子却越来越饿。等走到傍晚已经是直不起腰来了,可他们依然不远数里、十数里赶在供销社下班之前,将换购的废品卖掉,然后补货,再来计划明天的行程……
   本地的货郎,多在农闲时节活动,而另有一些外地的货郎,常年经营。在他们的担子上还多了一个包裹,就是那最简单的行囊。到了吃饭的时辰,他们便依依不舍地拿自己的商品,半讨半换得到一两碗稀粥,以维系体力。而到了晚上,走哪算哪,在好心的庄稼人灶室的锅门口蜷缩一宿。
   还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一个冬日的午后,天阴沉沉的。一个货郎担来到我们家,因为父母都下地干活去了,家里只有姐姐和我。货郎问我们可有吃的,姐姐说锅里剩有菜粥。一番商量后,姐姐同意按两支铅笔一碗粥交换,可一旁的我坚决不答应,一定要四支铅笔一碗粥!姐姐再三劝我,可我依然是不依不饶,谁说也没用!见此情景,货郎看了看自己的铅笔,紧了紧裤带,挑起了担子,落寞地一路向西走去……
   后来听说这就个货郎是本乡南李村人。也就是说,已经过了午饭时间,沿途不可能讨到饭吃。就因为我的不懂事,他得饿着肚子、挑着沉重的担子再走五六里地,才能到家……
   虽半个世纪过去,每每想起这件事,就像一个的十字架,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
   货郎担,作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它的到来,无疑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不少的乐趣,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时代已经往前进了一大步,一抬脚的功夫,空调、冰箱、智能手机俱已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昔日温饱不济的农民如今已步上了小康之路,村子里的水泥路上,再也见不着货郎担的影子了。可我依然无法忘记那悠扬的竖笛音,和那“咚咙咚咙”的拨浪鼓和“叮当当”的铜锣声。只是在那村口的泥路上,背着夕阳、佝偻着身子、挑着担子、拖着沉重步伐的身影,渐行渐远……。
             2018. 08. 28  于南京

作家档案
    杨曙明,网名秋夜月。高中文化,江苏淮安市农民。喜欢文学,闲暇时间常写作农村题材的散文,多有文章见诸《繁星》《紫金山》及诸网络平台。


  投稿说明
        1、本平台欢迎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字,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
        2、投稿必须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1146596930@qq.com
        3、投稿必须关注“作家驿站”微信公众号zjyz5225,并加主编微信ygx5225以付稿酬。
        4、稿费支付方式为: 赞赏总金额的60%,赞赏费低于10元(包括10元),无稿酬。有播音朗诵的,作者40%,播音者20%,平台40%。配音自愿,需要请投稿时注明。
        5、稿酬支付日为文章登出7日后,请及时与主编联系;超过稿酬支付日,视为主动放 弃。
        6、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特别说明
         1、因为“作家驿站”,初学者可直接注明,视情况帮助和推荐往平台及纸刊发表,或入 作协。
         2、本平台刊发文字,随时可往《神韵》《百姓瞭望》报纸推荐。
 金牌主播名单
        雪峰(团长) 宁静  岁岁平安   陆小青


 编委会名单
         主编:叶桂秀(湖北作家,已出版专辑《爱成桃花》1部。)
         副主编:百姓瞭望 (贵州作家,已出版专辑《低吟浅唱》1部。) 
         编委:邛州冷客 (四川作家,邛崃市作协副主席。)
                   李国七(马来西亚作家)
                   温小侠  蒲显建  杨昌海  一剑屠龙(5位驻站作家) 

          
(0)

相关推荐

  • 村子里不再听到的吆喝声(一):货郎(作者 李玉华)

    前段时间,和一位年轻人聊天,他说,现在真好,不用出门,不用赶集上街,不用逛超市.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只需要发一个信息就解决了,有人给你送到家里,真方便,节省了多少时间,我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五十 ...

  • 远去的市井声音:换糖的,笛声或小锣声

    "1-2-3--,3-2-1--!" 这是一种竖笛的声音,很单调,却又十分动听诱人. 那是五十年前,挑着个担子走街串巷的换糖的吹的. "当,当,当当--" 有时 ...

  • 【中州作家】乐悠悠:货郎担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0] 货郎担 河南南阳      乐悠悠 货郎担,我老家又叫"换荒挑",是农耕年代,农村传统商贸活动的一种交易方式.隔三差五,货郎就会担着挑子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货郎担担/刘雨凡

    冬深年末,往事清零.这世间每个人都在岁月中奔走,过往都已随风而逝,可总有那么几处记忆已然站成风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商场店铺,电商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每日的生活所需用品,坐在家 ...

  • 货郎担子

             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也没有什么可玩.无非是和泥巴之类,至于读诗,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还不懂呢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怀扬《糖担子》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怀扬 [作者简介]王怀扬,曾用名王怀阳,江苏省淮安市人,八十年代高中毕业生,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上学期间就喜欢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爱好 ...

  • 散文《货郎鼓》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货郎鼓,那还是建国初期的产物.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己故的爷爷.他18岁就开始″挑小挑",那还是在解放 ...

  • 【遥远的陌生人04】货郎

    遥远的陌生人 货郎 孩子们的耳朵是灵敏的,他能捕捉到草儿的呓语,花儿的歌声,鸟儿鸣唱的细微秘密,这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 但那时候,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穿越村庄的一串串拨浪鼓声了. 货郎戴着一顶晒得发 ...

  • 杨曙明作品《黑白电视》(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专号>杂 ...

  • 杨曙明作品《爆米花的味道》(备选作品)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 ...

  • 杨曙明原创丨父亲是我的人生楷模

    父亲是我的人生楷模 文/杨曙明 父亲是我的人生楷模.因为他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且心底无私,品行高尚.虽然他老人家逝去已有三十多年,但他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却始终闪烁在我的心里. 父亲出生于1928年, ...

  • 杨曙明原创丨《历下老字号》之写在前面

    <历下老字号>之写在前面 文/杨曙明 历下区自明代洪武年间始,至今仍为山东省会济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正因为如此,在这块百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诞生和培育了很多"老字号& ...

  • 杨曙明原创丨王乐平和他创办的“齐鲁书社”

    王乐平和他创办的"齐鲁书社" 文/杨曙明 "齐鲁书社"创办于"五四"运动之后的1919年10月,最初的名称叫"齐鲁通讯社" ...

  • 【红色记忆】| 杨泽明作品:雪域战友詹仕华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拟邀请军队和省作协的一批作家.评论家,在德阳召开康纲联的中篇报告文学<八角井潮歌>研讨会,请德阳军分区协助解决会务工作,并承担几十位与会者较为丰盛的 ...

  • 杨曙明原创丨“二安”诗词何以鲜少济南风情之作

    "二安"诗词何以鲜少济南风情之作 文/杨曙明 "二安"是我们济南人,济南人当然为之自豪和骄傲,可是我们也应当知道,在李清照流传于后世的诗词中,鲜少有济南人文风情 ...

  • 杨曙明原创丨结婚证里的记忆

    结婚证里的记忆 文/杨曙明 前不久的5月28日,是我和老伴登记结婚四十年的纪念日.回首往事五味杂陈,情感泛起阵阵涟漪. 老伴是个有心人.那天早上,她找出了精心珍藏的结婚证.难掩岁月沧桑的那两张结婚证, ...

  • 杨曙明原创丨至美的黄龙•九寨沟

    至美的黄龙·九寨沟 文/杨曙明 久负盛名的黄龙·九寨沟,由于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且交通不太方便,因而让很多游客"想"而却步.川航开通了济南至九黄的航班之后,"淹没&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