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蠢学生,学到皮毛当做宝;真高手,传承断绝无人接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源:医馆资讯平台

导言: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今天,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生遇到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将先辈、老师的经验、技法藏着掖着,绝不示人,被人知道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便保不住了。

这种陋习,早在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序》痛骂: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仲景先师批评的医生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仲景先师指出的问题在当今中医界蔚然成风。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其中的深层次的问题。

1、世家:高水平中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

“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意思就是单纯依靠祖宗传下的技术混饭吃,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求进步。

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的医学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中医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

历史上有些大高手确实有世家背景,如钱乙曾跟随姑父学医,叶天士祖父、父亲皆为名医。

但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更多的大高手并不是世家出身,而是本家族的“医一代”。

▲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

细细算来,从遇长桑君的扁鹊,到保密工作做到家、不传儿子的公乘阳庆传医于仓公淳于意,到受学于同郡张伯祖的张仲景,到金元四大家,到大多数确实有高水平的明清医家,几乎都是拜师没有至亲关系的名医,甚或自学成才,而成为了本家族“第一代高手”。

非世家传承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传承要高许多。而世家难出大家,似乎是中医一直以来的一种尴尬情形。

但无论是非世家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总有一个魔咒伴随着他们,即大高手们的水平超过了祖辈、师父,却很难在儿孙、徒弟中被继续超越,甚至维持既有水平的传承与发展都做不到。

历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可能要算刘完素——朱丹溪这一支了。刘完素一传荆山浮屠,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罗知悌三传朱丹溪,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再然后,朱丹溪还有个徒弟戴元礼水平能排得上号,再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

而最成功的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当属清朝末年的孟河医派,有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多有名医辈出,然而仍是昙花一现,三代以后,逐渐没落。

更多的情况是,高手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世家传承的最杰出人物叶天士了。

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

在叶天士“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那略带激将的提策之后,儿、孙虽亦医术精湛,却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叶氏一族终至湮没无闻。

我们似乎只能把这归结于叶天士天纵英才,创造了医学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后人比肩无望,心灰意冷,只能抱球往下滚了。

不论是白手起家的高手,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医术无法持续传承、更奢谈发展的命运。

高水平中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这是为什么呢?

2、高手: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这个人胸无大志,整日只是思量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那他从事一门行业的目的也仅仅停留在了解决温饱问题上,这就注定了这个人只会去关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各种可以给他带来即时利益的技术,而不会去追寻技术背后的“道”。

在古代,虽然有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为医生群体挣了莫大的门面,然而习举子业仍然是绝大多数文化人的追求,许多大医家亦是科举屡屡受挫才转行做了医生。

医学并不是热门专业,精英人才大多不会学医,医生队伍的人才素质并不高;而且医学的准入门槛也不高,没理论没知识、拿着几个偏方秘方便可走街串巷的铃医遍布大江南北,医生队伍的医学素养良莠不齐。

因此,在古代,对医道的热爱只是极少数人的精神信仰,而医学更多被人看重的是技术。

对于大多数想掌握几手技术以保衣食无忧的人来说,父辈、老师所教授的吃饭家伙足够迈小康了。

因此,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一位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当时的医学风气,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

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

然而高手的后人、弟子们却舍本逐末,贪图于简单易学、能够速成的经验继承,以有能力吃饱饭作为学医的目的,须经千般磨砺、锤炼的思维、理法自便被弃之脑后,医学的传承实际只成了经验的继承。

而不肖弟子们又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各种临床经验、技法秘而不宣。

3、自古: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生遇到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

中医自古至今一直有大量的所谓秘方、秘法流传于世。

然而,除了像长桑君传给扁鹊、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禁方是真正的秘授真法外,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生遇到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将先辈、老师的经验、技法藏着掖着,绝不示人,被人知道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便保不住了。

这种秘而不宣一方面让这些人安于已掌握的东西而不思进取、不知变通,在胶柱鼓瑟中将先辈根据临床实际的千变万化而运用得灵活多变的东西变成了守株待兔。

经验性的东西随着思维、理法的丧失而逐渐僵化死板,终至无法切合临床实际而被抛弃。

另一方面又让医学的交流、传承变得更加困难,许多经验、技法便在这种秘而不宣中从此销声匿迹,先辈高手所留下的东西从而彻底荡然无存。这便是许多高手苦于无人传承自己的学问,宁可把一身本领带进棺材也不愿轻传的原因。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了“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传道授业誓言,愿意精研医道的人才严重不足,造成了高水平中医传承的断代。

4、规律:有的大高手都对医道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

通观大高手们的成名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固有规律,那就是,所有的大高手都对医道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对更高水平的医术有着持续一生的追求,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

相比之下,高手们的后代、弟子虽然有明师指点,却少了那份对医道的热爱;先辈们的光辉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守着父亲、老师遗留下来的一点成果,却少了那份不断突破自我、对更高水平医术的追求。

在父辈、老师名声之下的安逸断送了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前景。

即使老师倾囊相授,弟子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而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于是便一代不如一代。

这种境况在世家子弟中尤为明显,世家难出大家也便不足为奇了。

5、现代:仍沿袭古人之流弊

事情到了现代,仍没有好转的迹象。

当今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中医,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矢志精研医道、追求更高境界的“铁杆中医”,人才已不是限制中医传承的“紧箍咒”。

然而,中医的传承却面临了更大的困境,中医传承的局面更加复杂。当今中医的传承多宣传“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仍沿袭古人之流弊,仍是导致名医之后、之徒子徒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然较之古代又有了更多的困境。

由于近百十年以来的中医教育严重西化,以院校教育为代表的主流中医教育早已无法将原本的中医思维、理法、知识传授给中医学子,导致绝大多数优质的中医学子苦读数年仍不得门径,或完全接受院校教育的异化中医体系而不自觉,中医本有的生命力由此无法传扬。

在院校教育中得不到满足的学子们,为了寻求心目中那中医本来的境界,转而向社会上流行的学派、民间有名的中医学习。因学子们对中医的热爱,故这种学习更加虔诚,许多学子对己之所学深信不疑。然而社会所流行之学派、民间有名的中医多并非实至名归之高手,所流行之学问多所伪饰,看似传统,实非经典;所流行之思维、理法、知识多所异变,实非中医之本来面目。此种境况限制了许多愿精研医道之人才的进步,使其误入歧途,中医学子由此被所谓学院与民间双杀。

中医水平的高低多根据其职称、头衔而定,并无根据临床水平客观评价的体系建立,现实情况便是掌握中医师承教育、中医临床教育的名老中医、主任、教授、专家多非真正意义之中医高手,故主流的中医传承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这一根本点上便已坏掉,然学子们仍虔敬不疑地跟着这些水平有限甚至低劣的中医学习,在被老师的名头遮住眼睛的同时,对中医的眼界也被禁锢在了中医的山脚下。

中医传承形式主义,许多所谓的传承只是走形式,名老中医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青年医师难以密切接触到高水平明师。高年资、高职称医师占据了更多的名老中医师资资源,然其思维已然定型,难有更多改变,且许多人多图某某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之虚名,实未受名老中医学术之实,更无勇于突破自己现有境界之心力。相较而言,青年中医思维尚未定型,有极大可塑性,且对中医满怀热忱,对向更高水平的突破有极大愿望,若受明师教诲,在传承之上更会有发展突破之无限可能,然却因身份地位较低而难以亲近名老中医。

千百年来,中医的师带徒均是徒弟与师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吃穿用住都在老师家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熏陶,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思维方式,更全面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

然而政策的强制化资源分配掐断了中医正常的师徒关系,让名老中医难以遇到合适的传人,将自身学术传授给心仪的弟子,也让中医学子难以接触到心仪的明师,传承中医薪火。

6、出路:要想成大家,还要靠自己

仓公拜公乘阳庆为师之前曾拜另一名医公孙光为师,求学于公乘阳庆后已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仍不满足,继续四处拜访名师,尽采众家之所长。

两千年之后的叶天士承渊深家学,年少成名,又拜师十七位,将诸家精华融会贯通,医名盛于天下,仍“无日不读书”。

金元四大家的首座刘完素可谓皓首穷经,苦研《内经》三十五年,终至大成。而传至朱丹溪这里之所以能再至巅峰,皆因丹溪翁勤求医道,承刘、张、李三大家之学,是金元医学的集大成者,而仍能不拘前人之论,多有突破。

正如仲景先师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亦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正是因为这份对医道的不断追求,对医术的不断突破,才让这些中医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在当前的中医环境下,师徒传承这件事已不是成为中医高手的必备条件,盲目信赖所谓“名师”甚或有可能成为进步的障碍。

向“名老中医”学习只是攀向中医高峰条条大道中的一条路径,而这条路径并不能直接通向山顶。

师承虽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突破师承的形式、积弊。

正如前文所说,历史上的多数大医家都是“高手一代”,而有着高手作为明师的二代、三代乃至数代之后多湮没无闻。

只有如朱丹溪的那份勤求医道与勇于突破,才再创了辉煌。因此,要想成大家,还要靠自己。

靠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靠自己“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靠自己不断追求医道,不断突破医术,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让自己具备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让自己掌握经典中的理法,让自己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让自己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让自己突破同时代的医学风气,让自己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超凡脱俗的疗效。

文源:医馆资讯平台

(0)

相关推荐

  • 灵素馆 | 浅谈导引按跷术(1)

    原创 灵素馆 灵素馆 今天 [本文导读] 1 民间师徒的传承--从"师跗""师父"再到"老师"的轨迹 2 追本溯源导引按跷术源流何处? 3 ...

  • 论艺|画家与承传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艺术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艺术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 历史上有些大家确实有世家背景 ...

  • 自学中医--中医高手不愿轻传独门绝技

    民间医学网笔录 国学文化太美 今天 01 - 为什么中医高手不愿轻传独门绝技 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 绝大多数人干得都 ...

  • 《医学从众录》_中医世家

    <医学从众录>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魏序 林序 自序 卷一 脉法 方治 虚痨不治证 中风四言脉诀 各症方药 真中风症 中风续论 类中风症 虚痨 虚痨续论 ...

  • 中医:蠢学生学到皮毛当做宝;真高手传承断绝无人接

    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今天,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 ...

  • 中医:蠢学生,学到皮毛当做宝;真高手,传承断绝无人接

    来源丨互联网 导言: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今天,绝大多数 ...

  • 蠢学生,学到皮毛当做宝;真高手,传承断绝无人接

    导言: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今天,绝大多数人干的都是孙思 ...

  • 农村不起眼的杂草,中医当做宝,车前草的4大妙用,知道的人太少

    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杂草,都具有很好的功效,就像我们在路边常见的蒲公英,它既可清热降火,也可利尿排毒,在生活中具有非常好的药效.其实除了蒲公英,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杂草,它也是路边上毫不起眼的存在, ...

  • 中医手相学:胆结石、看手掌中的这些线?

    中医手相学:胆结石、看手掌中的这些线?

  • 自学中医从何学起?

    本人反对自学中医的初学者,从经典书籍学起,如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书籍学起. 第一:我提倡自学中医 ...

  • 中医手相学:分析身体内脏五脏六腑、疾病反射区全息生命象【一点资讯】

    图以中指为轴心的右阴掌手伏脏(与人体脏腑区同位)全息生命象图 [释义] 手伏脏是仰卧在手掌上头在手指端的脸腹朝外.背朝内的男性胎儿呈象,是人体脏腑在手掌上的全息对应体位图,与人体脏腑本位为同位.将风寒 ...

  • 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载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仲景先用甘草干姜汤救其烦躁吐逆,以复其阳,更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使脚挛急者得以复伸 ...

  • 零基础学中医,这样学最快!

    中医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中医理论,一方面是中医临床.理论是学中医的指路明灯,如果你不懂中医是谁,学中医就象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付出很多,回报很少:临床是验证理论的不二法门,如果你没有大量临床,学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