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的压力凡事都不要往坏处想,但是恰恰相...
假设的压力
凡事都不要往坏处想,但是恰恰相反,大脑似乎不这样处理信息。消极情绪几乎占据了每天大脑信息加工总量的80%以上,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底层神经回路(动物属性,先天性形成)的工作模式中永远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处理的,大脑底层神经系统遵循“安全第一”这个原则。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大脑此刻就在做这样的逻辑推理:
明天的考试题如果遇到没有复习的知识点怎么办啊?明天的考试发挥失常后,开家长会的时候,父母多么没有面子!粗心怎么办呀?考试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呢……
以上逻辑推理是凡事往坏处想的假设所带来的压力。另外一种假设似乎与之相反,请看以下逻辑推理:
万一这次考试超常发挥,那么班级排名上升,班主任如何看待我的进步?掌声雷动,鲜花着锦,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所以千万不能失败,真的输不起啊!
这是假设的压力产生的第二种形态,表面上并非凡事都往坏处想,但是猪八戒娶媳妇式的遐想,而本质上也是假设的压力。
此类现象在体育比赛中也很常见,例如典型的詹森效应,训练成绩远远比比赛成绩好,再例如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
由此可见:压力和压力源之间往往并不能划上等号,压力一般比压力源所释放的压力都要大,大出来的这些压力,就是假设的压力!
假设的压力是焦虑产生的根本机理,这一点和抑郁是不同的,假设的压力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大脑追加出来的,而且往往是无谓的压力,也就是本身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压力源,如果非要把这种压力表述为压力源,那么这个压力源就是我们大脑的预警系统导致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属于悲观主义者,也就是说假设的时候,大脑采用了“安全第一”的工作模式,这种假设的推理过程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且处于失控状态,也就是说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狼狈为奸,你居然无法拆除这种联机状态,失控感是假设压力产生后的第二个层次,如果继续积蓄下去,那么就会产生幻想幻觉(幻视幻听),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等级进一步升级,进一步严重化。
归纳一下:我们把这种假设的压力称为焦虑,未来尚未来,然后进行了逻辑推理,也就是说“和未来发生了情绪矛盾”,焦虑是人人都有的,其背景一定来自于其他压力的聚集,聚集起来的压力接管了大脑的信息加工通道,调动注意力资源集中于这个认知通道上,就算拥挤不堪,也在所不惜,似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于此,其实真的是“想多了吧”!
这种假设表面上逻辑关系清晰,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逻辑的原点是假设出来的,而非真实存在的,这也是焦虑和抑郁的特征核心差异。
老话说的好,烦恼都是自找的,这一句很通俗,但是也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