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味药,一小方,帮中国人清肝火五百年!不了解说不过去
本文理论依据:《医方临证指南》、《方剂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这篇文说,咱们来谈谈中医学里面的经典方剂,如何用区区两味药,化解困扰中国人的肝火问题。
首先说,咱们中国人啊,容易生肝火。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中国人天生性格内敛、含蓄,凡事儿总是指向自我。所以咱们中国人就容易有事情自己先合计,实在寻思不开了,再找人诉说。当面不说,暗地里说。明面上不说,背后去说。或者心理特别明白,但是嘴上从来不说。日子久了,看似城府很深,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肝气的条达。
我们的肝,主条达,主疏泄,主情绪的畅达。因此对天生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来说,就特别容易出现肝郁气滞的毛病。肝郁日久会怎样啊?下一步就是化火,形成肝火了。因此有肝火的人,一定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并非一下子就变得暴躁,而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背负着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
肝郁化火的状态,是怎样的?
第一个,你记住,是口干咽干,口中发苦。有了火,自然灼伤津液。肝气不畅,胆气不降,胆气上逆口腔,所以就口苦。
第二个,舌红苔黄。舌红苔黄是体内有火的典型标志。
第三个,胁肋部位发胀,或者胁肋部位有灼痛感,或者时不时有一种短暂的刺痛感。这是肝胆二经循行于胁肋,肝气不舒的表现。
第四个,是最重要的,就是胃不好,胃痛,胃反酸、呕恶。到医院检查,往往有胃炎、胃食管反流的毛病。这怎么回事啊?肝属木,脾胃属土。肝火旺盛以后,木就克土,导致脾胃受伤,胃气不降,于是出现胃胀、胃痛、呕吐、反酸等现象。
说这些,此时此刻的您,是不是感觉特别眼熟呢?
没错。这样的一组症候,在当代人身上是特别多见。一方面,因为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憋了一肚子火;一方面又无处宣泄,之能强颜和顺。结果,就是肝郁化火,影响胃气的通降,表现出来就是一边生闷气,一边反酸胃痛,胸腹胀满,整个人别提多难受了。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啊?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境,一起来感受中医方剂学世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五百多年前,元代大医朱丹溪先生为后世创下的,化解肝郁化火、胃气不降的妙方。它只有两味药,方见——
黄连18克,吴茱萸3克。现代用法,为末,做成水丸,每次服用3到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以用作汤剂,水煎服。
这个方子,出自《丹溪心法》。
看官,别小瞧这两味药,实际上说道真不少。君药,是黄连。黄连在这里什么作用啊?第一个,清心火。我们都知道,黄连是苦的。苦,能去火。清心火的作用是什么啊?心属火,肝属木。肝木生心火,肝为母脏,心为子脏。中医有种说法,叫做“实则泻其子”。肝火不是旺吗?好,我拿你的子脏,也就是心作为突破口。通过泄心火的办法,来泻你的肝火。这个做法,好有一比,就是面对再猖狂难对付的人,如果能从他的孩子入手,也能将其降服了。为什么?谁都牵挂、在意自己的孩子啊。孩子高兴,他就高兴,孩子愁,他就有困难。孩子就是他的弱点。这就是“实则泻其子”的道理。
其次,黄连可以清胃火。肝火犯胃,胃火因之而生,所以需要黄连来清散。第三,就是黄连可以去肝火。黄连这味药,本身去肝火的作用不大。但是,朱丹溪先生在它旁边配了一个吴茱萸,就不一样了。吴茱萸入肝经啊,它把黄连的药性引到肝里面去了。所以,黄连就有了去肝火的作用。
接下来,看吴茱萸。吴茱萸在这里扮演的虽然是“捧哏”、“配角”,但是作用很重要。除了帮助黄连药性入肝之外,它还可以很好降胃逆,令胃气恢复通降的本色,这样就不至于总是吐酸、恶呕。其次,它入肝经,可以散肝郁、畅肝气,化解“肝郁化火”中,“肝郁”的这个根本问题。当然,吴茱萸以其温热之性,大大缓解了黄连的苦寒之性,使得它的药性不会伤身,不会让气机因黄连之苦寒而愈发郁滞。
总而言之,这两味药的搭配,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现代医学语境下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等患者,都有机会用到它。 现代医学通过药理学研究发现,这两味药配伍,可以抗溃疡、制酸,对胃肠功能产生积极影响。这些都足以证明这张古方的科学性。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说,是为了科普,为了让您了解其中的道理,领略中医之妙。于实际应中,则要复杂得多。医家常常需要辩证加减。所以,咱们普通人,万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加减应用。这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面对肝火犯胃的状态,我们也可以用穴位来调治。这就是利用章门穴、中脘穴和太冲穴。章门穴能调理脾胃,中脘穴可以调畅中焦,太冲穴可以清泻肝火。三者配合,效果值得期待。
好了。文说到这里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