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出了哪些钱?

辽代的年号钱,bai《辽史·食货志》中明文记录铸钱的有八种,即:乾亨、太平、咸雍、大康、大安、寿隆(当为“寿昌”之误)、乾统、天庆。此外,还提到过统和、开泰用钱的情况。从钱币学研究所得,现在知道辽的年号钱当起于天赞。天赞以下,一直到天庆,辽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辽太祖天赞年间(922—926年)至辽景宗保宁年间(969—979年)。这个时期,每次改元,几乎都铸年号钱。其间只有大同例外。会同十年(947年)二月丁巳朔,太宗耶律德光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及至四月丁丑,驾崩于栾城,世宗耶律阮继位,即改元天禄,大同建元仅两个月,或是未及铸钱。同样的情况,在北宋亦曾有过,宋真宗改元乾兴以后,只几十天,驾崩,也未及铸钱。因为史书没有记载,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是,时间短,铸钱少,年久失传了。

这一时期是辽钱制作特征的形成时期,也是辽钱特点反映最典型的时期:

一、钱名均为年号加“通宝”,且均顺时针旋读。

二、形成了辽钱独特的制作风格。内涵大致可以包括:<1>钱文字体和书法。辽钱文字,大小错落,隶楷相间。有人说,辽钱文字不好,我却赞同杨鲁安先生的剖析,他在《辽钱书体扶微》①等文中,对辽钱文字及书法艺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不懂书道,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即辽钱的文字和书法有它自己的个性,它反映了质朴、豪放的风骨神采,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情操,辽统治者选定这种书体作为钱文,应该是有意之为。而这种文字书体在辽代年号钱上的正式启用,是从天显通宝开始的。天赞钱的钱文和天显以后各朝钱币上的文字书体,有明显区别,这也许是有人提出天赞通宝不属辽钱的一个原因,但从整个辽钱沿革历史来剖析,天赞通宝所反映的恰恰是辽年号钱的最初面貌。所以,辽钱风格的正式形成当是在天显以后。<2>钱体结构和布局。包括钱文的大小、位置、文字、边郭的深度、内外郭的阔狭及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钱体直径和厚度之间的比例,等等,这种钱体结构,加上隶楷相间的钱文和书体,所产生的整体效果,和宋钱有鲜明的区别,形成了辽钱特有的风采。这种制作特征的确立,大概也是天显以后的事情。<3>币材的合金和组成。据现在掌握的分析数据,我们知道辽钱的合金组成不同于宋钱,在工艺技术的掌握上也可能会有所差异,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当另文专论。

三、这一时期,辽钱的铸额很少。尽管史书没有记载,无从得知其确切的铸造数量,但从遗存的实物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现在存世的天赞钱,伪品居多,通常认为,有一种被称作“虎尾通”的天赞通宝,应是真品,存世者屈指可数。天显通宝遗存更少,日本已故钱币大家大川铁雄先生②,得之如获珍宝,高兴得把自己的斋室定名天显堂,从此天显真钱密不示人。会同通宝、天禄通宝,现存者都是近年刚刚发现的新品。据说继上石匠山出土之后,辽沈地区又有“天禄”问世,但无缘见得真相,不敢妄言。应历通宝、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晨星,无需赘言。

在这一时期,辽地主要的流通货币是宋钱和前朝遗存的旧钱。辽统治者决定铸年号钱,更重要的原因,不是为了流通,而是为了显示一种权力,出于一种与外部抗争的心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反映在辽钱的设计制作上,具有鲜明的个性,透过这个个性,仿佛还可以看到其内含的傲骨(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指那些由于工艺技术上的缘故,而导致的某些制作特征)。这种制作特征,一旦形成,便成为终辽一代的传统,这便是钱币学家所说的辽钱独具的神韵。

第二阶段,自辽景宗乾亨年间(979—982年)至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1055年)。这个时期,或可称作过渡时期。《辽史·食货志》载,乾亨、太平均铸钱。赵至忠《虏廷杂记》曰,景宗时“置铸钱院,年额五百贯”。但现在所见到的乾亨通宝和乾亨重宝两种钱,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铸币,多在岭南出土。还有一种旋读的乾亨元宝,所见均伪。故此,可被确认为辽铸的乾亨钱,迄今尚未发现。存世的太平钱种类更多,其中究竟哪一种可以系之于辽,也常有人提出来讨论,但终难咸定甲乙。此外,开泰、景福,均未见铸有年号钱。由此,这个时期所见的年号钱,只有统和、重熙两种。统和钱旋读称元宝,重熙钱旋读称通宝,制作风格,除沿袭第一阶段铸币的主要特征外,有一些新的变化:一、钱名不再是年号加“通宝”一个模式,出现了“元宝”钱;二、每种钱的版式也不再拘泥于一个模式,除传统规格外,出现了广穿、阔缘、大字等不同的版别;三、铸额增加。现存的统和钱亦属珍稀,但比之前朝的任何一种年号钱,数量已经见多,而重熙钱的铸额更多,大概到重熙时期,铸钱已是为了补充流通货币的不足。

第三阶段,自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年)至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年)。道宗耶律洪基继位以后,确立了十年改元的制度,一直到辽亡,每次改元,均铸新的年号钱。这时图二期的辽钱除继续保持传统的制作特征外,又有新的变革和发展:

一、钱名。继续第二阶段的变革,或为年号加“通宝”,或为年号加“元宝”,均顺时针旋读。至天庆年间,除有天庆元宝钱外,还出现了国号加年号的“大辽天庆”钱。

二、铸额。这个时期是辽代铸钱最多的时候,其原因有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政治腐败,天灾连年,通货膨胀,国库不足,以及赵宋政权采取禁止铜钱外流的措施,致使流入北方的钱币受到制约等因素,所以需要新铸钱币给予必要的补充。然而,即使在这个时期,辽钱在整个流通领域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据最近辽故地出土的几批窖藏钱币分类统计,辽钱只占1.5~2%。

三、铸大钱。通辽之世,年号钱都是小平钱,但到道宗以后出现了记年大钱,天祚帝时期,乾统、天庆均有当十钱。

四、制作。这一时期的辽钱,尽管继续承袭前朝确立的制作风格,但几乎每一种年号钱都有不同的版别。出现这种情况,当与铸额增加,导致铸地不同,铸期不同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大康以后,在仍以传统制作为主流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薄肉、广穿、阔缘、细郭、钱文为隶中带楷的方体形字的年号钱。不仅大康、大安有这一类钱,乾统、天庆也有类似的钱(图二)。其制作特征,乍一见,似和传统辽钱大相径庭。但仔细观察,却又似曾相识,灵犀相通,成为辽代后期年号钱的又一类型。无独有偶,在北宋的铸钱中,也有一种薄肉、阔缘的制作,初涉泉域者,往往会对它发生怀疑,然熟识宋钱版别者,则一目了然。顺便要提到的是,关于助国元宝钱和牡国元宝钱的铸地铸期问题,韩仁信先生的《牡国与助国元宝钱为辽钱琐谈》,和卫月望先生的《牡国、助国钱臆说》③,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这两种钱,和薄肉、阔缘一类年号钱的制作,恰恰相吻,因此,将它们断在道宗时期,想无大错。

(0)

相关推荐